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眨眼間,魔幻的2021年已經過去了。
今年的房地產市場也是風風雨雨、變幻莫測,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人們的認知……
其中,在城市更新這一板塊,住建部11月發布了《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可見城市更新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甚至將成為房地產市場未來十年的下個風口。
所以,本篇文章從不同方面篩選出了2021年幾個優秀的城市更新項目,來看看這些老建筑是如何重煥生機的。
創意園區更新:南頭古城“if工廠”
深圳這座超級城市正逐步進入存量的更新再利用階段,越來越多的建筑面臨更舊煥新。深圳南頭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如今是市中心的一座城中村,蜷縮在周圍的摩天大樓之中。
為了將南頭盡快轉型為深圳的文化和創意樞紐,萬科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建筑師來改造復興這片古城,其中由MVRDV設計的“if工廠”是整片更新區規模最大的項目,總面積約11000㎡。
相較于拆除和重建,MVRDV從可持續的角度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將其升級為一座“創意工廠”,微小但謹慎的空間干預措施,連接起了這座工業建筑的歷史與未來。
設計步驟示意
MVRDV加強了建筑原有的結構,拆除了外墻、暴露出混凝土結構,向人們揭開建筑的歷史痕跡。
新的立面從原結構的邊緣向后退,退讓出環繞整座建筑的開放式走廊,人們可以在廊道上穿行、駐足聊天、欣賞南頭的風景,享受充滿活力和創意的辦公環境。
改造后,建筑內部不再是暗沉沉的“生產車間”, 而是帶有自然光線的舒適宜人的文創辦公空間,通透的落地窗為建筑引入充足的日光和室外景色,盡可能地擴展了樓宇的透明性和視覺延伸。
除此之外,MVRDV在建筑內部置入一條貫穿上下6層的大樓梯,樓梯內采用全鏡面的材料,裝飾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呼應深圳早期的街市風貌。
樓梯到達四層時“沖破”外立面和室外走廊,延伸出一段半圓形的轉角,人們在這個轉角空間可以飽覽周圍的風景,隨后即可轉向繼續登梯,直到屋頂。
通過樓梯到達屋頂,一片竹林即刻映入眼簾,竹林中穿插設置了分門別類的活動區,容納不同的活動和內容,形成一個竹墻“迷宮”,其中包括用于表演和活動的玻璃“盒子”空間、休憩區、健身房、蹦床、秋千、茶室、互動式舞臺和一面國際象棋的大“棋盤”。
屋頂功能分析圖
竹林屋頂為“if工廠”賦予了更高的生態和社會可持續性:一方面,竹子為戶外空間帶來蔭庇和涼爽的溫度,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竹林中設置的多元活動空間也為原本相對擁塞的城中村提供了快樂的社交和休閑空間。
工業遺址更新:寶山能源展示館
廢棄老工業基地的更新一直是設計者和規劃者急需解決的課題之一。
在上海寶山區,遺留著一座寶武上海羅涇基地的工業遺產,原身是垃圾化能發電廠,經過 Kokaistudios靈活而大膽的改造設計,原本不具功能性的破舊結構轉變為具有工業風格的展覽中心——寶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館。
Kokaistudios在保持歷史元素的同時應用創新的設計手法,使其符合新的功能需求,具體來說,設計采用了一種輕量級的方法:在原始結構的框架中置入一個完全獨立的聚碳酸酯材料外殼。
該方案不僅解決了防水等的技術問題,聚碳酸酯這種半透明材料與保留的除塵管道、通廊支架,銹蝕的膠帶機、料斗的重工業形象形成互補。
由此產生的美感在歷史與當代、不透明與透明、冷與熱之間創造了一種清晰的關系和對話。此外,半透明的材料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讓游客對這一地標性項目有非常直觀的印象,到了晚上,來自內部空間的光線則使建筑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新建的725㎡展廳內部同樣采用輕質選材,完全可循環利用,讓生態環保的概念貫穿項目整體。除了聚碳酸酯板立面和屋頂,地板是采用預制高強混凝土板,衛生間使用不銹鋼板飾面。
較冷的色調與建筑原有的高爐形成對比,與之不同的是展覽區域的色調,展板的木飾面肌理與遠處公園的自然景觀遙相呼應,色彩豐富的獨立式家具給空間帶來了整體的靈活性。
通過創造建筑在工業歷史和未來生態之間的對話,Kokaistudios對寶山展覽中心的建筑改造為該基地更多的項目樹立了標桿和先例。通過對內外材料的考量,改造保留了原有結構的遺產價值,同時為未來開發預留了充裕空間。
住宅更新:仁恒·海上源
作為仁恒新一代國際社區的開源之地——「仁恒·海上源」項目由上海蔣家浜舊改更新而來,獲得“城市更新上佳未來社區”稱號,更是2021年上海矚目的舊改樣板之一。
蔣家浜是有著百年歷史的上海平民住宅區,也是知名的老棚戶舊改區,2017年,這里被列入“五違四必”市級重點整治地塊,成為楊浦城市更新舊改計劃的重要一環,仁恒置地的到來,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可能。
這片歷史土地,從建筑、街區、景觀到生活等各方面進行更新改造,不僅僅承載著區域的新生,也是28年仁恒的一次進階。
在規劃設計中仁恒·海上源深入考量城市、街區、社區和人的需要,以街區為切入點,融合上海里弄文化,打造16棟高層住宅及商業建筑。
改造前
改造后
“舊改”并非抹平舊的痕跡,而是迎來更契合時代的新生。仁恒深度踐行上海“留改拆”有機改造方式,以“留”為首,賦能向新,保留傳統人文風貌,留存珍貴文脈生活,不只思考物質配套與場景功能的更新,同樣注重精神的寄托與情感的交流。
所以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肌理,汲取代官山、澀谷宮下公園等國際經驗,不只讓生活場景沿著區域肌理橫向生長,更以立體化設計創新街區露臺、雙層空間,營造一座具有生命感、活力感的城市綠谷。
海上源的戶型產品都設有獨立入戶電梯,一體式客餐廳、景觀陽臺、星級酒店般的主臥套房、飄窗、套衛,從設計到落地每一步都將細節處理的很好,完全貼合了購房者的真實需求,將功能性、實用性以及居住舒適度完全考慮在內。
作為第六代仁恒國際社區的封面作品,海上源項目力求成為上海成熟區段城市更新的領銜之作。
社區更新:曹楊新村
在工業遺產類型中,有一種典型的居住空間,即工人新村。它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中住宅類型,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上海的曹楊新村。
曹楊新村實景圖
2021年是曹楊新村屬于自己的第70個年頭,在政府牽頭的改造下,終于再次煥發新生。
首先對居民樓的外立面進行了粉飾翻新,將磚木結構改為混凝土結構,并增加了保溫和防火措施。還貼心增加了智能頂棚、折疊晾衣桿等生活必備設施,既方便居民也能防止后期二次改造和違建。
樓梯、窗戶則盡可能還原了當年的樣子,并且改造還保留了很多的經典設計元素,比如大門口的五角星門頭,代表上海的“S”標志、煙筒等等,這些都是曹楊新村曾經的記憶。
戶型設計
戶型設計上,每棟房子都做了加寬、改門,所以可以每個戶型都多出來一個房間,這些增加的面積使原本一層樓三家合用的廚房和衛生間,改成了獨立的廚衛。
小區內則拓寬了道路方便汽車通行,增加了部分的綠化和休閑區,以及智能設施等等,更大程度地滿足了居民的舒適性心理需求。
曹楊新村總體來說屬于社區性質,每個小區之間挨得很近,基本就隔一條巷子,整個社區里生活配套相當齊全。
比如曹楊新村一小區對面的曹楊公園,公共空間經過舒適化改造成了老人和孩子們的聚集地;還有百禧公園,廢棄鐵路線變身“高線公園”,空中花園、健步道、籃球場等等,真正增加了周邊居住者的生活質感。
以及社區附近的曹楊商城、曹楊菜場、曹楊影院等等,滿足了人們的日常所需,娛樂生活兼顧,生活在這里十分的方便。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社區內還新開了很多便民食堂,這些助餐點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區的老人,即使沒人做飯、不會叫外賣也能解決一日三餐。
曹楊新村先進的規劃理念,不但讓居民生活更便利,也促進了鄰里關系,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保持著70年不變的溫度。
商業改造:北京THE NEW西單更新場
THE NEW西單更新場(以下簡稱西單更新場)由華潤置地打造、華潤萬象生活運營,前身為西單商圈知名的年輕潮流聚集地77th街購物中心,隨著西單商圈不斷迭代發展,77th街亟待更新升級,歷經6年改造,項目于2021年4月27日全新亮相。
西單更新場位處北京傳統核心商圈,體量不大,通過全新的空間形態設計、新一代消費者的洞察、前沿潮流的品牌組合、打破常規的視覺設計等多維度,為北京商業輸入新活力,為新世代消費者帶來更新的商業空間選擇。
“更新的品牌甄選,更新的場景設計,更新的概念表達。”——THE NEW更新場
西單更新場以“青年潮流發聲[生]地”為定位,簽約引進超過30家首店、全新能級的概念店及更多青年至愛品牌,品類跨越國際潮流時尚、精致輕餐、藝術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如HARMAY話梅、大陸首家STUDIOUS門店等國際品牌店,本土街頭潮流集合店DECADES、新銳無性別服飾品牌bosie、網紅白Tee delicates等國潮品牌店;芭莎藝術BBART SPACE、香氛品牌6Knows Croner藝術化的生活方式店;FUZZYFUN、O!What明星概念店等特色零售店。
北京西單場產品風格的多元化,品牌選擇的多樣化,引領并推動西單商圈的潮流度,更為西單商圈賦予了全新的零售概念。
除了業態,西單更新場對商業設計層面的開放與封閉、公眾與商業、城市與建筑發起了一輪新探索,在守護城市原有風貌的同時,濃縮了城市發展建設的諸多可能性。
商業場所形成新公共空間。西單更新場的設計實質上打破了實體商業體與城市之間的邊界,建筑師通過“打開屋頂、回歸城市”來回應新一代商業設計理念,通過室內外多重公共空間的營造,大面積天窗將陽光引入室內,讓人們流走于消費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
“桃花源”式的空間格局。西單更新場整體空間采用“隱于世”的手法敘事,以景觀體驗作為深藏不露的商業空間的引導和鋪陳,以豁然開朗的下沉廣場為場地景觀提供焦點和高潮,在敘事場景下展現“慢空間”。
外立面則大量采用了SAMEWAY提供的切口蜂窩鋁板。塊面大、平整度好、重量輕、強度高,蜂窩鋁板與陽極氧化鋁板的完美結合,將蜂窩鋁板超平整、大板幅的舒展效果與陽極氧化鋁板超細膩的金屬光感效果推到了極致。
西單更新場作為華潤萬象生活的對新商業形態的探索,在傳統核心商圈通過定位概念、招商、設計、商業規劃上的打破和創新為城市更新帶來全新的打造思路,值得學習。
1:1還原更新: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歷時6年的修復、耗資 1.65 億美元(約合10億人民幣),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在2021年8月2日重新開放。這座密斯·凡德羅生前最后的建筑作品,同時也是柏林最偉大的地標建筑之一,終于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改造前后
自 2015 年初開始到現在,該項目經歷了極其復雜的修復過程,但重點是:翻新后的建筑看起來和1968年開業時一模一樣,簡直是「1:1」神還原。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是四面鋼架與玻璃構成整個巨大的矩形體塊,從正面看過去完全想象不到是上下兩層的。
密斯的設計拋棄了傳統建筑固定格局的做法,轉而建造單一多功能的超大空間,比例清晰、空間開放,可以根據需要在巨大的室內空間內自由分區。
在整個翻新工程中,共拆除了35000塊建筑物組件,包括14000塊花崗巖板和3500個燈具。
從來沒想到,拆除的工作能細致到如此地步:每一塊木板、每一片石材、每一盞吸頂燈,甚至墻上每一個插座開關、標志牌都會被完好無損地拆下、拍照、歸類打包。
而且,還得搬空整個美術館,把館內收藏的1441件藝術品打包運輸到臨時庫房里 。
不僅如此,上層展廳的天花板格柵也像文物一樣是重點保護對象,作為密斯·凡·德羅首次在柏林建筑中使用的網格結構,具有獨特的美學設計價值。
整個項目改造,設計團隊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嘗試以隱蔽的方式安裝大部分基礎設施,同時對空調、供暖、安全和消防等過時的機械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
新國家美術館主廳外圍的200扇巨大玻璃板被新定制的玻璃幕墻所取代,每扇窗格的玻璃重1.2噸,上部區域的56塊窗格玻璃每塊高5.4米,寬3.4米,每一塊都精確定制,制造商來自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家能生產超寬玻璃面板的廠家。
當然,最主要的變化是對功能區的拓展以及建筑使用便利性的改善。
另外,作為對現代性的一個讓步,博物館選用2400盞LED燈更新了陳舊的照明系統,這些燈稍微亮一些,但更節能。
絕對的對稱性是密斯對建筑空間的執著追求,這些秩序的美自然也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結語:
2022年已至,更新改造未來或將成為土地再利用的重要來源。在存量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下,如何提升土地利用率,加快城市更新速度將成為未來政府需面對的新問題,相信隨著建設規劃的一步步落實,所有城市都必將煥然一新!
文章來源:世界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