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疫政策放寬,促使日本旅游業加速回暖,也引發日本多家百貨公司的業績迎來快速增長。然而,在中國市場,日系百貨卻頻頻成為關閉門店的新聞報道對象。
近日,據悉伊勢丹2024年將退出上海市場;而早在2022年,伊勢丹宣布告別成都市場,同時伊藤洋華堂運營了25年的春熙路門店在去年底也停止營業……日系百貨逐漸“水土不服”?
伊勢丹或將退出上海市場
日前,多家媒體報道,上海梅龍鎮廣場將在不久后關門調改,伊勢丹2024年合同到期后,將正式退出上海。據了解,上海梅龍鎮廣場于1997年正式亮相,是最早將“shopping mall”概念引入上海的商場,其中日本伊勢丹百貨更是作為主力店強勢入駐。
據悉,伊勢丹作為最早進入上海市場的日系百貨之一,梅龍鎮伊勢丹是伊勢丹上海的第二家分店,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分店。回顧伊勢丹在中國的發展之路,自1993年在上海開出華亭伊勢丹以來,隨后擴張到成都、濟南、沈陽、天津等城市。
然而,近年來,伊勢丹在中國的業務進入“低迷期”,一些門店陸續關閉。例如,2007年,濟南伊勢丹百貨在僅開業2年便停業;2008年,內地首店上海華亭伊勢丹百貨關門結業;2013年,沈陽伊勢丹百貨也停止運營。而在2022年,伊勢丹宣布告別成都市場,于同年底關閉了春熙店與高新店。
如今,梅龍鎮伊勢丹也被傳“閉店”,若傳言成真,伊勢丹在中國大陸僅剩3家商場,即天津伊勢丹、天津濱海新區伊勢丹以及仁恒伊勢丹。其中,仁恒伊勢丹由仁恒置地與三越伊勢丹聯合打造,于2021年9月30日正式開業。
主流日系百貨在華發展現狀
“又一知名百貨宣布閉店”似乎成為近年來商業市場的新常態。此次聽聞伊勢丹或將退出上海市場,有網友表示,驚訝卻也在意料之中;有業內人士則感嘆,日系百貨在中國市場早就已低迷已久。
這一現狀恰好與20世紀90年代大相徑庭。那時,伊勢丹、伊藤洋華堂等日系百貨進入中國市場,并以優質的商品、專業的服務和獨特的購物體驗,吸引了中國消費者的關注。隨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消費升級需求,為日系百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也鼓勵了更多日系百貨進入中國市場。
當然,日系百貨在國內的布局,也得益于中國政府對外商投資的鼓勵和政策的支持,從而促進了日系百貨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本章節,銥星云商以日系百貨為樣本,盤點部分日系百貨在華發展現狀,評估和分析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更好地了解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和前景。
大丸百貨
大丸百貨是日本一家知名百貨公司,成立于1920年,隸屬于日本大型零售集團公司J. Front集團,該集團在日本擁有大丸和松坂屋兩大百年百貨公司品牌。目前,大丸百貨在中國門店僅為1家,即“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
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J.Front宣布與上海新世界攜手,在上海黃浦區開設打造高端精品百貨店“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該項目于2015年5月15日正式開業,分為地上六層和地下五層,總建筑面積達11.8萬平方米。
此外,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擁有十二部升龍旋轉電梯,以及開合式玻璃穹頂和巨型LED屏幕、超大中庭商業空間、及各類人性化的服務設施等;還引進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包括GUCCI、Tiffany & Co. 、Bottega Veneta、Burberry等奢侈品牌。
高島屋百貨
日本高島屋集團自1831年創立以來,已經擁有185年的發展歷史。2012年12月,上海高島屋百貨正式營業,位于古北新區的財富中心二期,共有地下1層及地上1至7層,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
據悉,自開業以來,上海高島屋百貨的人氣就一直不旺。2014年,百貨內更有部分品牌撤出。面對行業困境,高島屋擴大自營和餐飲比例,門店還引進了牙科門診和老年用品。除此之外,開展動漫主題展也成為上海高島屋吸引客流量的有效手段。
然而,2019年6月,上海高島屋百貨官方宣布計劃在2019年8月25日終止營業。對于關店原因,上海高島屋表示,因受當初未能預料的消費結構變化,行業競爭加劇,實體店消費低迷等因素影響,本店繼續經營下去已極為困難。
不過,在得到業主公司和相關部門的協助后,上海高島屋百貨又表示將繼續經營。但在大眾點評和社交媒體上評論來看,“冷清”仍然是最常見的形容詞。
伊藤洋華堂
伊藤洋華堂于1920年創立,前身為“羊華堂洋品店”,主要零售衣料類和住宅關聯的百貨商品,業態包括便利店、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百貨店、專業店和折扣店等。
1997年,伊藤洋華堂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同年11月21日開出中國首店“成都春熙路店”。在伊藤洋華堂全球門店中,春熙店算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一直以來,其年營業額始終位居前列。
而在2022年底,陪伴成都消費者25年之久的伊藤洋華堂春熙店卻正式落幕。伊藤洋華堂方面表示,閉店的原因主要是“物業租賃合同到期”,從而決定在2022年12月31日終止經營。
春熙店閉店之后,伊藤洋華堂在華仍有11家門店,其中成都8家,樂山1家,眉山1家,北京1家。據伊藤洋華堂方面透露,其將加快拓展步伐,在深耕以成都為中心的西南市場的同時,力爭在2030年之前在北京開設9家門店。
阪急百貨
阪急百貨是日本一家歷史悠久的百貨公司,成立于1929年,母公司為H2O控股集團;總部位于日本大阪市,在日本國內擁有多家門店。2021年,阪急百貨開出中國內地的首個阪急百貨項目,也是海外首個落地項目——寧波阪急。
寧波阪急項目在中國市場可謂一波三折。從2014年確定進入中國市場,到首次開業時間定在2018年,然后延后到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又調整至2021年4月份開業。
據了解,該項目位于寧波鄞州區東部新城,由杉杉集團與阪急阪神百貨合作,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項目結構為地上六層和地下三層,帶來360余家品牌,其中150余家為首店,日本店鋪占比為20%。
品牌方面,該項目不僅設有化妝品專用樓層,還引入LOUIS VUITTON、HERMES、DIOR、BURBBERRY、CARTIER等40家一線品牌入駐,以及H2O旗下的食品超市“泉屋(Izumiya)”、日本“地下商場”特有的商業形態等。不論是品牌引進還是在空間設計,均引發商業地產界的關注。
綜上所述,日系百貨在中國市場的布局較早,也曾經擁有過一定的市場優勢。如今,因種種原因,一些較早進入的傳統日系百貨選擇閉店,而一些后來者則不斷創新變革,以新百貨業態在華謀求新發展。
百貨行業洗牌加劇?
縱觀日系百貨市場在華發展,“閉店”似乎成為一大關鍵詞。分析其原因,既與部分日系百貨在中國水土不服這一通病有關,也離不開近年來百貨行業面臨的困境。
隨著年輕消費群體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她們不僅僅關注購物,也越來越注重購物過程中的休閑體驗,附加的體驗屬性是傳統日系百貨難以滿足的。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指出,早期進入中國的日系百貨最大的特點是,相比于國內百貨業態,其更加時尚、品牌更加國際化,但仍然是以傳統的零售為主體,這一模式顯然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日漸衰落成為必然。
不僅如此,近年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促使線上購物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購物的首選,尤其是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直播帶貨等模式興起,無人零售、智能購物等新興業態逐漸崛起,讓日系百貨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而在線下,購物中心進入存量時代,涌現出越來越多代表性的商業項目,無論在品牌、業態上,還是場景、體驗上都有著傳統日系百貨無法比擬的豐富度,自然會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從而擠壓到日系百貨的生存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日系百貨也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市場地位。
商業戰略專家潮成林還指出,近年來,大多數日系百貨在國內合作及租賃時間到期,退出中國市場也是順其自然的結果。日系百貨業態的閉店,也預示著傳統百貨業態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顯然,從目前在中國市場表現出色的日系百貨來看,寧波阪急占據一席之地。剖析它的獨特之處,相比于傳統日系百貨,寧波阪急走高端百貨路線,這在涌入中國市場的眾多日系百貨品牌中是個例外。
事實上,除了日系百貨之外,中國百貨市場同樣面臨洗牌的危機。2022年度中國百貨上市公司業績快報顯示,王府井集團、百盛集團、武商集團、銀座股份、廣百股份、中央商場等國內代表性企業幾乎全員預虧。
賴陽坦言,實際上不是日系百貨的在中國水土不服,而是傳統的百貨商業模式都水土不服。因為它處在業態發展的衰退期,所以國內的百貨企業也遇到同樣的困境。
那么,國內傳統百貨市場要如何破局?潮成林表示,當下市場,百貨商品已經趨于相同,產品嚴重過剩,新百貨業態需要更關注消費者的體驗感、參與感及品牌傳播度,滿足娛樂需求、社交需求及精神需求,這是必須關注及重視的。
賴陽坦言,凡是成功的的百貨商業,都是做了明顯的轉型,突出了藝術、沉浸、時尚、IP等屬性;在體驗上,有所超越才能夠生存,這是轉型的根本方向。
今年備受關注的DT51,便是百貨業“新物種”。以85后中產階級家庭為目標客群,該項目在引入眾多輕奢品牌基礎上,將50%的店鋪資源留給了自營的買手集合店;此前王府井集團更是將“北京東安睿錦”打造成首家買手制百貨,這都為百貨業態革新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總的來說,國內傳統百貨其有著比日系百貨更能快速洞察市場變化、貼近本地消費者等先天優勢,或將迎來不一樣的發展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百貨行業洗牌勢在必行,國內傳統百貨要敏銳把握商業發展趨勢,不斷進行轉型升級,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并實現長久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銥星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