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文旅市場加速復蘇,消費需求不斷釋放,部分業態恢復至2019年同期甚至更高水平。文化和旅游活力恢復,對拉動消費上升、促進經濟復蘇、提振發展信心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利好政策接二連三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加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旅游消費需求、加強入境旅游工作、提升行業綜合能力和保障措施5個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措施。以文旅消費牽動餐飲、購物、體育等服務消費穩步增長,既可有效促進國民經濟企穩回暖,也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政策的出臺彰顯了促進文旅消費的重要性,對推動文旅業高質量發展、提振市場主體信心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促進消費的整體部署下,一些有利于釋放文旅消費需求的具體措施正在落地。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了《關于202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較長的春節假期,既能充分滿足家人團聚、探親訪友和本地休閑的需求,也為外出旅游留出了更加充裕的時間。
有關專家指出,可以通過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實行彈性作息等措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休閑時間,從而促進文旅消費。專家建議,相關政策措施也要更加關注老年人等消費群體的需求,讓各個層面的消費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消費體驗。同時還要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開發更具針對性且操作方便的消費金融產品,開展一系列減費讓利活動,使其與人們的文旅消費實際需求更加匹配。
創新求變新意迭出
一票難求的熱門景區、開票秒沒的大型演出、人潮涌動的繁華街巷……這些景象折射出人們對文旅消費的巨大熱情,同時也反映出文旅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還存在差距。進一步拉動文旅消費,需要從供給側發力,借助新技術、新業態拓展文旅消費新產品、新空間,更好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文旅消費新需求。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大悅城的teamLab Massless無相藝術空間現在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和傳統藝術空間相比,這里的獨特魅力在于用科技手段打破了固有的藝術表達方式。借助投影技術、傳感交互體驗技術等打造的藝術裝置,可以為觀眾帶來一場沉浸感十足的文旅消費體驗。不久前,這里和另外23家單位一起成為首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單位。
業內人士建議,要推動利用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旅游消費場所,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景區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沉浸式體驗產品,客觀評估客群特點、消費能力等并與之匹配。要充分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打造優質文化IP,增強項目吸引力、體驗感。
深耕戲劇行業14年的繁星戲劇村2023年又有新動作,依托大型商業業態,以“戲劇+商業綜合體”搭建全新駐演空間,聚集戲劇新消費,打造屬于年輕客群、親子家庭的演藝新空間;以內容儲備和創作能力為優勢的開心麻花,除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落地24家單體劇場和演藝新空間外,還嘗試推出音樂戲劇酒吧、花花世界綜合體……更加復合的新業態正在引領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各地深入推進文商旅融合,提升文化品位,豐富精神內涵,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包括建設“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創新升級音樂節、演唱會等產品,促進劇本娛樂、露營旅游、旅游演藝等新業態健康發展,滿足消費者品質化、多樣化需求。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文旅市場正加快復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要促進文旅在更廣的范圍和更高的層面上進行深度融合,創新更多大眾喜愛的產品,為文旅市場增添新活力,為文旅消費注入新動能。”
優化環境近悅遠來
文化和旅游的帶動作用明顯,因此各地紛紛將促進文旅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僅2023年暑期,各地就舉辦3萬場次促文旅消費活動,發放消費券等消費補貼超11億元,中國銀聯和有關金融機構發放消費補貼超3.5億元,帶動消費超800億元。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持續辦好全國性的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豐富消費惠民措施,讓群眾得實惠、企業真受益。打造政府、商家、居民、消費者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旅消費生態,做到近悅遠來、主客共享,讓更多的“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激發文旅消費更大的活力,正需要不斷優化消費環境,改善消費體驗,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獲得感。在出臺惠企樂民優惠措施的同時,各地還通過各種暖心的“小手段”,優化服務打動消費者。在節假日等客流集中時間段,有的城市推出打卡點配置充電寶、軌道交通延時收班、行李儲存柜等溫馨服務;有的地方宣布開放政府食堂,向游客提供特色簡餐,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內部停車場也向游客敞開大門,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假日出行的美好和城市待客的溫度。
文章來源:文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