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游新業態蓬勃興起,“更好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這13個字不僅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場發展規劃》的重點字眼,也正成為旅游業的發展大趨勢。不僅文旅融合、區域融合等新模式層出不窮,眾多旅游品牌也在朝著智慧化、多元化融合發展的方向升級,一個融合的旅游產業正叩響時代的大門。
文旅融合創新機
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就提出“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在2020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針對文旅行業,又提出了多項相關內容,包括完善節假日制度、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內容。
筆者認為,旅游本來就是攜帶文化與精神的一種活動,正所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旅游者而言,文化層面的精神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動因,一次難忘的旅游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
如今的文旅融合體現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為旅游提供內容,旅游為文化提供渠道。從內在邏輯上來看,文旅融合的本質是旅行者參與旅游、創造新的旅游體驗,并尋求文化認同的過程,其核心還是人。
巍巍寶塔山自古矗立,滾滾延河水蜿蜒而過。延安,這座西北黃土高原上古老而鮮活的城市,也是百年黨史學習教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紅色圣地。不僅寶塔山等傳統景區游客如潮,一些新的紅色旅游景點亦游人如織。7月12日,位于延安高新區的延安紅街,開業一個月游客量就突破200萬人次,其中80后、90后和00后客流占比超過五成。
延安紅街整體采用延安時期建筑風格,包括主題街區、紅色講堂、沉浸演藝、射擊樂園、長征步道、窯洞酒店、特色非遺、紅培基地等主要內容,是具有創新感、體驗感的大型紅色旅游項目,被納入延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對此,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用商業化的市場機制去運營,既能把項目建設起來,又能夠擁有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功能。有政府指導、社會參與、品牌支持,紅色旅游項目建設就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除了創新推動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非遺品牌也是文旅融合的受益者和推動者,2020 年的“棗莊:‘非遺+’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遴選的2020 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當人們來到這座北方古城, 卻仿佛進入了南方小鎮,小橋流水, 古巷民宅。夜晚,橘紅色的燈光點綴在老宅間,倒映在波光里。乘舟夜游古運河,令人不由感慨古城的美麗、歷史的厚重。
如今的臺兒莊古城匯聚了柳琴戲、運河大鼓、洛房泥塑、皮影戲等幾十種國家級及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面向游客進行常態化展演。2020 年中秋國慶假期,臺兒莊古城共接待游客45.6 萬人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硬是能夠恢復至2019 年同期的八成多; 2020 年12 月,景區游客接待量甚至達到了2019 年同期的140%。臺兒莊古城發展的良好態勢,離不開“非遺+ 景區”的模式,自然成為文旅融合成功之作。
科技融合強支撐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永新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十四五” 時期將持續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文化和旅游發展的科技支撐水平,優化文化和旅游發展布局,建強文化和旅游人才隊伍。
在筆者看來,“科技支撐”體現在沉浸式旅游、數字化體驗產品等形式上。它們活化并增強了文化旅游產品的主題內涵、個性特色、以及產品的形象性、生動性、體驗性和互動性,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旅游文化產品?!奥糜? 文化+ 科技”,這三種元素的結合, 讓旅游業極具想象空間和市場發展前景,文化和科技已然成為文化旅游發展的兩翼。
今年春節,掀起一股盛唐“國潮風” 的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正是運用了5G+AR 技術,為舞蹈演員秀逸韻致的舞姿“錦上添花”,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成功將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在舞臺上。而《唐宮夜宴》只是近年來,洛陽積極探索文化資源創新,不斷賦予文物“時代生命”的案例之一而已。
今年春節,洛陽應天門重磅啟動3D投影秀,以“尋夢黃河”為主題,將影音、建筑、歷史融為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面,打造出一場關于洛陽千年歷史變遷的視聽盛宴,收獲了廣大觀眾的點贊好評。在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銀幕與地幕相接,利用聲、光、電等數字手段全方位展示應天門“一門三道”遺址層;大型國風音樂機器人科技舞臺劇《應天長歌》,以多款音樂機器人為主要演員,讓觀眾直觀感受文化歷史和科技創新的獨特魅力。這些展演被科技賦予了創意和靈性,堪為“歷史+藝術+創意+科技”的完美融合。
但科技畢竟只是文旅融合的實現手段。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教授高麗華表示:“在文化成為旅游吸引物之后,怎樣使得文化具有可參觀性,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了。有的景區雖然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可參觀性卻不強。有的看上去很華麗、很熱鬧,但卻不知所云,曇花一現。”所以,旅游品牌在運用科技的時候,首先要做好文化看點的挖掘和呈現方式的調研策劃。
區域融合促共贏
此次“十四五”規劃,再次強調了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韓元軍看來,旅游業的區域協調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比如當地文旅品牌要加強合作,既包括品牌與品牌之間的合作,也包括區域與區域間的合作,甚至是品牌與地方政府、文旅團體的合作。同一區域的旅游品牌要以強帶弱,以共性為基石,特性為輔助,統一品牌、統一規劃、統一形象、統一營銷、統一基礎設施服務等,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共同致富。旅游品牌在合作過程中要注意承擔社會責任,緊跟國家戰略政策。
在這方面,湖北大別山的旅游合作就是區域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這里在古代被稱為“吳楚東南第一關”,還有“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植物的王國,花的海洋”的美譽。大別山山清水秀、云霧繚繞,如同仙境。而掩映在山林中的紅五星紀念碑,提醒著人們這是充滿革命氣息的圣地。
2018年,河南商城、湖北麻城等地簽署了“大別山旅游合作區”共建協議,拉開了鄂豫皖三地跨區域合作、共同開發大別山旅游資源、打造大別山旅游品牌的序幕。其后,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安徽金寨三地根據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開發精品線路,共享旅游產品和市場,互推互銷,共同打造大別山旅游品牌和全國性的旅游目的地。在“魅力鄂豫皖,紅色大別山”的同一主題下,鄂豫皖三省又各有側重。具體而言,湖北省旅游推廣語為“兩位主席同一故里,兩百將軍同一故鄉”;河南省的為“紅色首府,桂花飄香”;安徽省的則為“皖西紅旗飄飄,風景這邊獨好”。三地聯手,基于相同的景觀、共同的紅色文化,互促互動,打造了大別山旅游區的統一品牌。
如果說大別山是以“山”為媒進行共建,那么“大運河旅游帶”就是以“水”為元素進行融合。大運河,一條流淌千年的河,歷經歷史歲月與密密匝匝世俗生活的河。而當下新運河,經過多年的綜合保護后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形成一道跨越歲月的風景線,見證著世事滄桑巨變。
今年3月,大運河非遺文化園在揚州全面開工建設;4月,“中國大運河曲藝文化聯盟”在淮安成立,同時,長三角蘇浙皖滬三省一市旅游協會聯合鎮江市人民政府舉辦了第二屆長三角自駕游產業發展大會暨2021長江三角洲·中國大運河“馳騁文旅”啟動儀式。大運河旅游帶在加強區域協調聯動,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方面開展了有效的探索。
業態融合造新勢
除了文旅融合、科技融合、區域融合,旅游業還出現了一些新融合業態。“夜經濟”便是一例。
發展“夜經濟”是提升城市消費需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力舉措。夜間消費大多是服務性消費。2019 年12 月,該詞入選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 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食在廣州”,一直是廣州的金字招牌。每當華燈初上,廣州各大餐飲食肆基本是人滿為患,這種“盛況” 往往會持續到深夜。對許多廣州人來說,晚飯后的夜茶或夜宵,是夜生活真正的開始,況且有一些美味,只有在凌晨才能品嘗到。毗鄰海珠廣場的勝記大排檔、沙面的新荔枝灣、海印橋腳下的西貢漁港,都是人們選擇宵夜聚會的“心水寶地”。吃喝玩樂游娛購,已經是老廣們的夜生活日常。然而,高品位夜生活并不拘泥于此,如今還有氤氳書香、星月情愫等引領文化休閑的新風貌。
隨著“文創燈光”的興起,越來越多地方、景區開始打造特色燈光秀。一場燈光秀,帶來的是更多的游客和更多的娛樂消費、食宿消費等。
而筆者則提醒道:“單純的燈火表演不是夜經濟的全部,代替不了代表不了夜旅游經濟。而且光污染已成為城市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在燈光秀之后的吃、住、行、游、購、娛才是夜旅游經濟的全部。”
在高麗華看來,“文化+ 演藝+ 休閑+ 夜景”的旅游消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吸納人才、拉動消費、提供優質消費品的目的。有條件的景區可以在保證安全、避免擾民的情況下開展夜間游覽服務,推出夜晚特色休閑娛樂項目和夜游精品線路。各地可以結合當地特色文旅資源優勢,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創辦和提升一批夜游主題活動,豐富夜間游覽產品,優化文旅場所的夜間服務;依托景區、文化產業園區、城市綜合體等載體,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推動景區培育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優化文化旅游演藝項目,提升餐飲老字號、名小吃、深夜食堂等品質,提高夜間購物商場、步行街等服務質量,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夜間消費品牌。
高麗華說,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這些新形式、新思路、新模態的旅游業態勢會成為旅游行業發展方向。所以,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將對中國旅游新業態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而現在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文章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