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商領域最后一片藍海,高頻交易的生鮮,一度成為創業者、巨頭爭搶的風口之上的“豬”。從最初的創業熱潮,到如今的巨頭爭霸,短短幾年間,消費者對生鮮電商的印象已經從陌生走向熟悉。但相對生鮮電商自身而言,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冷鏈物流成本高等問題,仍是阻礙企業跑通模式實現盈利的攔路虎。盡管行業洗牌正在加速,但商業嗅覺靈敏的巨頭從未間斷過對生鮮電商的投入。不過對于巨頭玩家來說,有著不同的路數。
生鮮電商,曾經被譽為電商的最后一片藍海。從2012年開始,大量資本涌入。艾媒咨詢發布的《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24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04.2%,2015年達到412億元,預計2018年將突破千億元。
然而,在持續熱捧的同時,生鮮電商亦是負重前行,不斷虧損讓不少生鮮電商只能關門大吉或被收購兼并。此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按上線時間順序梳理了2016—2017年度生鮮電商“死亡”名單表:其中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包括:菜管家、鮮品會、美味七七、花樣生活、正源食派、果蔬幫等知名平臺,而這個死亡名單正在不斷拉大。
與此同時,挺過了寒冬并且拿到融資的生鮮電商,也面臨很多問題。來自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
靠燒錢才能“玩”下去的生鮮電商緣何吸引了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入場?生鮮藍海變紅之后,生鮮電商的出路又在哪里?
今年以來,生鮮電商在新零售方面的布局動作頻頻。廣東本土生鮮電商百果園在一年前收購一米鮮后,至今已在全國開設門店達到2500家,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可覆蓋國內41個城市,在物流配送方面并實現一小時內送貨到家服務。
據悉,過去,消費者購買百果園的商品需要到店消費,但現在消費者只要在線上下單,門店就能做到一小時內送貨上門,從而擴大了百果園門店的服務半徑。
百果園副總經理兼新零售負責人焦岳稱,該公司能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主要原因是單店模型之下,線下零售店的固定成本并沒有增加,線上卻增加了效率、銷售。“線上本身的固定費用率非常低”。
易果生鮮亦看到線下實體店可為生鮮電商帶來的能量。擁有阿里集團支持的易果生鮮,近日宣布將與更多的連鎖便利店合作拓展生鮮市場。據悉,在阿里與百聯合作后,易果生鮮可供合作的便利店,或將涉及聯華超市以及華聯羅森、快客便利店等。
“目前生鮮電商滲透率還不高,有萬億級市場待挖掘。”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生鮮是復購率最高、市場想象空間最大的品類,值得電商深度布局。
有業界人士認為,目前生鮮電商最大的挑戰并不是來自外部市場競爭,而是來自于上游供應鏈,乃至于整個產業鏈。據悉,為解決行業痛點,包括百果園、首農電商、中糧我買網等已將業務延伸到上游,在標準化種植、交易、供應鏈、銷售、營銷和金融體系實現產業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