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顏值似乎已經成為了網紅景區的標配,但網紅經濟并不等于就是“美顏經濟”。很多景區在運營過程中容易出現兩個誤區,一個是過度依賴美顏濾鏡,利用人為刻意打造的網紅形象來博取眼球獲取流量,比如前段時間飽受爭議的“藍房子”和“粉紅海灘”事件,其結果必然是差評如潮。另一個誤區則是喜歡跟風扎堆,什么概念紅就做什么,什么產品火就做什么,而忽視了景區與生俱來的資源稟賦,導致自身特色弱化和游客體驗同化,比如曾經的爆款玻璃棧道、“天空之鏡”,很多景區紛紛落地相關產品,高度同質化反而讓游客覺得索然無味,這也是很多網紅項目生命周期短的原因之一。
盡管質疑聲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紅經濟為景區運營和市場突圍帶來了新思路。網紅經濟以其推廣成本低、產品迭代快、內容話題性強等特點,確實能夠幫助景區快速引爆人氣,一夜爆紅。從“不倒翁小姐姐”到“話癆威震天”,從玻璃棧道到萌寵樂園,一個個成功的事例,讓越來越多的景區前赴后繼開發網紅產品,打造網紅打卡點。
隨著中國旅游消費開啟內循環模式,網紅經濟逐步進入下半場,景區如何實現流量的長效運營呢?
網紅經濟的內核是IP價值
從本質上說,網紅是一種在互聯網上具有一定流量影響力和變現力的社交資產。網紅并不局限于在網絡上擁有大量粉絲的紅人,一個產品、一個品牌、一個虛擬形象甚至一座城市都能成為網紅。
關于這種社交資產,還有一種更為流行的說法,叫做IP。我們可以把網紅認為是IP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流量聚合體,或者說是IP資產在移動互聯科技下的延伸。而網紅通過流量變現的過程就是網紅經濟。依托移動互聯網及社交平臺,持續制造熱點和聚集流量,逐步建立龐大的粉絲群體,通過網紅IP構建定向消費市場,將粉絲的關注度轉化為購買力。
網紅經濟的前提是需要一個具有網紅屬性的IP資產,能夠以獨特的人設進行內容營銷。不論是被譽為“天空之鏡”的青海茶卡鹽湖、現實版“千與千尋”的重慶洪崖洞,還是“惡魔之眼”的青海艾肯泉,抑或是僅憑借“看夕陽”就能火爆全網的四川甘孜魚子西村,幾乎所有的網紅景點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有著清晰且獨特的IP核心。圍繞IP核心進行有創意、有辨識度、有畫面感和代入感的網紅化包裝,再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擴散,就變成了游客心中的必打卡之地。
網紅經濟的背后是爆點思維
網紅并非一個新概念,但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紅經濟才真正迎來爆發。這是因為,移動互聯網進一步加速了生活場景的碎片化,當游客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游客信息接觸的時間越來越短暫、游客的消費行為越來越不確定時,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只有具備爆點的產品,才能脫穎而出。
2020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A級旅游景區13332個,其中5A級旅游景區302個,4A級旅游景區4030個,3A級旅游景區6931個。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競爭對手,沒有爆點的景區將很難突出重圍。
網紅經濟背后,反映的正是爆點思維。所謂爆點,就是能夠在短時間聚集大量人氣并能帶來銷售轉化的產品。通過爆點產品引流,提升景區運營效率,并在競爭中形成系統性的結構優勢,這才是網紅經濟的核心邏輯。
景區流量如何長效葆有和變現
如何制造爆點、打造網紅景區呢?
首先,重視開發和培育景區獨特品牌IP價值。網紅產品必然會面臨更新迭代,但網紅的品牌是具有可持續生命力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永遠來自于景區自身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網紅浪潮之下,更要用發現和創新的眼光,構建游客心中的第一與唯一。
比如江西景德鎮高嶺·中國村,除了圍繞當地流傳千年的茶文化,重點打造“大唐茶市”演藝小鎮,不斷豐富沉浸式、主題式演出和活動之外,為了吸引年輕游客、親子游客,其在景區IP形象恬咪的打造上,將當地瓷器與茶葉的產業底色與當下頗受全網喜愛的“擼貓”習慣進行結合,通過“萌萌噠”的媒介與更輕松有趣的方式,與更多游客互動。該景區今年國慶開業期間接待游客人次就超過20萬,遠超預期。
其次,景區運營要從市場、游客需求的角度出發,加速產品創新和迭代。網紅的變遷史,也是市場需求的發展史。需求決定產品,而非產品決定需求,從X世代(1965年至1980年出生)到Y世代(1980年至1995年出生)再到Z世代(1995年至2010年出生),游客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所以網紅爆點也必然會持續更新。因此,在運營過程中要注重場景化、娛樂化和情緒化的構建,尤其是輕資產業態投入和主題場景氛圍包裝,產品只是階段性的結果,最終任務是動態滿足用戶需求。
最后,成為網紅不是目標,流量變現才是。不能變現的網紅流量就沒有商業價值,尤其是在內循環新常態下,網紅經濟要流量,更要“留量”。網紅是引客要素,但非留客要素,唯有依靠高質量、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帶動經濟和消費,才是長久之計。
文章來源: 奇創旅游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