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www.hz-victory.com

`
行業新聞

博物館夜游興起,火爆背后面臨的挑戰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作者:第一財經YiMagazine       時間:2023-08-31

今年夏天,隨著高溫節節攀升,“夜游”一詞的熱度也在各社交平臺上居高不下。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暑期以來,關于“夜游”“夜市”等關鍵詞的搜索量相較去年增長了近80%,而在繁多的城市夜游項目中,“博物館夜游”是這個夏天的熱門也是最獨特一個去處。打開小紅書,單搜索“夜游博物館”,已有三萬多條的相關筆記,包攬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內容豐富且好評居多。


博物館夜游的火爆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6年,西安市鐘樓博物館就于旺季夜間延時開放;到了2019年,已有數十家博物館相繼宣布在特定節日夜間開放,這一年也被稱為“博物館夜間開放元年”。但是后來疫情出現,夜游活動一度停擺,向好的趨勢戛然而止。

現在,隨著防疫管控政策的放松,各個景點迎來了新一輪的觀賞高峰,博物館夜游也開始回歸。

進入夏天后,由于白日高溫,游客們更喜歡在夜間出游,加上多地政府和文旅局也組織、鼓勵更多博物館夜間開放,可以說,在氣溫和政策的推動下,博物館夜游在今年夏天成了許多人的出行選擇。

但“夜間開放”四個字對博物館而言,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晚點閉館”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把雙刃劍,給博物館帶來巨大客流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多方位的挑戰。

夜游活動新形式

2019年,少數嘗試夜間開放的博物館只是延長運營時間。隨后幾年的疫情中,博物館雖然開放受限,但 “卷”文創開發、特色活動的腳步沒有停下。和3年前相比,如今的博物館無疑越來越懂得如何將自身特色與時下熱點結合,與觀眾玩在一起。

今年7月初,上海市文旅局組織市內重點博物館于暑期夜間開展“博物館奇妙夜”,隨后多家博物館響應。上海市博物館接連推出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館藏宋元古籍展、金石傳拓技藝三大特展,還開放了歷史漫談講座。世博會博物館在藏品上不具優勢,所以從視覺層面和互動體驗下功夫,策劃舉辦“梵高再現”沉浸式光影展,通過迷幻的燈光與夜景相呼應,從而吸引更多游客來打卡,并提供親子手工課與藝術品鑒活動。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則融合了上述兩者的活動特點,在舉辦特展“江海擷珍——長江口二號科學考古進行時”的同時,為游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夜間服務,主打親子方向,服務內容包括導覽、游戲、手作、光影劇欣賞等。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江海擷珍”特展

在珠三角一帶,博物館夜游似乎習慣和近年愈發流行的“漢服熱”相結合,像泉州市博物館圍繞閩南生活和宋朝文化舉辦夜游活動,工作人員和游客皆穿宋制漢服,利用衣著達成“沉浸式體驗”古代游戲。珠海市博物館選擇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將戲劇和游覽二者融合,工作人員亦是穿上漢服引導游客進行活動體驗,游客可近距離感受“水上婚嫁、三灶鶴舞、裝泥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泉州市博物館的剪紙文化體驗活動

除了特色活動和延時開放,從今年年初開始,另一博物館夜游新形式在國內逐漸推廣開來——夜宿。

在博物館夜宿,與文物共眠,對國內游客來說是更為新奇的體驗,但鑒于場地特殊和成本開銷,博物館夜宿活動通常需要支付一定費用。

洛陽是首個將博物館夜宿和劇本殺結合的城市。作為13朝古都,洛陽有著102家博物館的豐富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國內劇本殺行業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在創建“全國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的號召下,博物館夜宿和劇本殺兩個元素一拍即合。目前,洛陽已有4家博物館將夜宿與劇本殺作為特色夜間活動,兩天一晚的夜游項目包含住宿、飲食、講座、玩樂等內容在內,售價1688元,反響熱烈。


位于洛陽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今年推出了融合沉浸式劇本殺體驗的全國首個歷史人文類博物館夜宿項目《博物館奇妙夜·運河謎蹤》

在浙江省,浙江自然博物院和寧波市博物院也根據館內特展,先后開設夜宿。有別于洛陽市博物館以青年人為夜宿受眾,這兩家博物館將夜宿的受眾放在了親子方向,售價相較“夜宿+劇本殺”形式也更低,除了在博物館內教小朋友們搭帳篷,收費598元的項目還包含手作活動和各項闖關游戲。從各平臺的游客反饋來看,大多數游客都對夜宿這一形式評價較高,夜宿剛剛開放時,每一場基本剛上線即約滿。據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反饋說,“很多小朋友和家長第一次來體驗后,還想來第二、第三次。”

夜游產生的困境

全國多個博物館不定時舉行的夜間活動,實際是對博物館常態化開放的一次試驗。于游客來說,好處自然不少,既能欣賞到不一樣的博物館夜景,還能體驗到各式各樣的活動,且部分博物館夜間人數不輸白天,想要一睹館藏珍品,依舊需要排長龍。但對于博物館自身而言,還有許多“內患”尚未解決。

1、漫長的籌備周期。

博物館籌備活動或展覽時間周期,往往是3個月起步。據一位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透露,一場展覽的籌備需要多方對接,從內容設計開始,要反復打磨展覽大綱,再進行展柜等形式設計并挑選文物,若是和其他博物館聯合辦展,還需要走借展申請和付費的相關流程,接下來才能請專業運輸并著手布置展覽場地。“現場施工往往也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力和精力,因為很多文物對于場地的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要求,這一點在布置時需要嚴格把控”。同時,一般大型展覽還需要準備開幕式等活動,并準備相應的應急方案,一整套流程走下來,“一年到兩年都有可能”。

相較于特展策劃,大型互動項目所需的籌備更加耗時耗力。洛陽古都研學旅行發展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王游美告訴筆者,洛陽舉辦劇本殺的4家博物館在初期籌備項目時,就要求體驗形式不能重合,劇本各自獨立,“相當于為每一家博物館量身定制一部專屬劇本推理游戲。”單是項目的劇本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其間3次定稿又推翻重來,創作團隊從故事線敲定、角色設定、玩家身份定位畫像到玩法設計都耗費了大量時間準備。

2、難解的安保和員工壓力。

在博物館舉辦夜間活動,“安全”是各館首要考慮的問題,延時開放無疑需要安保工作的跟進,而因為國內博物館自身的特殊性,夜間安保問題并非是單純依靠增加巡邏人員就可以解決的。

寧波博物院院長張亮說明,博物館有著自身完整的安保措施,夜間的安保模式和白天有很大不同:相較于白天展出時所需的大量巡邏人員,博物館的夜間安保則是一個聯動系統。“所謂的聯動系統,就是說一旦啟動了,相關的安防設備就會同時啟動,人員的巡邏機制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是否夜間開放,涉及到的是博物館管理系統的整體性變化,而不是簡單的延長關門時間。“白天和夜間的安保模式是要完成一個切換的,而且切換時間很長,代價大。”張亮院長還表示,未來如果打算進一步開放博物館,也希望能在相應的管理和運營模式上做出一些改變,讓博物館實行更有效的開放模式。


寧波博物院博物館奇妙夜宣傳海報

而對于以劇本殺為主要形式的大型互動類項目,則要兼顧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文物的安全。據業內相關工作人士透露,項目落地執行前,夜宿的場所和地點也是幾經推敲。“首先,和國外的夜宿相比,游客不能住在文物展廳,展廳內一般都設置有安全報警裝置,閉館之后就會開啟,不能隨意走動;其次,展廳內部不設置洗手間,不能滿足基本住宿條件,所以基本都是選擇在博物館的大廳夜宿。”

除了安保的配置壓力,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樣值得注意。

文博行業知名公眾號“文博圈”在今年8月初發布了一篇《周一不休+延時,博物館人扛得住嗎?》的推文,引發了讀者的熱烈討論,評論區不少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不是反對延時開放,反對的是在高負荷運轉下又增加了工作量。”“真的扛不住!”“沒有調休,沒有加班費,把待遇提上去一切都好說。”

博物館夜間開放,無疑讓工作人員延長了數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人員配置不合理、工資和工作量不匹配,是導致員工們不滿的主要原因。

面對興致高昂的晚間游客,博物館如何改變已經定型的安保系統,如何合理調配工作人員,是夜間開放繞不過的難題。

3、從公益到商業的思維轉變。

隨著近年“博物館熱”“傳統文化熱”的趨勢流行,越來越多的場館不再把夜間開放當作白天展覽的延伸,而是結合自己的館藏優勢嘗試與市場接軌,推出偏定制向的特殊服務,通過活動收入降低展覽運營上的壓力。部分觀眾也能接受以合適的價格為自己的更高需求買單,但大多數人對博物館的定性仍停留在“公益”和“免費”上,不太能接受夜游活動收費。

實際上,據知情人士透露,經歷了3年疫情后,很多博物館的經費縮減了近三分之一。運營經費不足,博物館就需要收費轉移來補貼經費的空缺。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消費環境和前幾年相比,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博物館消費”已經有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他認為,夜場活動面對的最大挑戰實際上是博物館人和觀眾的思維轉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我們就是純粹的文化單位和公益機構,不存在任何的盈利性,這當然沒錯,但不盈利并不意味著免費,公益和免費也不是一個概念,很多人經常將兩者混為一體,包括我們自己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也不理解。”

據了解,其實目前大部分“博物館夜游”的收費標準,僅僅能達到保本。周群華表示,活動的收費是以覆蓋成本為最終目的,“就算難得產生了收益,也是作為后續發展的業務資金。”

沒有和市場打過交道,缺少市場化經營的經驗,甚至不能接受市場化——對于公立博物館來說,購買和消費的心理還需要時間逐漸成熟。

夜游成功背后的經驗

從以國家撥款為主、文創為輔的運營模式向市場化過渡,各個博物館都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所幸,經歷了幾年不斷的夜場試驗,部分博物館已逐步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夜間開放模式。

1、利用地理優勢,部分開放代替全館開放。

浙江自然博物院于2022年開放了“24小時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常態化晚間開放的國有博物館,所謂的“24小時博物館”其實是一個實驗性的文化空間,位于西湖文化廣場的主通道附近,是本館沿街的門面房。


浙江自然博物院于2022年開放了“24小時博物館”

根據浙江自然博物院的調研和數據分析,游客主體是幼兒園至中小學的學生及其家長,且游客高峰多集中于晚上十點半之前,十點半之后到第二天上午九點的游客僅占客流總量的9%,大多數人都是周邊景點下午關閉后、周邊影院放映結束后來到“24小時博物館”觀賞。

夜晚的西湖文化廣場,這一實驗空間發光的門頭格外顯眼,地處主通道臨街區域,周圍交通便捷,除了地鐵經過,還有3條公交站點,為夜間常態化開放帶來了足夠的人流量。

浙江自然博物院實驗空間內除了定期更換的展品,還增加了十余個互動裝置,并配備15個紅外探頭,最大限度保證展品安全的同時,滿足主體游客的觀賞需求。目前,“24小時博物館”每日平均參觀人數已達1200人,暑期每日平均參觀人數超2000人。


家長和小朋友在 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時博物館參觀

對于浙江自然博物院這種大型博物館來說,若夜間全館開放,水電、人工等成本都極其高昂,但利用300平方米的空間試行全天候運營,用嚴洪明的話說,“無非是在吃飯的飯桌上添雙筷子。”運營的成本完全在博物館的可控范圍內,安保的壓力也相應減少。

2、市場化進程下誕生的新機制。

談及當前博物館夜間開放的運營模式,幾位館長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市場”一詞。

疫情管控政策放開后,博物館的客流量正在快速復蘇。寧波市博物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疫情初期,晚間開放的參觀數據并不樂觀,但逐步放開之后參觀人數正在逐漸遞增,2022年的參觀量已達到疫情前的50%,今年上半年的參觀量就已達到疫情前年總參觀量的50%。

面對日益高漲的參觀熱情,博物館若想夜間開放,就不能止步于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簡單延伸,而是融入市場,成為城市夜經濟的一部分。這也是現在大多數博物館正在努力的方向。

“僅僅是延時開放,付出的成本自然低,但游客來參觀就沒有新的體驗和收獲。和夜場活動關聯最大的其實是社會的夜經濟,游客有了購買文化產品的欲望,才能證明我們策劃的產品是有價值的,我們想把博物館從‘一切免費’的現狀向走向市場做一些探索。”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周群華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于暑期圍繞“江海擷珍——長江口兩號科學考古進行時”展覽開設了一系列收費夜場活動,并將其命名為“水下考古主題之夜”。考慮到暑期游客主要以親子為主,夜場提供了兒童版的語音講解,并為展覽專門開發了新款飲料“深藍”、“海風”,以及文創冰激凌;同時,館長表示,希望將上海夜景景觀和博物館層面進行一個嫁接,從而打破原本封閉的展覽體驗空間:在本次夜場活動中,博物館也充分利用了外部空間,在原本空曠的庭院設立活動相關的大型kt板和水晶球裝置,擺放躺椅、帳篷等露天野營設施,到了傍晚,掛在帳篷上的一串串小夜燈點亮閃爍,在精心布置的外場,觀眾可以體驗弄堂游戲、光影木偶劇、手作挑戰賽等親子互動項目,在欣賞上海夜景的同時感受海派文化。上述種種,用館長的話來說,都是意在讓游客感受到“博物館為他們專門做了精心的設計和策劃。”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夜游活動中的露營搭建

這種以游客為主的服務模式無法由博物館本身獨立支撐,需要借助第三方聯合策劃行動。周群華稱,舉辦這些互動性的展覽需要充分運用市場的資源,“博物館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資源是有限的,完全靠自己來解決全通道、全邏輯、全市場、全要素的工作是不現實的,還是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引入外部的市場資源。”

類似的策劃內容通常由博物館發起,隨后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在第三方的合作渠道中廣泛征詢,尋求讓想法市場化落地的方法。這期間和第三方磨合的過程,也正是博物館向市場融合的過程。

已經開放“24小時博物館”一年有余的浙江自然博物院發展出了一套獨有的市場化運營模式——管辦分離機制。據嚴洪明介紹,這套機制通過開放部分運營權,使博物館在維持公益性為主的同時兼顧經營性。

“也就是說我參觀依舊免費,在經營性的內容上,比如咖啡、果汁、糕點、雪糕等輕餐飲和文創、書籍、研學收費,將收費的內容通過招標的形式交給外部的公司管理。” 通過第三方公司對展館的運營管理,目前博物院只需調派出兩位講解員,在“24小時博物館”輪流為觀眾服務。同時博物院還成立了工作專班,為“24小時博物館”業務做支撐。

據嚴洪明介紹,24小時博物館年客流量達35.6萬人,平均每月觀眾約3萬人,而博物館自身巨大的客流量,也給銷售文創產品的公司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從今年5月開始,經營性內容的日收入已超1萬元,最高的一天收入達到了17000元。

嚴洪明表示,希望通過模式上的大膽創新,打出“24小時博物館”的名號,提升杭州市的文化知名度,以此為夜間經濟凝聚人氣。

夜游未來如何發展?

在更早推出夜游活動的國家,德、英、法等的博物館基本都是一年舉辦一次大型夜游活動,至多持續幾天。國內主要集中在暑期發力,連續兩個月夜間開放,或是選擇特殊的紀念日舉辦博物館夜游。


從活動內容上看,國內參考國外的成功案例較多,自發創新較少。例如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曾開展過“恐龍陪睡”的跨年夜宿活動,讓游客在遠古標本的包圍中入睡,還在館內的鯨魚骨架下開展“靜音蹦迪”,觀眾們頭戴耳機,在炫彩的光影中舞動。國內博物館的很多夜間活動都能從中看出一些熟悉的影子。

另一方面,國內博物館夜游的體系還不及外國完善。在英國,關于博物館夜游活動已成立了官方機構MAN(Museum At Night),由官方機構聯合慈善機構Culture24,將夜游活動推廣至全英。荷蘭阿姆斯特丹在2003年成立了相關基金會,成為主辦夜游活動的常設機構。相較于國外發展成熟的夜游機構,國內博物館舉辦夜游活動時,則大多傾向于“單打獨斗”,在籌備上顯得更加乏力。

盡管還有許多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夜游活動使國內博物館有了深度融入市場、嫁接市場的機會,為跨界合作提供了可能,許多博物館也將更長遠的目標定為了夜間常態化開放。

“我們希望市民把來博物館作為一種生活習慣,也將文化體驗變為一種生活方式。”周群華說道。

如今場館的夜間開放已有了良好的群眾反響,但仍有隱藏的缺陷:縱觀目前仍然存續且反響熱烈的博物館夜游,大多圍繞動植物為主題展開,目標群體也以親子居多,針對目標群體——青少年及兒童的特性,博物館的夜場活動正愈發注重互動性與故事性,利用多樣的演示形式和游戲體驗,旨在引起孩童的好奇心。而傳統的文物展品因其保存條件的苛刻,很難展開更直觀的互動,精美的瓷器書畫似乎終究敵不過大型標本帶來的視覺沖擊。

但孩子們只有有限的假期可以參與這些活動。隨著8月暑期的結束,各個博物館又將面臨客流量的驟減,失去了學生和外地游客的人流加成,剩下的觀眾恰恰多數為傳統文物的觀賞受眾。如何調動本地觀眾,并通過活動強化文物帶來的社交體驗,將成為博物館一道必須跨過的坎。

對此,張亮提出了自己的設想:聯合本地同類型的博物館,在夜間的固定時間段同時開放,從而在一個區域中形成集聚效應。以寧波博物院為例,聯合南邊的周堯昆蟲博物館和東邊的部分民辦博物館,形成“博物圈”,該區域里的萬達廣場和周邊的商業中心就可以滿足游客飲食購物上的消費需求,補足博物館在餐飲提供方面的空缺,兩者相輔相成,帶動城市夜經濟進一步發展。目前,這一想法還在嘗試落地中。

博物館夜游的熱潮為此類場館夜間開放的趨勢開了個好頭,但想要真正走向夜間常態化開放,國內的博物館還需更長時間的探索。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