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普及,給了很多商家“靈感”,紛紛試水線上下單線下消費。典型的就是迷你KTV的崛起,全面開啟O2O模式。然而,這試水結果如何呢?讓我們來分析分析。
自去年下半年起,一種外觀酷似電話亭,集點、唱、錄于一體的迷你KTV開始進入深圳市場,獨特的外觀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這些主要分布在購物商場、游戲娛樂城、電影院、餐飲服務區周圍的迷你KTV,每間僅能容納1- 3人,消費者可通過掃描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在這些透明玻璃房子里,消費者戴著耳機拿起話筒,陶醉其中。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迷你KTV很好地將消費者的碎片時間轉化為商機,但是如果不能提供良好的體驗效果,不能持續吸引消費者關注、使用,這一風口現象或將曇花一現。
“透明房子”的興起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在深圳的各大購物商場,不難發現一些透明玻璃“房子”。通常,“透明房子”都不大,每間多在兩平方米左右,能容納一到兩人;“房子”外觀類似電話亭,四面封閉,關上透明玻璃門后,外界基本聽不到里面的聲音;“房子”里配備多塊屏幕,分別用于播放MV及操作點歌。如果你想消費,可以配備頭戴式耳機拿起話筒,當然前提是你得投幣或者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消費完后,用戶還可以把剛唱的歌上傳至手機,分享給朋友或者發布到社交網絡上。
盡管門外就是人流如織的公共場所,只要你拉起簾子,這間迷你KTV就是一個消磨碎片時間的絕佳“孤島”。
針對碎片化時間的消費方式,很適合忙碌的年輕人:飛機延誤了,可以在機場的迷你KTV內消磨時光;在商場等人約會,可以見縫插針唱幾首歌;和同事吃完午飯,離上班還有一段時間,正好高歌一曲……
飆馬商業地產機構認為,迷你KTV的走紅是當下消費升級的一個表現,“對于新一代的消費者,他們消費沒有那么強的目的性,而是更隨即和靈活的,碎片化時間得到利用是他們消費的一大理由”。此外,新一代的消費者大多是沖動消費型的用戶,“應該說每一代年輕人都沖動,不過新一代年輕人擁有了消費能力。對于這種自主式的場景,消費者們已經被層出不窮的共享經濟項目教育得輕車熟路。”
站在傳統KTV“肩上”的轉型
與互聯網時代其他風口領域不同,迷你KTV的興起,可以說是站在傳統KTV的“肩頭”上,大部分“玩家”都有傳統從業背景。從2013年開始,傳統KTV業績有所下滑,不少從業者開始思考出路,迷你KTV成為應運而生的選項。
目前,深圳市場上角逐的迷你KTV項目,有包括咪噠唱吧、友唱、雷石WOW等在內的多個品牌,仍處于各自“圈地”擴張的階段。其中,咪噠的制作公司是廣州艾美科技,艾美科技創始人李建斌曾在媒體透露過,艾美科技最初以制作游戲機起家,有著十幾年游戲機軟硬件的制作經驗。從2013年開始,艾美科技開始嘗試研制類似迷你K歌房的設備。
友唱則是廈門前沿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友寶聯合推出的品牌。這家公司成立于1998年,提供KTV點播系統、娛樂管理系統等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公司。2015年,前沿科技獲得友寶創始人王濱的投資,投資完成后雙方“聯合創建了K T V互聯網+前沿2.0開放平臺”,這個組合孵化出的結果便是友唱。
雷石WOW也是由傳統KTV行業玩家孵化而成。
“可以看到,迷你KTV的幕后推手中,多是傳統KTV的身影。”飆馬商業地產專家說。
KTV也想搭“共享快車”?
2017年2月22日,唱吧正式宣布戰略投資艾美科技。唱吧號稱擁有5億粉絲量,在線上唱歌類APP中是有力的競爭者。兩方攜手后,唱吧的賽事、活動以及這些粉絲群均會導流到全國各地的“咪噠”上進行線下消費;除了唱吧與咪噠“牽手”,“全民K歌”APP也已與友唱達成合作,在APP中,會看到上傳音樂的用戶所在區域的友唱迷你KTV的位置。
飆馬認為這樣的聯合其實是因為創業者看到一種趨勢,線下流量的價值越來越大,線上流量卻有些固化。像唱吧、全民K歌這樣的在線K歌應用APP,已經過了最初高速發展階段,不少人手機里已經有了唱歌相關的軟件,可以開墾的“新地”越來越難,對全民K歌、唱吧等而言,在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漸消退的趨勢下,與迷你KTV達成合作意味著獲得了一個線下獲取用戶的入口,同時線上與線下打通,可以豐富用戶K歌的體驗。而對線上+線下的組合選手而言,這種O2O模式的想象力不止于互相導流,而是未來的生存模式。
“其實迷你KTV這樣的相對封閉空間里,廣告、零售都是可以加入其中的,只靠唱歌收錢不應該是它的發展模式。”昂若資本創始人王磊認為。
友唱創始人羅安武就曾介紹,他們能通過多屏互動,幫助品牌制定運營和營銷方案。友寶2016年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其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1.66%,凈利潤增加主要是加盟業務模式帶來的收入增加以及廣告收入的增加。基于線下大量鋪設設備,進而通過線下入口推出增值業務如廣告的經營模式,對當前的迷你KTV玩家們而言,是一套值得借鑒的玩法。
不過,吃到增值服務“大蛋糕”的前提,依然是在線下鋪設足夠多的設備,各家迷你KTV也都在不同階段宣布,要進一步增加數量和規模。目前,迷你KTV仍是一片藍海,但可以預見,玩家們的“圈地運動”已經啟動,線下與線上的同步競爭,將為這個行業帶來更多挑戰以及想象力。
迷你KTV是個偽需求嗎?
剛需,高頻是一個好的消費類投資項目比較基本的指標。要看迷你KTV的盈利模式,就要判斷它是不是真的屬于剛需,是不是真的高頻的使用率。
目前,迷你KTV點唱機廠商們多通過自營方式進行線下鋪設,自營模式下的經營所得與硬件售賣收入,盈利方式較為傳統。曾經有迷你KTV點唱機團隊做過測試,如果前期每臺機器投入維持在3萬元左右,若是每臺機器每天能創造幾百元到一千元左右的收入,那么最多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后轉為盈利。
但是對用戶“復購”仍存在懷疑,“很多企業會把最初用戶嘗試性的流量作為指標,繼續投資,擴大規模,但實際上用戶有時候只是貪圖一時的新鮮有趣,并不能最后形成高頻的消費。”
迷你KTV是不是“剛需”?不同領域也有不同的看法。飆馬認為,唱K其實已經是目前年輕人的一種必備的娛樂消費,傳統實體的KTV業績下滑,加上市中心位置租金高,也讓傳統KTV的消費成本變高,那么迷你KTV這樣按分鐘按歌曲收費的方式,會分流掉傳統KTV的用戶。而且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習慣了虛擬社交,獨居生活,消費模式發生改變,而迷你KTV恰恰符合這樣的消費習慣。
但部分專家則認為,迷你KTV還未能構成剛需。在他們看來傳統娛樂消費行業,的確被分流,但不是被迷你KTV這類新型的互聯網經濟分流,反而是內部細化。“比如深圳最近新增了一萬多塊電影大熒幕,當然會分流酒吧、KTV的客人。”他認為娛樂消費整體在增長,人群也在提升,之所以業態不那么“好看”,只是其部分被分流。傳統娛樂消費是建立在接觸性互動基礎上的,“說到底,唱歌、跳舞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真的要練唱功舞蹈技巧,而是要有觀眾,有互動,要聚會,迷你KTV滿足不了這種需求,即便可以在網上分享,這種虛擬接觸還是不能讓人完全滿足。
迷你KTV能很好的將消費者的碎片時間轉化為商機,是值得的肯定的。但是若是沒有帶來很好地消費體驗,要想持續地吸引消費者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