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買手店欣欣向榮的表象之下,還有一些更加殘酷的事實。
作為上海乃至中國資歷最老的設計師品牌買手店,Triple-Major 5月8日在官方微博上宣布,其上海紹興路門店將從14日結束營業。
Triple-Major由Ritchie Chan(陳宇祈)于2009年在美國洛杉磯成立,起初是一個創意策劃工作室,2010年在北京開設首家品牌集成店,匯集了一系列歐洲小眾品牌如Damir Doma, Anntian, Lemaire, Walter Van Beirendonck等。隨后,Triple-Major在上海和成都各開設了一家店鋪。
值得注意的是,Triple-Major曾經引領中國買手店的主題陳列風格。它在全國的三家店鋪均采用不同主題。北京店鋪的主題是傳統中藥店,2012年開設的上海店鋪起初以"墨"為主題,后來則變成一個比較大的集合店空間,而成都店被打造為大熊貓研究所,一時風頭無兩。
如今Triple-Major上海店的突然關門,令不少業內人士和時尚愛好者措手不及。在買手店發展最繁榮的上海,為什么Triple-Major開始收手了?
從Triple-Major自身來看,或許原因沒有那么復雜。根據店鋪官方微博的解釋,位于上海紹興路的Triple-Major目前租約到期。買手店往往對地段、選址和周邊氛圍要求較高,尋找新址需要時間和精力。官方微博也坦言,今后不排除在新空間開店或啟動其他項目的可能。
但從當前的業態環境來看,原因又或許沒那么簡單。
中國時尚買手店經過近1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初成氣候。根據RET睿意德2014年發布的《中國買手店研究報告》,中國買手店在2010年后迎來數量的激增。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棟梁、薄荷糯米蔥、Triple-Major等獨立買手店開始漸漸被大眾所熟悉。與連卡佛、I.T、JOYCE、10 Corso Como等連鎖型買手制品牌集合店不同,這一批獨立買手店通常反映了創始人差異化的審美態度和品味。
例如,棟梁一直以中國設計師為根本理念,近年持續挖掘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新興中國設計師,令買手店成為設計師平臺。薄荷糯米蔥代理的品牌雖也以中國設計師為主,但在品牌調性上與棟梁有所區別,在本土成長起來的設計師品牌占比更大。而Triple-Major不同于前者,近年持續引進歐洲小眾品牌,CristaSeya、Patrick Erveu、Nina Donis等這些品牌甚至不為業內人熟知。
后來興起的買手店也大多在兩個路線中選其一,或主攻中國設計師品牌,或引入國外品牌。在上海,由時裝評論人唐霜創立的The Backroom和由龍霄創立的Alter凹凸概念店也以引進國外品牌為主。可以說,品牌集合店和買手店已經在上海形成較為濃厚的氛圍。
從地域上看,上海的確已經成為了買手店最密集、規模最大的區域。有業內零售人士透露,中國買手店集中在華東及華北地區,華南依然偏少。其中華東地區的上海最多,保守估計超過200家,基本分布在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巨鹿路等繁華地段。
但是在最為"欣欣向榮"的上海獨立買手店市場,Triple-Major的退出暴露了獨立買手店當前的窘境。
與接近飽和的上海買手店市場相對應的,是仍然不夠成熟的消費者群體。即便是知名度較高的幾家買手店,盈利狀況也不那么可觀。更多時候,中國獨立買手店承擔著培養、教育、引領消費者和設計師的責任,市場則放在其次的位置。
2014年Triple-Major創始人Ritchie在時尚頭條網對其專訪中就曾表示,“我們一般不會針對市場做任何的事情,因為我覺得Triple-Major是以個人風格帶動市場。風格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樹立的風格旗幟夠鮮明,大家自然會跟隨你的風格走。如果是根據市場的偏好來做,我們永遠都會在市場的后面。從一開始我們就認識得比較清楚,一直選擇我們自己喜歡的風格。”
在衡山和集上個月舉辦的“中國買手潮”論壇中,設計師陳安琪談到棟梁對中國設計師及消費者扮演的角色,“棟梁CEO Justin一直告訴我一些注意事項,產品到店鋪的時候怎樣去和前線的銷售介紹自己的系列,怎樣做presentation,怎樣教他們怎么搭配,一方面是教育消費者,一方面是教育我們的團隊。他還和我講了許多生產上的知識。我覺得棟梁在中國設計行業的作用不僅僅是一家店。他們非常希望能夠深入的幫助設計師,建立完善的設計體系。”
在目前這個階段,買手店盈利仍然是個較為困難的目標,但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為了提升競爭力,規模較大的幾家中國買手店紛紛將自身改造成為具備行業話語權和綜合實力的平臺。
由棟梁團隊推動建立的Labelhood每一季作為上海時裝周的先鋒設計師展示平臺,正在籠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國際買手的注意力。棟梁也憑借該平臺繼續鞏固、充實自身的中國設計師資源,同時也試圖通過建立年輕人粉絲社群的方式為買手店引流。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的上海時裝周期間,Labelhood官方還建立了名為“Labelhood粉絲小泳池”的粉絲微信群,試圖與這批潛在消費者建立更深的聯系。
而龍霄的Alter品牌集合店,則同時兼備了showroom職能。龍霄也花費很多精力將中國設計力量輸送到國際平臺,去年,意大利展會WHITE Milano邀請龍霄策劃成立了“WHITEAST”獨立單元,邀請包括金翀宇(Jinnnn)、于婉寧( Evening)、高楊(Simon Gao)在內的獨立設計師參加展會。
相比之下,Triple-Major漸漸開始處于弱勢。旗下代理的歐洲品牌過于小眾,又沒有太多大動作為其進行推廣造勢,近年來,這家元老級買手店知名度也大不如前了。更重要的是,當整個時尚行業都開始意識到與消費者進行互動的重要性時,Triple-Major的確推出了電商和社交媒體平臺,但顯然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多。
中國年輕消費者顯然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消費者認知程度與買手店之間的差距還需要更長時間去彌合。這不僅需要消費者自身的提高,還需要買手店對數據與市場運營的研究。后起之秀成都買手店Hug在運營中強調了客戶數據庫的重要性。創始人Jony在“中國買手潮”論壇中表示,“我們會先有客戶群體,再根據客戶喜好來挑選。要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有人買,我們需要龐大的客戶數據庫。”
在消費升級的熱潮中,擁有經濟實力的中國消費者的確更多,也更清楚自己的喜好,但同時他們有太多的選擇,這是買手店最大的挑戰。
有另外的觀點認為,中國買手店現狀存在泡沫,很多買手店不顧品牌組合和商品組合的科學性,售罄率通常只有20至30%左右,庫存壓力大,運轉效率極低。同時,買手店很多時候與現實市場情況相悖,沒有考慮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使得店鋪定位和目標客群之間存在斷層。值得關注的是,就連有資本實力雄厚的赫基國際作為合作方的國外買手店10 Corso Como在北京也慘淡收場,關閉了位于北京SKP的店鋪。
有分析人士表示,Triple-Major作為曾經第一批出現的買手集合店新銳,如今其在上海的結業也許意味著時裝消費已經再次更新,又或是行業的泡沫正逐漸被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