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疫情以來,受到沖擊最嚴重的行業,旅游業可以算是其中之一了,尤其是在上半年,疫情爆發初始各地紛紛限制出行,而疫情稍微減緩后,人們處于對健康風險的考慮,也紛紛減少了旅游計劃,于是旅游業成為了今年最蕭條的行業之一。前不久還爆出各地4A級景區、5A級景區紛紛倒閉的信息,可見今年旅游行業的壓力之大。
那么對于文旅產業來說,該如何應對這些風險呢?
我覺得首先是要轉變一個思維方式,那就是擺脫對景區的依賴思維。許多開發商把文旅地產的選址放在景區周邊,就以為萬事大吉,依賴景區的人流量,當然有發展的便利條件,但如果你的所有業態和產業,都是圍繞景區的消費人流來布局,那可謂命根子被別人抓在手上,隨時都有可能陷入死地。
要擺脫對景區的依賴,關鍵就是建立自身的產業生態。那么,文旅地產的目標客群,就不能僅僅只盯著游客,而是要將目標客群從游客轉變成定居者。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歐洲的百年小鎮,為什么可以存在這么久,那是因為這些地方本身就是人們長期居住的地方,有了人氣、有了文化,再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游客追逐的對象。在國內,例如大理、陽朔、麗江等,也不再僅僅只是依靠旅游,許多人喜歡上了這里,而選擇了在這里住下來,這些都成為這些地方經久不衰的原因。
陽朔西街
所以,文旅地產要想發展地長久,必須吸引人們來定居。而目前文旅地產,大部分存在的問題就是自身的吸引力不足,主要依靠所在城市或區域的資源來吸引購買者,這當然是文旅地產選址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僅僅依靠這些,還不足以打造一個成功的項目,特別是,就全國來看,能夠有足夠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地方并不多,大部分地方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么怎樣才能克服文旅地產對人們的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呢?首先要搞清楚人們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抗性,那么我們就要分析人們對文旅地產望而卻步的心理防線是什么?我們從幾類典型人群來看:
類型一:退休老人。事實上,隨著我國退休保障制度的加強,有很大一部分老年群體具備了旅居康養的消費能力,但選擇專門一個地方用來養老的群體為什么又這么少呢,我覺得主要原因在于現有的養老項目不具備社區的功能,多數老人會覺得在這些所謂的養老小鎮養老“人生地不熟”,遠離熟悉的生活環境,就現代社會來說,越來越多的老人其實也并不是跟子女住在一起,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活氣息的生活環境,但現在的養老小鎮恰恰缺乏的就是這一點。可見,對養老類的文旅地產項目來說,要打動老年人的心,最關鍵的除了完善的康養設施和服務外,營造良好的樂享生活環境更加重要。
類型二:城市中產階層。這類客群雖然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但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正處于事業的關鍵時期,這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選擇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去生活和居住,他們更可能是短期度假,但是無論是生計,還是小孩的教育,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離開城市。
所以要吸引這類客群定居,文旅地產的選址就很關鍵,例如依托中心城區進行選址,距離中心城市1小時以內,環境好,交通方便的地方。依托中心城市,打造若干城郊居住點,這也是我提出來的1.5居所的發展思路,是我認為的文旅地產今后最有發展空間的方向。
類型三:自由職業者。這也是目前職業發展的一個趨勢,這個群體不僅僅是年輕人,同時還包括搞藝術、創作的群體,可以說目前來說,這個群體還是一個小眾群體,但影響力也不可忽視。要吸引這個群體,其實產業資源和生態是最重要的。例如,你要文創小鎮,就要建立起相關的市場渠道、商業平臺、交流平臺,這樣你才能吸引這類創作群體,要知道,藝術家也要吃飯。
當然,除了以上群體,文旅地產的客群還包括脫產的自由人士,但這不在今天的討論范圍。
總結一下,我認為今后的文旅地產發展要注重以下幾點:
1、選址最好是依托中心城市,當然現有的成熟景區也可以。前者距離城市近,潛在客群多;而后者由于資源的稀缺問題,自然也可以吸引到消費群體。
2、無論是選址在哪里,項目自身的成熟配套要重視起來。要讓人們住的下來,還能體驗到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
3、相關的產業資源整合也很重要,誰掌握的產業資源多,就更能占據先機,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