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猶如一個生命體,只有在新陳代謝中不斷完成蛻變,才能延續歷史文化記憶,拓寬充滿活力的發展新空間,從而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美好。隨著城市更新和文旅產業發展,在眾多探索與實踐中,也誕生了許多有創新理論。
近日,“城市經濟學”理論的出現,為城市經濟和文旅產業帶來了新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概念定義
城市聚場經濟學(Urban Gathering Stage Economic)是研究通過城市空間結構的改建,快速提升城市空間吸引力,實現消費者、企業和環境氛圍的有機互動,從而刺激消費,促進就業,帶動城市經濟的引爆式增長和新品牌溢價的理論體系。城市聚場是在夜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城市聚集機制中的雙重乘數效應的一種方式。
城市聚場經濟學是著名文旅策劃專家劉磊先生在多年的文旅實踐中形成的理論構架,在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賈云峰教授團隊的梳理和研究下形成的城市突破新理論模型。
“城市聚場”中,“聚”指的是城市產業、人口、服務設施、資金、人才、產業等資源的集聚地。“場”指的是社交場景、娛樂場景、交易場景、文化場景、創作場景的歡樂聚集地。
城市聚場經濟學概念所研究的是以城市為基本尺度,研究城市聚場項目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機理,因此屬于宏觀經濟學范疇。
理論解讀
一、城市聚場經濟學理論第一個支撐是城市集聚理論
城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人口和企業的空間集聚有利于交流和社會互動,這是一種向心力,購物模型是指當消費者偏好產品的多樣性時,企業就會傾向于集聚靠近消費者以提供差異產品,這樣會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可能是消費者的集聚、企業的集聚或是兩者的混合。
二、城市聚場經濟學理論第二個支撐是場景營銷理論
場景營銷意在把營銷方式與吸引人們的場景緊密結合起來,是基于人們上網行為始終處在輸入場景、搜索場景和瀏覽場景這三大場景之一的一種新營銷理念。
隨著品牌營銷的重點慢慢過渡到“以客戶為中心”,未來的場景營銷不只是一種營銷方式,而應該成為產品鏈接用戶的一種常規手段。
“場”和“景”,分別指時間空間、情景和交互;美國作者艾倫·庫伯在《交互設計精髓4》中描述為“用戶如何使用產品實現具體目標的故事”。
從類型上看大致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1、內容場景,2、消費場景,3、使用場景,4、即時場景。場景的核心是用戶情緒的觸發。
利用以上兩個理論支撐,利用街區和夜生活的場景設計,產生物理和化學空間的交互消費體驗,從消費者接觸產品到最終購買,形成城市集聚的新時空關系,打造新地標與核心競爭力。
典型案例
吉林梅河口東北不夜城街區全長533米,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以國潮文化為主題,匯集古風古韻、關東風情、現代文化等諸多元素。吉林龍舞、東北人參、變形金剛、蝴蝶女神......在東北不夜城的主街之上,無論你來自哪里,年齡幾何,總有一處會讓你流連駐足。
2021年,“東北不夜城”總策劃劉磊先生及其團隊來到梅河口。僅用17天的時間,就打造出了這條爆款的關東風情主題街區。
去過東北不夜城的人,都對這里的網紅演藝印象深刻。而沒去過東北不夜城的人,也都或多或少通過短視頻平臺對這個地方充滿了期待。
古裝舞者,時而懸浮于巨型硯臺之上,時而回轉搖曳,演繹著專屬東北大地的傳奇;網紅秋千、三維針雕、聲音郵局等數十種娛樂項目向游客傳遞著年輕文化、流行文化。此外,東北不夜城還匯聚了各地美食。北京爆肚、新疆烤肉、驢肉火燒、陜西涼皮、煙霧冰激淋、紹興新派臭豆腐......讓你可以如時空穿梭般,靠感官開啟一場奇幻的全國之旅。
在全年不到200天的開放時間里,東北不夜城共迎來400余萬人次游客,130余批次團隊考察學習,單日游客量最多超過40萬人次,成為東北文旅項目的典型案例。
東北不夜城的火爆,直接帶動了吉林的旅游市場。如今,東北不夜城已經進行了全新升級。在保持整體風格不變的情況下,街區對演繹行為藝術、美陳打卡點、互動娛樂項目等多個方面進行提升改造。此外,還新增追夢梅河、梅河風馳、長白女將和長白墨客等9個行為藝術裝置,并對東北不倒翁人物主題服裝進行升級,總體設施更新率達到60%。
東北不夜城,這個大流量時代下的文旅奇跡,正在常變常新中持續閃耀。
實施邏輯
城市聚場經濟學的第一個效應是“導流“,第二個效應是“留客”。主要手法是利用“新、奇、樂”的街區場景設計,實現“短、平、快”的市場經濟效益。
首先通過“歡樂喚醒”感染用戶,引起他們的情感共振;通過“文化活化”呈現本地生活的記憶片段,形成文化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城市品牌都是帶著溫度和故事的產品與場景的組合,不同場景帶來不同的附加意義,用故事來詮釋理念,進而把品牌融入場景,進行品牌故事化,故事場景化。
最大限度地引爆人們的興趣,觸發沉浸式的參與和互動感,使消費者愉快的理解和認可產品。利用無界的場景搭配理念,用場景聚焦帶動人群聚集。
未來展望
當下,從國家和各級政府層面,都認識到了城市韌性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性。
中國以及各大城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都提到了“城市韌性”。而經濟韌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逐步進入研究領域。目前對經濟韌性定義使用較多的是由Martin和 Sunley 在2015年從四個維度對經濟韌性下的定義:
一是抵御力,即城市經濟遭遇外部沖擊時的脆弱性或敏感性;
二是恢復力,即城市經濟遭受沖擊后恢復的速度和程度;
三是再組織力,即城市經濟遭遇外部沖擊后重新整合內部資源和調整結構的能力;
四是更新力,即城市經濟改變原有結構,開啟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的能力。
城市聚場經濟學的出現,就是提高城市韌性的有力抓手。聚合場景,讓劇場式的城市表演、導演主要的文旅設計、本地居民和外來者的情感歸宿與創業就業合為一體,產生巨大的磁場吸引力,帶來城市深刻變革。
文章來源:景區營銷實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