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不僅訴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數字技術是一種有效手段。近年來, AR和VR等新技術越來越多地引入到文化保護和傳承中,使文化發展能夠“活”在當下,走向未來。
數字藝術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激活豐厚文化資源和中華美學精神,對我國優秀文化的保護利用,內容開發以及傳播深度和廣度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運用好數字技術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有助于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以及增強文化自信。
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故宮博物院運用數字技術探索出更具創新性的博物館數字化應用場景,與騰訊公司共同舉辦的“‘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實現了“文化+科技”的創新融合發展。團隊運用數字化手段,將故宮文物展覽“搬運”到距離故宮博物院兩千余公里外的廣東深圳,突破了物理空間上的限制。展覽基于故宮博物院二十余年來利用攝影測量、激光掃描等三維采集技術制作而成的建筑及文物的超高精度三維數據,借助高清投影儀、大型環幕、超高清大屏等多種數字媒介,綜合運用三維可視化、人工智能、體感識別、全景聲、VR、AR等數字技術,為觀眾呈現高達5.3米的裸眼3D“數字文物”,觀眾可與龍紋、回紋等傳統紋樣實時互動,甚至“走入”倦勤齋虛擬空間。
西安城墻管委會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城墻文物日常監測,變“治病”為“防病”,將文物保護關口前移。截至目前,文物本體及保護范圍內設置了3090個監測點位,用來監測城墻墻體沉降、位移、裂縫變化等情況,獲取地下水位、溫濕度等環境數據,實時掌握城墻墻體及附屬建構筑物的安全狀況。在繞城一周和護城河沿岸還設置了1027個監控探頭,涵蓋護城河水位監測、熱成像周界監測、區域絆線入侵監測等,探頭圖像數據實時接入信息監控中心。同時,以云計算、大數據、3D地理信息系統、VR/AR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為支撐,持續提升西安城墻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利用。
數字技術創新文化節目創新發展
在當今視覺文化盛行的時代,受眾的視聽需求不斷攀升。面對“眼球經濟”和5G融合智能互聯的新態勢,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深度挖掘優秀文化內容的同時,利用CG、AR、VR、定格攝影、環幕投屏等數字技術,不斷創新節目新場景,帶給觀眾視聽新體驗。
12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三期《禮記》播出。作為一檔現象級文化類節目在《典籍里的中國》之《尚書》這一期中,講述了秦朝博士伏生的兒子為護《尚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尚書》病故,一家人用生命詮釋文化薪火代代相傳的故事。通過倪大紅、段奕宏等演員通過精湛的演技,以現場表演的方式,將《尚書》傳承者伏生、《禮記》作注者鄭玄、《永樂大典》都總裁陳濟的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歷史“走”出來;通過電視語言、鏡頭語言,讓觀眾跟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一起回到古代,了解、感受古代圣賢著述、傳道、科研的場景與故事;康震、蒙曼等文化研究學者現場講解古籍中的掌故、人物故事,科普古典文化知識,讓觀眾不僅看熱鬧,還能看門道。
節目突出戲劇化結構、影視化表達,從適合電視呈現的訴求出發,將“戲劇+影視+文化訪談”多形態融合,打造一個真實,立體,豐富的內容敘事場景,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創新:第一,為每部典籍找到一個人格化的符號,他可能是古籍的書寫者、傳承者,或者是理念的踐行者,以人物為敘事主體承載一個核心主題;第二,通過“當代讀書人”和“古代讀書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講述典籍中代表性的故事,闡釋典籍的主旨思想;第三,融合電視文藝拍攝、戲劇拍攝、電影拍攝三種拍攝手法,綜合運用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技術手段,完成了戲劇表演在電視節目中的電影級呈現。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看來《典籍里的中國》深度融合運用電影工業生產模式,結合綠幕拍攝、運動控制等多種科技拍攝手法,以及環幕投屏、AR等舞臺呈現技術,進行戲劇核心、關鍵場景的創意呈現,充分運用現代虛擬現實的技術,震撼呈現重要典籍版本等文物,引導著觀眾不斷融入作品、沉浸于典籍及其創作背后動人故事,讓典籍從博物時空中走到觀眾眼前、心里”。
AR、CG等數字技術進一步賦予節目在古今對話中感官體驗的可能性,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文化內容的重新書寫提供發展方向。技術賦權、場景滲透、時空重構、互動增量,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打造視聽奇觀化的影像空間,是文化類節目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手段。
數字技術活化文化IP想象空間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人技術作為數字技術的一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入并重構升級歌舞、影視、戲劇、文博等多個文化行業。數字人的產生和應用,是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數字人讓大量文化瑰寶重新“復活”,以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走進煙火生活,煥發青春活力。 所謂數字人,是指通過計算機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技術打造的虛擬或仿真人物。他們或化身為文博場所的導游,或成為文化短劇的主角,或擔任對外傳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講述著傳統文化的故事。
“天妤”的設計以傳統飛天和唐代女俑為靈感,她衣袂飄飄,妝造典雅,發型設計是“雙環望仙髻”,簪花是用金、銀、銅等制成的樣式多樣的金鈿;頭上戴的嵌松石花釵、珍珠流蘇花鈿等飾品,是在史料基礎上,參考唐代出土文物設計而成;妝容上使用的黛眉、斜紅、蓮花形花鈿、桃花妝容,則還原了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妝容。通過對虛擬數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觀賞,觀眾得以與中華傳統服飾文化進行“親密接觸”。不僅如此,由“天妤”發布的“鳳凰妝”視頻,連續登上平臺熱榜。受“天妤”影響,很多青少年給自己化起了“國風妝”,甚至還引起了海外美妝達人的競相模仿。以“天妤”為主角的系列短劇《千壁尋蹤》及番外一經推出,立刻圈粉無數,視頻播放量目前已超過3億。通過這些短劇,觀眾領略了即將失傳的巾舞的無窮魅力,見識了傳說中的“反彈琵琶”的精妙絕倫,了解了圍棋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這樣,“天妤”婷婷裊裊地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走來。
作為一個虛擬數字人,她將傳統之美與科技之美融合,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通向元宇宙、通聯海外的一扇門。比如,為了讓“蘇東坡數字人”貼近蘇東坡的原貌,中華書局在容量超過70億字的古籍大數據中心進行海量搜索,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關鍵詞精準抓取到一批涉及蘇東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數據。同時,又通過圖像搜索技術,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蘇東坡的100余幅畫作,既包括蘇東坡的單人畫像,又包括如“西園雅集”“赤壁”等主題的群像以及若干石刻畫像拓片等,從而初步形成對于蘇東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實”的把握,然后再由權威專家進行系統校驗,確定下來超寫實“蘇東坡數字人”的每個細節。由此觀之,“蘇東坡數字人”的設計制作過程,完全是一次對蘇東坡主題古籍文獻、藝術作品的整理和研究。由于這種整理和研究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應用性”,所以能夠有效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結 語
深耕文化內容、精選文化元素,凸顯“人”的精神高度,在此基礎上追求藝術張力。活化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化發展的的要義所在,也是對接當下、引領時代精神的題中之義。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的開發既有著迫切的時代需求,也凝結了視聽內容生產者應時而變、與時俱進的創新探索。數字科技是講好故事、激發共鳴的有力載體。然而,數字技術的加持并不僅僅是炫目的外在呈現,更要有堅實的文化內核只有以文化為內核構建數字內容,以數字內容進一步開掘文化內涵,才能讓人們真切體會到中國優秀文化的魅力。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