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美麗鄉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各地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
從實踐發展看,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還要注重提高“五個度”。
一、提高基礎設施完備度
由于我國過去公共資源主要向城市傾斜的二元體制,導致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存在供給不適應、保障不完善、建設不充分、布局不平衡等問題,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題中之義。
一要加快農村傳統基礎設施補短板。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訊、物流等方面基礎設施,解決基礎設施“缺位”“斷鏈”“瓶頸”等問題;
改善農房建設質量,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推動農村分布式新能源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推進各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高效管理,發揮整體效益,形成布局合理、城鄉互補、協調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
二要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基礎設施。
把加快“新基建”作為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抓手。
注重鄉村自然稟賦,因地制宜形成定制化、高水平的“新基建”規劃布局;
注重鄉村新基建的標準化、智能化、配套化,提高城鄉“新基建”一致性、兼容性、可升級性;
注重在改造傳統基礎設施中融入“新基建”的科技要素,提高農村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二、提高人居環境舒適度
強化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重要路徑。
要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推進農村治污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
健全分類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對農村畜禽養殖等行業污染防治,加快黑臭水體整治;
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統籌克服廁改和污水處理等難點,全面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同時,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著重把握四個關系:一是“里子”和“面子”的關系,著重“里子”建設,不搞“面子”工程,防止勞民傷財;
二是政府和群眾的關系,調動政府主導推動和群眾主體參與兩個積極性,防止越俎代庖;
三是硬件與軟件的關系,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硬件,以塑造和美鄉風為軟件,軟硬兼施,防止只見物不見人;
四是集中和長效的關系,堅持以集中整治環境為短期手段,以建立工作機制和養成生活習慣為長期措施,防止搞一陣風、急功近利。
三、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度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
但還要打造以鄉鎮為中心、輻射村和村小組、遍及城鄉的基層公共服務供給網絡,提高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服務的便利度,著力解決均衡性和可及性問題。
一是推進優質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
加快推進義務教育縣域優質均衡發展,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補齊農村學前教育短板。
二是推進公共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擴散,強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供給。
提高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保障,逐步提高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醫師資格的人員比例。
健全農村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逐步提高縣域內醫保基金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比例,加快將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
三是推進社會保障向農村布局,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支持農村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互助養老設施建設,加大鄉鎮公辦養老機構改造力度,推進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
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模式,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逐步提高農民養老保障水平。
四、提高“三個水平”統籌度
一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做好三產融合發展文章,推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
建強平臺載體,用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平臺載體,提高產業集聚發展能力;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發展、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把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
二要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對標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一是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根據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鄉村空間布局;
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統籌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分類編制,推動“多規合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二是注重綠色低碳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實現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讓綠色成為生產底色、讓低碳成為生活時尚、讓美麗成為生態標識。
三要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健全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更加注重提升鄉村“智治”水平,加快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推動鄉村管理數字化、便民服務智能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
健全完善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機制,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和修訂,將美麗鄉村建設納入機制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五、提高農民群眾獲得度
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農民群眾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既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
一要尊重農民意愿,堅持以農民愿不愿意為前提,以農民滿不滿意為評價,讓農民真正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是“自家的事”。
二要讓農民得到實惠,注重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解決農民群眾“急難愁盼”民生問題結合起來,實現美好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有機統一。
使農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斷得到實惠、嘗到甜頭,從而激發建設美麗鄉村、保護美麗鄉村、發展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特色商旅文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