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晚”是一家扎根浙江寧波,以古籍文史與文博藝術類書籍為經營特色的民營書店。從2002年開張以來,楓林晚從20平方米的閣樓書店,逐漸成為寧波知名的書店品牌。歷經14年沉浮,如今的楓林晚在人流密集的寧波市鼓樓商業街、南塘老街各設一家店鋪,經營面積共400平方米,2015年產值達125萬元。其經營內容已經不局限于售書,還成了一家可以提供茶飲、文創禮品、文化活動等綜合服務的城市文化書房。
網絡來襲,選擇差異化生存
“我就是想開一家書店。”這是楓林晚老板鄭永宏的最初夢想。從開業以來,楓林晚注重品質兼顧時尚,其獨特的選書格調受到讀者歡迎。
“2011年以前,書店很多,一條街上有十幾家,雖然有競爭但是每家的日子都過得不錯。2011年后,這條街就剩了兩家書店。”鄭永宏回憶,最困難時,他的賣書所得都不夠支付租金及購書款。
“楓林晚之所以生存下來,是因為書店自始至終對文史哲類書籍的專注。”2010年左右,鄭永宏把書店經營方向轉向收藏版的古籍書。“寧波自古就有藏書的歷史,而精品、收藏級圖書在網絡上鮮有,很多人也不放心在網上購買價格稍貴的精裝古籍。所以,楓林晚成了一批‘玩’書人的據點。許多品相好的精裝書、精美畫冊、博物館收藏的限量影印版線裝書籍等,都是楓林晚獨家所有。差異化生存,讓楓林晚殺出重圍,活了下來。”鄭永宏表示。
租金上漲,開拓交流活動空間
雖然精裝書的營銷策略讓楓林晚在2011年得到了緩沖,并且銷售額也有了小幅回升。但2012年,隨著全國房地產市場全民熱炒,隨之高漲的房租,無疑讓原本經營慘淡的書店雪上加霜。
2013年,迫于上漲了4倍的租金壓力,楓林晚從原來的熱鬧臨街商鋪搬到了鼓樓商街較偏街區的二樓。“以前的地段好、位置好,散客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客流。但搬家之后,位置隱蔽、不為人知。如何提升人流,讓我把專注點放在了書店活動。”鄭永宏發現,書店經營如果僅僅以書為主,與顧客的碰撞就會變少。“我們開始提供顧客休閑、閱讀和交流的地方。我們投入了很多針對空間設計的經費和活動經費。”
自2013年5月起,鄭永宏在楓林晚共舉辦了8場活動,伴隨活動加入的咖啡、國學講堂、古琴雅集、匠人故事等,讓書店變得豐富起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氣。
主題書店,打造城市文化空間
2015年10月,楓林晚在寧波南塘旅游區成功增開分店——寧波第一家城市文化主題書店“甬上楓林晚”,這也是與寧波市旅游局共建的第一個景區書店,位于寧波國際旅游交流中心。“最大的政策實惠,就是享受了政府為引進項目提供的租金優惠。僅租金差額,就讓我在經營過程中有了底氣,半年來經營狀況不錯。”鄭永宏說。
“南塘店的定位是一個寧波城市旅游形象推廣中心,書店結合當地的旅游特色,在定位上為讀者提供有關寧波城市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圖書古籍,開發富有老寧波氣息的文創旅游產品和文創活動。”因為開在旅游景區,基于景區大量的旅游人流,楓林晚開辟的產品全是圍繞著寧波本土文化特色,比如設計制作的個性化、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產品。許多游客會選擇作為伴手禮或者紀念品,定制一些帶回去,甚至寧波當地的人也會到店采購這些特色產品作為禮物。
“我們整體定位為主題書店,希望能夠打造成為寧波城市書房,讓老寧波人有溫暖感,讓新寧波人有歸屬感,讓外地游客有新鮮感,這里是寧波文化的一個縮影,以書和文創內容為核心,進而打造本城文化重要窗口。”鄭永宏介紹,他們每月策劃不同主題,如寧波城的山水地理、民間故事、地方戲曲、寧波老事體等,挖掘、推廣傳統文化精粹。去年舉辦了60多場免費的公共文化類活動。未來,楓林晚想打造一個文化消費的閉環:賣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書籍,講地方特色的文化故事,開發與地方文化相關的衍生產品,讓文化能夠真的進入到消費領域。楓林晚也將變身為一個集書籍、茶飲、文創禮品、文藝講座、公益活動于一體的立體文化空間。
無論怎么變,多年來楓林晚有一樣東西從未變過:是寧波唯一的人文類獨立書店,每個主題書店都成為城市一處獨特的風景線。
雖然經營了14年,每天一睜眼面臨的問題還是一樣的:書店前期投入很大,庫存占用資金多,書籍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同時還要面臨隨時波動的房租風險……“我希望有更多租金價格穩定的政府公共空間可以拿出來與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合作,這樣民營書店才能安心地做好內容,豐富城市文化。”鄭永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