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達商業”)發布公告稱,公司的控股股東已告知公司,其正初步考慮就H股進行一項自愿全面收購要約,如經落實,將可能導致公司私有化以及公司于聯交所除牌。
業績優良的萬達商業決定在聯交所退市的消息,確有些出乎預料,當初萬達商業在A股市場IPO努力未果的情況下,于2014年12月無奈選擇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而現在僅僅才過了15個月就宣布退市,這當然令輿論一片嘩然。
其實,萬達商業作為中國最優秀、成長性最強的商業地產商,近年來的業績并未像住宅地產那樣受到政策影響而大幅波動。 2015年,萬達商業的收入為1242.03億元,較2014年的1078.71億元增加15.14%;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萬達商業依然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值得一提的是,萬達地產租金收入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利潤率也很高,根據年報,萬達商業去年年內實現投資物業租賃及物業管理業務板塊息稅前利潤為254億元,占息稅前利潤總額的比例為45.09%,在2014年占比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了4.44個百分點。那么在這樣不錯的業績之下,萬達商業為何要選擇在香港聯交所退市呢?
首先,按照常理,萬達商業已經從重點建房、賣房轉為商業地產出租,而且其在2015年租金收入從15%增長到35%。顯然,萬達地產已經完全實現從重資產向輕資產租賃的成功轉型。所以,萬達商業地產的估值應該在3000億左右,但目前在香港聯交所的掛牌估值卻比較低。
像萬達這樣的物業管理商在海外估值通常高于房地產商,一般市盈率在10—15倍之間,然而截止到本月末,萬達凈利潤170億,每股收益高達6.62元,然而市盈率只有6倍左右。價值被嚴重低估。顯然與萬達的發展預期不相匹配,這無論是對萬達商業的大股東和小股東都是無法接受的。
再者,在萬達現有股東結構中,86%都來自內地,來自香港股份只有14%。若從萬達商業的發起人股東在掛牌后一年可流通角度來看,由于目前中國大陸匯率政策原因,資本項目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即使流通了,這86%大陸股東,也很難流通變現,獨立使用。
也就是說,萬達商業不但在香港股市被“賤賣”了,而且還受國內資本項目未全面開放的影響,股東們收益兌現也存在阻礙。這必定與王健林想讓投資萬達股東都賺錢的理念是相悖的。
再次,萬達商業退市,欲想回歸A股市場,體現其更高的估值。實際上,萬達較早之前就提交了A+H的上市方案。不過,若萬達商業選擇A+H兩個平臺,由于A股和H股兩地的市場要求的管理方式不同,管理成本恐將會加大。在兩者必選其一的情況下,萬達商業只能選擇香港退市,今后會擇機在A股上市。
最后,王健林無論是發展商業地產,還是進軍萬達體育、萬達金融,他所要做的就是不斷讓投資者賺錢,否則會沒人愿意投資萬達。而在當前萬達商業的港股市價只有38元/股,遠低于一年前48元/股IPO的發行價。
顯然,在萬達商業被低估的情況下,讓投資者賺錢很難在短期內實現。這次萬達商業選擇果斷退市,走私有化道路,采取的是不低于一年前每股48元IPO發行價進行回購,這作為私有化的回購價格,彰顯了王健林對萬達商業價值被低估的不滿和對萬達商業實力的自信。
萬達此次私有化,退出香港股市,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筆者認為:萬達退市應該讓市場各參與方反思:其一,香港監管層應該進行反思。成長性、業績都具佳的萬達商業在香港股市估值為啥會這么低?試想,如果業績優秀的上市公司因為市盈率過低而選擇退市,任憑大陸企業在香港退市發展下去,只會使香港在與上海等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其二,內地的證券監管部門也應該反思。萬達在過去十年內在A股市場的上市步伐頻頻遇阻,而被迫在香港上市。是什么政策讓萬達失去了對A股市場上市的幻想?作為國內的證券監管部門,應該深刻思考當前的上市政策,市場的事情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像萬達商業這樣無數好的內資企業選擇海外上市的慘痛教訓,不應該再繼續發生了。
其三,對國內已經或者將要在香港上市的企業也該反思。像萬達這樣優秀的企業在香港市場的估值過低,是否會影響其他優秀的已上市企業采取同樣的退市方式呢?萬達在香港退市事件,必將會對大陸企業赴香港上市產生不良影響。
毫無疑問,萬達商業正是A股市場稀缺的那種具有高成和性的大盤藍籌股,更體現出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標竿性公司,如果回歸A股市場,那將會創造新的投資熱點,甚至萬達商業還是帶動其他房地產企業通過創新性轉型方式走出低谷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