2017 年,小編第一次去日本,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很多出租車司機和餐廳服務員都白發蒼蒼,年齡偏大,像是爺爺奶奶輩的人。
這些年,在國內也開始有了同樣的感受,小區招的保安年紀也都偏大,餐廳的工作人員也不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了。
七普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到 2.67 億人,占總人口 18.7%,預計到 2050 年,中國至少有 4.38 億人超過 60 歲,也就是每 3 個中國人里就有一個 60 歲以上的老人。
數據和現象都在表明,中國的年輕勞動力正在加速減少,前所未有的老年人口讓我們不禁思考「如何老有所養」。
中國的養老問題在城市,在縣城,也在鄉鎮。隨便跑到一個村里,鮮有年輕人的身影,都去了城里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小孩,老人不僅要照顧自己,還得幫忙照看孫輩。
身邊沒有子女照顧和陪伴,村鎮的醫療環境和生活環境也不如城市完善,這些地方的養老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何讓縣城、村鎮老人老有所養,小孩幼有所教?
橫一村的養老范本
解決養老問題,先解決經濟問題
橫一村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位于蕭山南部,這里近80%的居民是原住民,老齡人口過半。
蕭山區域發展,一直存在「南弱北強」的現象,北部錢江世紀城、蕭山科技城、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大平臺林立,已形成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文化傳媒、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總部經濟等支柱產業,而由臨浦、戴村、河上、義橋等八鎮組成的南部,縣域經濟的痕跡很重,缺乏大平臺,發展動力不足。
2019 年,在「千萬工程」引領下,杭州南部最大的古柿子林所在的橫一村早已從無人問津的小山村蝶變為網紅打卡村。養鴨棚改造成了鴨棚咖啡館,閑置的水渠、機耕路建成了「Hi 稻飛船」,「研學中心」通過挖掘本地內容優勢,吸引研學團隊數千人,作為浙江首批未來鄉村,橫一村實現了從賣柿子、賣大米到賣風景、賣文化的蛻變。
這讓橫一村的村民,留住了客人,也留住鄉愁。因為橫一村旅游業備受關注,橫一村的年輕人也留下來創業,開民宿和奶茶店。
經濟發展起來后,自然有更多的預算建設養老基礎設施。橫一村一共設立了三個老年活動室,基本能夠滿足老年人社交、娛樂活動,還能提供一般性照料服務,其中一個活動室設有老年大學。同時,與農商銀行聯合建設「豐收驛」,設置無人超市、完善購物、金融等生活配套,與蕭山老年醫院合作建設老年之家,建設老年食堂,構建助老服務志愿組織,打造 15 分鐘養老圈。
同時,橫一村打造 「5+X」一站式服務模式的婦女兒童驛站,提供教育培訓、維權調解、創業幫扶、公益關愛、兒童服務五大基本服務職能,建設兒童小火車等娛樂設施,改建研學中心,開展專業化服務活動。
養老與納新在橫一村共生共榮,以老幼融合代替區隔養老。這不僅有助于跨代交流和培養睦鄰感情,而且還大大減少了老年人的孤獨感。這一理念與新加坡海軍部村莊的社區理念非常一致。
一家縣城養老院的經營范本
養老這件事,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之外,也需要社會資本的共同努力。
在《一個縣城養老院老板的經營之道》一文中,作者采訪了一位在一個小縣城經營著三家養老院的老板冮先生。冮先生開養老院的地方是一個人口不到 60 萬,人均月收入在 4000 多元左右的縣城。最早的一家開了十幾年,大約 150 張床位,另一家開了七八年,有 230 張床位,每個床位的收費在 1400-2500 元之間;第三家是冮先生試水的中端養老院,收費更高,只有三四十張床位,目前入住了十幾位老人。
有意思的是,冮先生經營的兩家平價養老院,卻能做到人均 400-500 元的月利潤,還不含補貼。他的利潤是從哪里來的?
1.租金成本
簽長期租賃合約,租金成本較低,做到了絕對的價格優勢。
2.人力成本
雇傭周邊地區的大齡、農村婦女,一人多崗,壓縮人力成本。員工工資實行「基本工資+績效」的模式,根據客戶滿意度來發獎金和提成。規避了風險,也保證了服務質量。
3.運營成本
所有涉及到采購的部分從不賒賬,現付拿最低價。日常消耗品也注重重復利用。飲食方面,在保證口味、營養的同時,也做到了降低成本,比如午飯晚飯只有兩個菜,一葷一素,菜品雖不豐富,但廚師做得很用心,保證營養,味道也不錯。同時,每周也會安排一些點心給老人調劑下口味。
4.政府補貼
多年經營下,冮先生摸索出如何跟政府獲取更多運營補貼的技巧。此外也積極爭取各級領導的視察、慰問、指導工作。這不僅有利于機構運營,也會有些意外之喜,經常有機會收到各類物資和慰問金。
善于經營,精于計算,并且還抓住了養老行業的核心——服務和飲食,這就是冮先生能夠在縣城把養老院開得風生水起的原因吧。
城市以外,缺的不是華麗精致的中高端養老院,像冮先生這樣接地氣的養老院,才是縣城和鄉鎮需要的養老產品。
體面的養老,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包括國家層面(養老金和醫療)、社會層面(社區助老服務)、家庭層面(子女和家人的關懷)以及民間資本(民營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機構等)。未來,縣、鄉、村三級的養老服務網絡,農村養老的基礎設施也會逐步地完善。在多方的協力下,真正做到老有所依。
文章來源:風馬牛地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