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上,以新基建、數字經濟、服務業發展、城市配套完善為關鍵詞的服務經濟時代真正來臨,城市產業重構加速。
但作為城市產業發展重要一環的產業地產,近年來頻繁出現諸多亂象。
發展之痛:產業地產為何亂象叢生?
產業地產是產業的載體,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產業地產依靠市場環境和產業驅動,受產業發展政策影響較大,有強專業性、強區域性、大投資、長投資回收期等特點。這意味著產業持續運營是決定城市產業地產發展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然而,當前產業地產與產業之間存在明顯脫鉤,產業地產呈現眾多“亂象”。
1) 城市對產業發展的認識不清晰,盲目上馬項目。城市在產業頂層設計上不完善,不清楚適合發展哪些產業和產業鏈環節,甚至一味追求“高大上”、科研創新集聚或引進行業龍頭,盲目上馬產業地產項目。政府在選擇運營商時,未深化政企合作模式,規范土地用地條件,更給了產業運營實力不足的企業“掛羊頭賣狗肉”的機會。
2) 開發企業運營乏力。大量產業地產項目的開發企業缺乏運營能力,投資人也大多沒有實體產業,導致項目開發后未確定明顯的產業方向和目標。建筑的使用目的與內容往往在不斷更換,甚至很大一部分就是爛尾。如果城市產業發展定位不清,將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之中。
3) “泛商務化”加重城市商務地產泛濫。由于沒有實際的產業內容,諸多項目被開發企業作為寫字樓(商務樓宇)、企業獨棟(辦公別墅)銷售。由于項目位置大多較差,導致售價低廉,進一步打亂城市商務樓宇市場環境,加重寫字樓市場危機。
4) “不搞產業只賣房”。據不完全統計,由于運營能力匱乏,開發企業投資的產業地產項目,超過70%用于產權銷售,多數后續產業內容方面把控缺失,致使產業混亂,產業的生態鏈遭到破壞,產業生存困難。
總之,產業地產多成為企業大規模圈地造房的噱頭,產業發展有名無實;或是引入的產業和企業無法匹配城市產業發展需要,部分項目甚至淪為“只要是企業都能進”的鋼筋寫字樓群。
認識革新:產業地產不僅是產業載體,更是產業發展模式
時代進步、產業更新,產業地產內涵也隨之發生顛覆性變化 ---- 從傳統的工業地產(標準化或定制化工業廠房)拓展為綜合開發、集約化經營的多功能綜合性商服地產;不僅僅是一種物業形式,更代表一種投資模式,一種盈利模式,一種產業發展模式。
這一變化推動產業地產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了實質性突破。
形式延展:產業地產的范疇從產業園區,再拓寬至總部基地、商務花園、孵化器,甚至城市區域級別的科學園/技術城、高新技術加工區、產業新城和產業帶。
功能擴展:產業地產應包含一切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服務功能(即:運營),如行政管理、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商務/商業/金融/生活/人才服務、科研活動、休閑活動、會展與會晤活動等。它們同樣對產業發展產生重要價值。
不可控因素:產業地產的商業模式設計困局
除上述認知偏差外,在產業地產開發投資的商業模式設計上,也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
缺乏堅定的產業規劃: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引進的產業運營商,多缺乏對城市產業發展的持續產業規劃(產業體系、主導產業及核心產業鏈環節的篩選和確定,政企合作門檻和土地的用地開發條件設計等),幾乎都是來啥要啥、有啥接啥、一個領導一個樣…。對產業的變化趨勢、整體產業發展或升級轉型思路、自身區域發展條件等沒有堅定的信念,導致投資人在商業模式設計上難以始終如一。
不能有效的規劃實施:招商資源不到位、運營經驗不足,使得產業規劃很難實施到位。由于產業招商與落地實施之間存在很多環節,地方政府、特別是產業運營商,都會出現管理服務漏洞、承諾不到位等問題,導致產業地產周期變長,前期設計的商業模式很難實現。在強大的資金壓力之下,銷售變現自然而然成為運營商最現實的手段。
應該注意的是,目前流行的產業平臺化運作模式在促進城市產業發展上有自身優勢,也必須建立在產業頂層設計完善、招商運營資源與運營經驗豐富的基礎之上。看不到這一點,就容易產生因果倒置的錯覺,以為有了產業平臺化運作就萬事大吉。
文章來源:地產氣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