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當下,文化藝術已經成為推動城市創新的重要引擎,很多國家愈發重視通過公共藝術彰顯城市活力。城市中的公共藝術身兼數職,作為“藝術”,它們保持自己的審美與藝術價值;作為城市空間的一員,它們助推公共藝術進一步納入社會、生態、人文、歷史的多重關系進行整體構思,進而實現城市文化創新,助力城市發展。
一、“單調”是城市向上向好發展的大敵
中國在過去四十多年的城市化發展里,可能都沒來得及仔細思考過有關城市的價值觀,城市發展一直被經濟所推動,反過來城市化也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在這相互作用的巨大力量驅動下,我們甚至根本來不及思考諸如城市是為了什么而存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市、該用什么方法來建設城市等問題,城市就已經發展成現在這般模樣了。
城市發展現狀紀實
過去我們盲目地輕信:只要放任城市自由發展,就一定會得到好的城市結果。但中外現代化城市發展的經驗教訓證明,除了經濟發展的力量之外,得到一座“好城市”,還必須有“其它力量”的參與,那么“其它力量”到底是什么,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
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的城市在各種因緣之下發展到今天,硬件發展有點難以為繼了,無法像以前那樣高速城市化,GDP增速也在減緩,原本的康莊大道,一路飛奔到今天,不能說無路可走,路至少是越來越窄、越來越沒那么平坦了。隨著發展速度的下降,建筑師、開發商會逐漸閑下來,他們也會思考道路問題。道路問題的思考,指向的就是價值觀的思考,價值觀就是選擇什么方向的路繼續走。
城市發展現狀紀實
另一方面,當下的城市發展還有一股力量是軟件的力量,這股力量正在以不可遏止的速度迅速增長,比如阿里云的“城市大腦”。我不是說“城市大腦”不對,但如果科技發展的單極力量缺乏制衡,它一定會朝著畸形方向發展。試想,當城市生活完全由技術接管,人在城市里面憑什么獲得幸福感?城市又憑什么給人心靈的慰藉,讓你覺得離不開城市?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城市除了硬件和軟件的發展,其實還缺少第三種力量——“濕件”來加以平衡。
阿里云“城市大腦”
所謂“濕件思維”,也就是從有血有肉的人的因素、從個體的、非完美的人的角度來思考城市發展的價值觀問題。說到這里,有個詞可能會比較有代表性,即“人文城市”。
以成都為例,成都就是一座典型的,有人文感的城市。在成都這座城市,歷史沉淀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這里既有前衛時尚的現代文明,也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積淀。
人文城市代表——成都
而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感的城市就是廣州。
廣州作為一個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是中國從未關閉過的通商口岸,是千年繁盛的商都,亦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發源地,素以人文歷史景觀眾多而聞名,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眾多文化精髓和藝術成果不斷涌現,廣州成為灣區人文精神滋養的“寶地”。
人文城市代表——廣州
輝煌厚重的文化傳承,貫穿古今的文化定位,讓廣州老城市迸發出新活力,年輕現代的咖啡館,文創店等創新業態不斷涌現,成了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標”,老城市廣州正實現從內到外的“活化”,在廣州的文化氛圍中,感受的是美好生活與城市活力的匯聚。
人文城市代表——廣州
在今天,“人文城市”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城市的公共藝術。
城市公共藝術
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來看,一座城市里的公共藝術,往往構成了這座城市最顯著特征和最富魅力的文化符號。人們通過公共藝術將直接碰觸、體驗到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精神與文化氣質。因此,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而言具有顯著的隱喻功能。
這種城市文化的功能隱喻在三個層面上實現:與生活于此的市民進行心靈交集,凝聚他們的集體記憶;完成特定的空間構造,彰顯場域精神;溝通城市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承載城市歷史文脈。也即在公共藝術這一城市文化符號載體中,完成了社會心理、城市空間和還城市歷史的三維交集,從而構成最具文化象征意義的城市意象。
二、“沉浸感”是城市更新轉型的關鍵
對于城市發展來說,公共藝術在中國一二線城市被大力推動都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這是改革開放后因生活條件提高、城市環境提升,發展建設迅速所迎來的一個必然事件。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看,一座城市里的公共藝術,往往構成了這座城市最具顯性特征和最富魅力的文化符號。人們通過公共藝術將直接觸碰、體驗到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精神和文化氣質。
城市中的公共藝術
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公共藝術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一座建筑;可以是一組雕塑;也可以是一座功能性很強的城市設施。
而“沉浸式藝術裝置”是城市中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可以通過燈光、置景、全息多媒體等各種渲染手法,可為觀眾打造多角度的場景化環境,產生令人震驚的視覺沖擊,讓觀眾在體驗過程中,更具有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感。
(一)Miguel Chevalier 《2020振蕩》
2020振蕩是Miguel Chevalier的作品,他是虛擬藝術和數字藝術的先驅之一。其作品在結合藝術史精髓之余,還將自然和技巧、流動和網絡、虛擬城市和華麗的設計相融合,利用科學的計算方法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手段來創造生成性和交互性的虛擬現實裝置。
Miguel Chevalier 《2020振蕩》
該裝置是對音樂進行三維圖形可視化,根據音樂的頻率和振幅而實時產生的一種波浪形圖像,這些音樂中不同聲音所組成的“聲音光譜”產生了無限的想象,從而形成了一幅幅奇妙的景觀。
郁郁蔥蔥的虛擬景象將游客帶入夢幻與現實交織的自然景觀之中,使得觀眾們難以辨別真實虛幻!觀眾們被音樂和圖像所包圍,在不斷的運動和不可分割的聯系中穿梭。
Miguel Chevalier 《2020振蕩》
(二)《高迪,想象力的設計師》
《高迪,想象力的設計師》- Cutback工作室
在巴黎數字藝術中心,許多藝術家展示了創意無限的沉浸式數字設計,觀眾們可以沉浸其中并與之互動。藝術家們把投影的圖像與音樂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無可替代的沉浸式世界。
《高迪,想象力的設計》- Cutback工作室
按照格什溫(Gershwin)音樂曲線的節奏,重建了一個假想的城市。在螺旋圖形、鮮艷的色彩、巨大而令人眼花的建筑之間,《高迪,想象力的建筑師》彰顯了加泰羅尼亞建筑師的無限創造和勇氣。
《高迪,想象力的設計力》- Cutback工作室
(三)迷幻蒸汽
蒸汽像一縷飄在空氣中薄霧,隨風而散,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卻流動在整個場景里,如影隨行,可觸可摸。受“萬物有靈論”的啟發,法國藝術家Claire Bardainne和Adrien Mondot使用多媒體數字技術制作出陳釀揮發、酒氣彌漫空中的藝術場景。用沉浸式的光影結合一種透明物質制造出這些隱隱流動的暗黑效果,就像這味“黑霉菌”一樣,漂浮在空氣中,纏繞在觀眾的周身。
迷幻蒸汽(法國藝術家)
觀眾們沉浸在酒香的影子里,就像是細細品味馬爹利的酒一樣,醇香繾綣,回味無窮。而這一漂浮在房間的透明物質恰似彌漫在空中的酒香。在整個交互過程中,動態圖像緊隨觀眾的動作而起伏,如影隨形,讓人感到既親切又神秘。
迷幻蒸汽by法國藝術家
(四)悉尼影子
悉尼互動數字藝術大廳
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性室內照明和互動數字藝術大廳。一部分是光,一部分是水,另一部分是相互作用。這是澳大利亞悉尼星空黃金海岸星際大酒店的前廳設計,建筑風格,當代藝術與高科技的融合。當客人進入酒店時,他們將體驗到美妙而激動人心的視覺旅程。
悉尼互動數字藝術大廳
新的中央大廳包括一個25米長,8K分辨率的月牙形屏幕,展示來自新興和經驗豐富的澳大利亞藝術家的作品。屏幕內容形成了對真實環境和人體運動的動態響應,從而改善了訪客互動。
悉尼互動數字藝術大廳
許多不同形式的圖像從空間的中心向下流過,高度達13米,是圓柱形的可編程水瀑布藝術品,形成了美麗的動態光,激光和投影畫布。運動光圖像向下流經天花板,墻壁和空間中的水元素,作為數字畫布的整體擴展,將視覺內容從畫布擴展到整個二層門廳。
可編程水瀑布藝術品
(五)全息視聽裝置“ROW”
“ROW”是 TUNDRA 團隊創作的一件全息視聽裝置,它將全息 LED 顯示器模塊化變成可擴展的陣列,每秒鐘漂浮在空中的數據被轉換成視覺和聲音,可以形成任何所需要的形狀及各種長度的線條,帶來一種超現實的視聽體驗。
全息視聽裝置“ROW”
ROW所要表現的是關于信息、語言、對話的感知與洞察。TUNDRA在實現這一靈感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戰。他們在接觸到DSee.Lab研發的全息炫屏之后,便不斷嘗試用有趣的方式來演繹它,從而創造嶄新的視聽體驗作品。于是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這樣驚艷的全息視聽藝術裝置——模塊化,卻兼具動態延展性的全息炫屏陣列。
全息視聽裝置“ROW”
如果從科技角度來解讀作品原理,這個作品利用的是人眼視覺暫留(POV)技術。大腦接收光信號后視覺形象并不會立即消失。超高密度的LED燈帶高速旋轉時,人眼仍能保留其影像并形成連貫的畫面。
在整個成像過程中,黑色的部分幾乎完全透明,而發光的色塊則會在人眼的視網膜中留下色彩,從而實現空氣懸浮、裸眼3D的顯示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全息炫屏打破了成像媒介對于光影的空間束縛。
全息視聽裝置“ROW”
《ROW》的形態可以自由變幻。通過生成的聲音驅動視覺的變化,作品原本的視覺圖像與略有延遲的空間光影反饋形成了有趣的二次對話,從而最大限度地表現出裝置所在場所的空間特性。
(六)Crystal Rain
Crystal Rain 由藝術家 takahiro matsuo 為日本鋼琴生產商 kawai 在米蘭設計周上設計的一種樂器展現方式。該裝置見證了一個如夢似幻的空間,將音樂、藝術與技術三者融合在一起。這款水晶三角鋼琴保留了傳統鋼琴的經典形象,同時其內部設計透過精致的透明外殼,清楚地展現出來。
“Crystal Rain”-takahiro matsuo
巧妙的設計使鋼琴演奏更加生動,在與鋼琴演奏交融的空間中,小雨點升起時,每個音符都會閃爍。上升光的強度受節奏,音調和鋼琴演奏強度的影響而變化,呈現最佳視覺效果。
沉浸式互動鋼琴裝置
白色水面起伏的波浪與LED照明和丙烯酸棒相結合,產生透明的反射光效果,進一步有助于產生柔和的發光效果。這款水晶裝置同時還增加了鋼琴演奏家的形象。
三、“沉浸+城市”實現藝術多維跨界
“公共藝術”除了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外,更重要的文化價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公共藝術之所以是“公共”的,絕不僅僅因為它的設置地點在公共場所,而是因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為一種對象,針對“公共”提出或回答問題,創造公眾交互的平臺,對大眾生活和人文精神帶來富有創新價值的推動,并培育公眾藝術審美和創新精神。
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物化的構筑體,它還是事件、展演、計劃、節日、偶發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劑。
(一)激發城市活力,重塑城市形象
911事件后, 紐約市長為了提振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并喚回他們的信心,他請了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他是一位以自然元素為創作風格的藝術家,斥資1500萬美元建了四個人工瀑布,其中一個在著名的布魯克林大橋下,希望以人類的創造力重新激發城市活力,重塑城市形象。
當初在紐約市長提出這項議案時,他遭到很多人的質疑,畢竟1500萬美金不是個小數字,當時那位藝術家還向紐約市長保證至少能給紐約本地旅游業帶來550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
瀑布景觀-Olafur Eliasson
如今我們看到,無數的人們涌來參觀瀑布景觀,景觀建成四個月后就給紐約市帶來6900萬美元的收入。由此可見,藝術的創造力能夠給一座城市帶來新的動力,不僅是重振城市信心,還能促進城市發展。
(二)激發城市活力,感知城市溫度
埃利亞松還在倫敦泰晤士河邊上的泰特美術館做了一個“太陽”,它是由幾千只燈泡組成。倫敦被稱為“霧都”,氣候一直很潮濕,來參觀的人們看到這個人工太陽后,都會情不自禁地脫掉上衣,躺在美術館大廳的地上。
泰勒美術館沉浸式藝術裝置
人們對太陽的想像和渴望其實就是對心靈溫暖的渴求。陽光可以穿透他的肌膚,溫暖他的心靈,讓他想起自己的戀人、家人,仿佛徜徉在海邊。這樣一個作品同樣顛覆了一座城市固有的面貌,打開觀眾想象的翅膀,讓他們重新感知城市的溫度。
(三)激發城市活力,綻放城市表情
在2016年夏天,加拿大建筑師讓·弗維爾(Jean Verville)在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大道上完成了一項能讓市民、游客充分參與到其中的藝術。
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大道上的游人
由于更注重大眾的參與互動,更強調公共藝術的引發過程,公共藝術逐漸成為公共生活的起搏器。隨著公共藝術定位的變化以及大眾對公共藝術認知的豐富,公共藝術推動藝術與自然、城市、鄉村、社區、公眾之間的互動也產生了新的可能性,通過廣泛的合作、多維的空間延展使之超越藝術作品本體的物質形態,將公共、大眾和藝術聯結成一個新的領域。
“DANCE FLOOR”(舞池)提供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城市舞臺,游客和市民用不同的舞步譜寫了豐富多彩的華麗篇章,為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區帶來新的活力,使城市綻放出友善表情。
“dance floor”舞池
鑲嵌金屬,令人聯想到錘金,這樣的設計恰好呼應了蒙特利爾博物館里龐貝遺址的展覽。讓·弗維爾(Jean Verville)希望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大道上可以發生各種各樣不受任何現實條件的約束的有趣的故事、活動,行人們可以觀看到各種令人難忘的“表演”。這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無時不刻邀請路人即興在這個巨大的金色跳舞地板上起舞。
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大道
DANCE FLOOR用鑲嵌金屬鋪設了超過五千個腳印,令人聯想到錘金,這樣的設計更好的呼應了蒙特利爾博物館里龐貝遺址的展覽。建筑師Jean Verville將枯燥無味的步行街改造成一個巨大的互動空間,為蒙特利爾市中心帶來親和力,同時鼓勵游客們自己規劃游覽線路,這也帶來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的區域活力,創造了藝術都市的獨特魅力。
(四)激發城市活力,建立對話通道
2012年,在西蓬托考古公園實現的藝術介入,重新呈現了古代早期基督教大教堂的龐大體積,該教堂位于在其六百年后建立的羅馬式教堂附近。
當代藝術作品絲網透明雕塑
據藝術家愛德華多·特雷索爾蒂介紹,壯觀的絲網透明雕塑展示了一件當代藝術作品如何完美地融入了周圍的環境,并在古今之間建立了新的溝通橋梁, 進一步保存了歷史文物和考古遺產。在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下,該裝置強烈的視覺效果、清晰的結構構建起通往當地的記憶橋梁,并將公眾與時間和歷史聯系在一起。
當代藝術作品絲網透明雕塑
結 語
費城現代藝術協會主席卡登(Janet KarDon)評價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不是一種風格或運動,而是一種聯結社會服務為基礎,籍由公共空間中藝術作品的存在,使得公眾福利被強化。”
而當前來說,藝術圈和建筑、規劃圈、商業圈其實離得仍有距離——藝術圈相對曲高和寡,在商業運作上要顯得“受限”;而建筑、規劃圈、商業圈可能又覺得藝術領域的體制不夠有序、完善。所以目前藝術與這幾塊雖有聯系,但真正碰到一起的機會仍然欠缺。然而實際上,藝術與建筑圈、規劃圈、商業圈應該是互相幫助、互相成全的關系。
芝加哥千禧公園
藝術與建筑、規劃、商業碰在一起會讓項目不同、空間不同,屬性也更為豐富多元,最終使得城市環境也變得大為不同。所以,沉浸式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圈的專業活動,更是與建筑、規劃、設計等多重領域的綜合跨界,藝術會因這些領域的加入而變的接地氣,而這些領域也會因有藝術品而變得更有親和力,變得有溫度、有感情色彩。
不銹鋼銀色兔子雕塑-杰夫·昆斯
在當代,公共藝術已成為社會之中包括個人與個人、社區與社區、城市與城市、乃至民族、國家之間進行旨在精神情感及思想文化之交流的重要方式。這種精神文化和審美文化的交流的本質,并非如純粹的商業或技術活動那樣為了競賽和經濟利益,而是作為伴隨著城市生活的真切的文化體驗而呈現的——市民社會的創造性才智、社群的情感及城市氣質與個性的自然流露。
以藝術介入城市,賦能城市發展,助力城市升級。實現打通城市公共藝術上下游市場,將藝術融入城市不同空間,構建新的關系美學,促進藝術家與城市之間的溝通,推動作品與城市空間的融合,提升城市特色品牌和綜合競爭力,更好的開發當地文旅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激發市民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