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已然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人們的消費觀念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發生了很大變化,參與性體驗性的旅游形式受到歡迎,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形態,?體育休閑旅游正成為21世紀旅游消費新趨向。
體育是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旅游是推進體育產業的重要動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推進幸福產業服務消費質量提升?!?/span>
體育與旅游融合的路徑
1、資源融合。
從資源的角度看,體育與旅游活動有較強的兼容性。
1)二者的場地資源具有兼容性。戶外體育中所包含的山地運動、水上運動多在高山、水域等場地中進行。而山地、水域等場景,同樣是旅游活動發生的場景。
2)競技體育中所需要的場館場地,同樣成為旅游活動場所。場館場地與旅游場地兼容性愈加顯現。
2、市場融合。
從消費群體的角度看,體育消費者與旅游消費者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即體育消費和旅游消費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服務型消費,消費者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同時,由于體育消費需要親身參與的特性,體育消費的硬約束是時間,而休閑時間對旅游消費產生正相關影響,即體育和旅游活動的發生均需要消費者具有一定閑暇時間。
由此看來,體育與旅游消費的目標群體具有一致性,可以實現相互融合轉化,進而為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3、產品融合。
從產品角度來看,體育與旅游都包含了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在有形產品中,體育用品與旅游紀念品能夠存在融合,如球迷將球衣作為紀念品進行購買。
在無形產品中,旅游產品的綜合性、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儲存性等產品特征,與體育產品的特征具有較高的吻合性。體育與旅游,二者在產品特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為體育和旅游融合的產品設計提供可能性。
4、業態融合。
體育文化作為內容,旅游活動作為場景和載體,積極有效促進旅游業與體育業由單一化向復合融合化發展,有力助推了業態的融合創新。
近年來,我國體育與旅游業態融合取得一定成就,冰雪旅游、山地戶外旅游、城市馬拉松賽事、徒步節事、自行車旅游、海洋和濱水運動旅游、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業態亮點頻現。
體育與旅游融合的理念
注重特質化,避免同質化
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特色和差異化是關鍵。要注重立足地區實際,結合地理區位特征或地方體育產業特色,引入體育文化元素,打造嶄新而獨特的旅游IP,通過IP形成單項體育活動項目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鏈的體育產業,差異化越大,協同力越強,一市一品,一縣一特,做好戰略規劃十分重要。
要根據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打造“體育+旅游”雙產業驅動模式,應著重改善供給,提供更多熱門體育旅游產品,同時通過文化IP的共融共生,讓文化、旅游與體育實現更高程度融合,以增加旅游本身的刺激性、趣味性、觀賞性、參與性、體驗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造出核心競爭力。
注重生活化,避免觀光化
體育旅游項目都獨具個性,代表著不一樣的文化和精神,這種“圈層”化的項目特性使得每個不同的體育旅游產品都帶有強烈的個體IP特征以及對應社會屬性,我們需要體育旅游的精品路線、各種示范基地,但是更需要的是體育旅游的持久性發展。
生活化、接地氣才是體育旅游發展的關鍵,也就是說體育旅游要大眾化。比如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新西蘭“探險之都”皇后鎮等地都是將體育旅游形成常態化產品,一年四季都有相關體育運動產品,讓廣大民眾都可以參與,做大延伸體育旅游產業鏈,實現“體育+旅游”的全新發展路徑。
注重創意化,避免膚淺化
隨著旅游者對個性化、多樣化、高級化旅游產品的需求增強,優質的體育旅游項目和產品將影響未來體育旅游發展格局。圍繞體旅IP化,通過對體育旅游產品及形象的創新,挖掘文化內涵,或是利用時事動態等進行產品開發,以滿足旅游者的新、奇、異的需求或突發性需求。
要深挖體育旅游,考慮引進汽車自駕游、戶外項目、體育旅游節慶等多種門類,以賽事為先導,以體育文化為核心,開發各類IP衍生產品,逐步形成以賽事為切入點的體育旅游產業化。
要積極開發一些與眾不同的體育旅游產品,比如在游覽海洋的同時加入沖浪、浮潛、深潛項目,在欣賞植被的同時加入徒步、騎行項目,不斷創新旅游產品的形式形態,增強沉浸式體驗。一方面,賽事的營銷活動可以給旅游產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也可以借助體育賽事為自己帶來更大的人氣。
注重服務化,避免簡陋化
國外經驗表明,山地戶外、水上運動、冰雪運動和高爾夫運動等占整個運動休閑市場的80%,而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高質量、高水準的軟硬件配套服務。發展體育旅游要配套建設旅游咨詢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推進符合標準的登山步道、休閑綠道、自行車賽道、滑雪場、汽車自駕運動營地、直升機空中游觀光線路、戶外運動公園等體育旅游設施建設。
文章來源:城市超級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