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牛逼的時候,很多人以為會一直牛逼下去。其實,牛逼的種子是在困難的時候發芽的,危機的導火索恰恰是在牛逼的時候點燃的。
哈佛教授麥克奈爾提出的一套理論,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套理論叫零售商業的輪轉假說。新型商業機構初期都是“三低”(低地位、低毛利、低價格),如果成功,就會改善設施,提供更多服務,就會增加費用,強制價格提高,結果都會與它所替代的商業機構一樣,成為“三高”(高地位、高毛利、高價格),直至新的商業機構出現。這就是零售商業的輪轉假說。
我把輪轉假說稱為零售業的宿命。那么,電商能逃脫零售業的宿命嗎?
零售商業的另一條宿命是業態共存。當一種商業形態從“三低”向“三高”轉化過程中,會出現新的替代商業,有人稱之為商業革命。
然而,商業有平衡作用,因為新的“三低”商業出現,原商業機構向“三高”的轉化會變慢、停止甚至下降,于是,形成了不同商業形態共生的局面。所以,零售商業沒有革命,只有創新和共生,沒有一種處于壓倒性優勢的零售商業。
因為集中,所以有宿命
輪轉假說雖然名為假說,其實是很直白的商業邏輯。商業宿命的邏輯是什么?就是集中商業的悖論。悖論就是自相矛盾,左右為難。好壞都因為它。
傳統商業,都是集中商業。集中商業,越大越好,人氣足。這是商業的邏輯之一。
集中商業,必然帶來對稀缺資源的爭奪,比如優質地段,比如貨架。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必須推升成本。成本推升到一定階段,必然帶來商業輪轉。這是商業的邏輯之二。
兩個邏輯相互矛盾,這就是商業宿命的邏輯。因為是悖論,所以沒解,只能是宿命。
商業增加最快的成本是什么?不是商業設施成本,不是人力成本,不是供貨成本。因為設施成本、人力成本和供貨成本是全社會同時增加的。增加最快的商業成本是房租,或稱級差地租。優質地段總是稀缺的,對優質地段的爭奪,導致房租增加很快。所以,商業輪轉,從“三低”向“三高”轉化不可避免。
傳統商業,解決“三低”向“三高”轉化的有效方法是開辟新的商圈。正如前幾年中國的商業地產快速增長一樣。以萬達為例。萬達在全國建“城市綜合體”,往往選擇地價較低的地段。由于開發“城市綜合體”,快速引入大量人口,為商圈形成創造客流。再通過戰略合作的商業機構,形成新商圈。
商業宿命的邏輯,就這樣形成了:因為集中,所以總有稀缺資源。為了爭奪稀缺資源,就會競相出高價,出高價的結果必然抬高成本。這是商業宿命的邏輯。
商業設施的建筑成本,不因地段而有差別。但房租是有差別的,房租的差別是因為對稀缺資源的爭奪引起的。所以,最終決定商業成本的不是實體成本,而是非實體成本。
有人說,目前最危險的資源是商業地產,因為電商出現了。電商剛興起時,是“三低”商業。
電商會逃過宿命嗎?
電商崛起,還是因為“三低”。“三低”的原因,營銷的說法是砍掉了流通成本。這是所有新型商業崛起的共同邏輯,只是說辭不同而已。總而言之,是為“三低”合理的理由。
電商是集中的商業嗎?目前看來是的。電商的集中度,比線下更高。既然電商是集中的,那么一定有對稀缺資源的爭奪,成本的上升是因為對稀缺資源的爭奪提高的。哪怕電商的實際成本真的為零,但只要有稀缺資源,一定會把成本抬高到引發新的商業形態產生為止。
電商最稀缺的資源是什么呢?是屏幕資源。因為沒有指向的消費者,一定是打開第一屏,第一屏就是最稀缺的資源。無論是平臺電商,如阿里系,還是垂直電商,如京東,他們最稀缺的資源都是屏幕資源。因此,必然引起對屏幕資源的爭奪。這與平臺電商和垂直電商的商業模式沒關系,但收費形式可能有差別。
電商成本一定會增加。電商最后的成本是多少,與電商的實際成本沒有關系,只與稀缺資源的爭奪有關。
可以這么說,哪怕某種商業的所有成本為零,最后一定會因為稀缺資源的爭奪而產生成本,并且成本直追有成本的商業。
電商的輪轉周期
集中的商業,一定會從“三低”走向“三高”,電商也不例外。
如果電商逃不過商業宿命,那么它的輪轉周期是多長呢?這個判斷,決定了馬云與王健林賭注的結局。
傳統新型商業的輪轉周期比較長,主要是商業地產高到一定階段,人們會開發更多的商業地產。也就是說,通過開發更多的商業地段,平衡了對稀缺資源的爭奪。所以,傳統商業的輪轉周期比較長,可以高達幾十年。
電商的輪轉周期有多長,取決于是否有手段平衡和分流。萬達不斷建設新商圈,就起到了對傳統商業的客源分流和成本平衡作用。
電商有客源分流和成本平衡的手段嗎?電商的數量在增長,但主要電商的占有率和絕對額上升很快,所以,截止目前,電商還沒有起成本平衡作用的替代對象。電商最稀缺的屏幕資源,沒有替代資源,也無法擴展。因此,對屏幕資源的爭奪將更激烈,屏幕資源的價格上升速度也將更快。
我曾經建議阿里系分拆,像美孚和TA&T那樣分拆。分拆的結果是創造更多的“首屏”資源,但估計馬云不會這么干。
這意味著電商的輪轉周期更短,除非電商更加分散。
誰來輪轉電商
按照商業的輪轉假說,目前的電商是無法持久的,除非商業輪轉假說不成立。
商業輪轉假說,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假設,即集中化的商業。因為只有集中化的商業才存在對稀缺資源的爭奪。商業變傳統,不是商業形態落后了,罪魁禍首是對稀缺資源的爭奪,其它的都是包裝后的營銷語言。
也就是說,如果電商未來集中度降低,或者出現分散的商業,商業成本真正下降,新的輪轉就會產生。
我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目前集中性的電商變得更加分散;二是依托去中心化,社會化營銷工具的新商業出現。
分散的商業,吸引客流的成本更高。比如,某個企業獨立做電商,雖然不存在對商業稀缺資源的爭奪,但為了吸引客流要付出更多的傳播成本。所以,此路不通。
社交媒體的出現,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社交媒體能夠定向傳播,定向吸引客流,不再像電商那樣爭奪屏幕資源。
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未來有兩個方向。一是目前的電商,只是一個技術平臺,不再是流量的主要來源,流量來自于社交媒體的定向引流,從而改變爭奪屏幕資源的現象,至少緩解這種現象;二是分散的互聯網商業,比如基于微信的“微商城”,社群作為流量來源。
微商能否成功,我不能判斷,因為微商只是個案。從商業邏輯看,去中心化的商業,完全有可能擺脫商業的宿命。
當然,只要是商業,就一定有成本。沒有成本的商業,只是傳播的噱頭,或者是成本的轉移。比如,社群傳播和引流,同樣是有成本的。
社交媒體的傳播與引流,與集中商業的爭奪稀缺資源有不同嗎?雖然都是成本,卻有巨大的差別。對稀缺資源的爭奪是不可控的,成本不由自己決定,而是由競爭對手決定。社交媒體傳播的成本,是企業自己可控的。除非你不愿意自建社交媒體,而是購買社交媒體的流量。
目前的電商,仍然未改集中商業的特征,所以,所謂的商業革命,只是技術手段的革命。真正的商業革命,除非改變了集中商業的特點,才會引起商業邏輯的改變。
如果你在目前的電商時代缺位了,最好的辦法不是用更大的代價去追上電商時代。要從輪轉電商的商業形式入手。
商業一直在輪轉,但商業的邏輯沒有變。
創辦阿里時,馬云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直至現在,我仍然不質疑他的初心。然而,現在的電商或許是“天下最難做的生意”。沒有哪類零售商業能夠像電商那樣讓多數參與的商戶不賺錢。
這怪不得馬云!因為商業的宿命,電商也逃不過。也就是說,馬云的初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過是個商業烏托邦。
我的文章《商業的宿命,電商也逃不過》,是我對電商的預言,現在的電商業態,應證了這個預言。
商業的宿命
商業的宿命,是對所有零售商業規律的總結,電商不過再次應證了這個規律。互聯網顛覆了零售的形態,但并沒有顛覆零售的規律。
哈佛教授麥克奈爾提出了一套叫做“零售商業的輪轉假說”的理論,我把這套理論稱之為“商業的宿命”。
零售商業輪轉假說認為,新型商業機構初期都是“三低”(低地位、低毛利、低價格),如果成功,就會改善設施,提供更多服務,就會增加費用,強制價格提高,結果都會與它所替代的商業機構一樣,成為“三高”(高地位、高毛利、高價格),直至新的商業機構出現。
無論淘寶、天貓還是京東,近幾年的經歷正在應證這套假說。創辦淘寶初期,淘寶是低地位、低價格、低毛利,所以才被稱為“屌絲逆襲”,也才有那么多“淘品牌”應運而生。
現在,“屌比逆襲”被新主流占領,“淘品牌”要么消失,要么封頂,要么改做線下。對淘品牌而言,10億目前還是一個沒有逾越的坎,而線下的銷量100億早已越過。
電商逆襲的籌碼是“低價”,然而,現在線上流量的成本已經超過線下,不再有成本優勢。
最早的淘寶,確實是小商戶的天下,但逃不了高仿的嫌疑。后來的升級版天貓,抬高了門檻,讓那些想實踐“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人難入其門。至于直通車等高門檻的活動,更與“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沾邊。
這不能怪馬云!這是商業的宿命,電商不過再次應證了布局。
商業何以有宿命?
商業的宿命,指的是零售商業。零售商業有兩類典型形態,一類是分散的商業,如便利店;另一類是集中的商業形態,如商業中心,或大型商業,如沃爾瑪等。
商業的宿命,主要指的是集中的零售商業。
商業規模越大,商圈的吸引力越大。商圈的流量與地段有關,因此就會形成“級差地租”,越是好地段,租金越高,直至有人出不起租金為止。
在商業中,最稀缺的資源是什么呢?是能夠帶來流量的優質地段、貨架、位置等。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必然推升成本。
租金高,就會帶來商業成本增加,哪怕以低價聞名的零售商業,如大賣場也是如此。比如,中國企業進入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賣場,越是好的貨架、位置,收費越貴。
當新型商業從低地位到高地位過渡過程中,必然帶來商業成本的增加,這是集中商業的內在邏輯決定的,無人能夠改變,更不因互聯網而改變。
電商何以也有宿命?
截止目前,C端電商(零售電商)也是集中式商業,并且比傳統線下零售更集中。
線下的商業中心,一旦成本達到一定程度,可以在異地另建新商業中心,轉移客流,從而降低級差地租。也就是說,傳統商業級差地盤的上漲是有極限的。
C端電商是集中式的,目前阿里和京東占據了絕對份額,比線下零售商業集中度更高
電商的商業邏輯與線下相似,都是爭奪流量。流量的分配,都是由“地段”決定的,網上也是如此。電商的流量成本,本質上也是級差地租。
即使馬云真的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收流量費,也會有商戶愿意主動上繳,因為流量費能夠帶來收益。
由于阿里采取競價收取流量費的模式,更是抬高了流量成本,直到沒有人愿意出更高的價格為止。所以,流量成本的上升,不以馬云的意志為轉移,馬云想不收都不行。這就決定了電商也逃不過商業的宿命。
如果電商的集中度更低一點,或許電商的流量成本上升會慢一點。不幸的是,電商比線下的集中度高得多,也決定了電商的成本上升會更快。
線上線下成本均衡
每當新型零售商業形態出現時,經常有一種幻覺,以為可以顛覆其它零售商業形態。但截止目前的實踐證明:新型商業形態或許可以占據一部分份額,但絕對沒有顛覆,只有共生。比如,最傳統的零售商業雜貨店,現在不是仍然在大都市生存下來了嗎?未來還會活著。
為什么會出現共生現象呢?一方面是互補性;另一方面是成本均衡。
當電商流量成本上升時,傳統商業的成本卻因為份額下降而租金下降,雙方在某個時段會形成成本均衡。比如,現在線上成本已經接近或超過線下,就是成本均衡的結果。
因為成本均衡,電商發展放緩,這是我兩年前對電商的預測,現在已經基本應驗。雖然對C端電商占社會零售的份額有各種預測,但多數認為會占18%-20%。
近兩年,便利店的發展非常快。我認為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電商在大件或高附加值商品上有便利性,便利店在日常品上有便利性;二是便利店因為不是集中式商業,受級差地租影響小。
馬云的商業理想是烏托邦?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初心可嘉,但我認為就是一個商業烏托邦。
截止目前,新型商業形態其實就符合馬云的理想,但最終都將成為新的革命對象,就因為它不符合商業的基本邏輯,即使互聯網出現也是如此。
電商已經不再支撐馬云的商業理想,以后還會出現嗎?
理想還是要有的,這就是商業創新的動力 ,盡管它只在某個階段是成立的。
(來源:制造界 作者:劉春雄)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