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線上線下一體化、數字化等詞匯成為現在零售業的熱詞,很多實體門店,尤其是大賣場都開始對自己的門店進行相應的改造。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物美聯想橋店,看這家在去年還處于虧損的門店,在和多點Dmall合作后,是如何扭虧為盈的。
門店全面數字化
“去年改造前,這個店每個月的凈虧損額約為100多萬元,當時在北京物美虧損大排名的倒數前三名一定有它。” 多點Dmall合伙人劉桂海坦言,聯想橋店當時的情況真的“很糟糕”。
據了解,北京物美聯想橋店地處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附近商圈里大賣場競爭十分激烈。“它的北邊有一個沃爾瑪,南邊有一個家樂福,西邊有一個超市發,生意很不好。”劉桂海表示,對這家店的改造純屬“死馬當作活馬醫”,虧損額太大,不做一些新的嘗試感覺不行了。
據劉桂海介紹,整個物美聯想橋店的改造思路很簡單,即物理門店和數字門店的結合。“如果我們要非常清晰地、可視化地了解整個門店經營和用戶商品的情況,其實就應該在這個物理門店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字門店,這個數字門店跟這個門店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今天有多少顧客來,數字門店應該就有多少個記錄;今天每一個商品銷售的情況,被哪個顧客拿走了,應該是有一一對應的關系的;今天這個店的哪些商品馬上要賣完缺貨了,哪些訂的貨到倉庫了,還有哪些貨在供應商那處于合同階段,都應該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是這樣一個數字過程,其實就很好地可以反饋整個門店真實經營的狀況。”他表示,怎樣通過數字流程變化去影響、要求門店必須做什么樣的工作流程的變化,以解決原來不可視、不可分析、不可用的問題,是多點Dmall在改造時的整體指導思想。
實際上,北京物美是最早跟多點Dmall展開全面合作的超市。在2017年底,物美聯想橋店改造完畢后,經營面積從原先的12000平方縮減到了6000平方再到現在3500平方,商品數目從17000個縮減至9500個,同時整個賣場的生鮮占比從原有的30%增加至50%,重構品類,優化選品。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聯想橋店同比利潤增長113%,整體業績增長49%。
目前,針對物美聯想橋店,多點Dmall不僅在商品數字化方面大力推行商品標準化,讓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得到極大提升,門店的庫存與供應鏈數字化工作也得到了完善。多點Dmall的數字化工具蓋亞系統讓門店商品汰換工作已經實現90%智能化。
記者參觀了多點Dmall為物美打造的周轉前置倉。據劉桂海介紹,目前他們不會做一些電商在做的專門的前置倉,而是將門店前場補貨和電商庫存放到了同一個倉庫里。“很多實體門店做電商的時候會專門做個獨立的前置倉,那樣的前置倉和門店是割裂開來的,且能容納的商品品類數量有限。”劉桂海表示,周轉前置倉做到了庫存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庫存以周轉為導向,商品不按固定位置擺放,每天的促銷品、暢銷品都在放在最易于揀貨的位置,而店員只需查看手機工作臺就能清晰作業。在提高揀貨效率的同時,不單獨占用前場經營和后倉庫存位置,為消費者提供的商品種類高達幾千品,遠遠高于其他單獨區隔電商庫存的模式。目前,物美聯想橋店已經達到了13天的庫存周轉,而行業平均為40天左右。
從實體門店的痛點出發
實際上,在對物美聯想橋店進行改造的時候,多點Dmall也曾遇到一些問題。“我們的技術沒有問題,主要就是將技術應用到實際門店場景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
以多點自由購為例,自由購是讓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APP掃碼直接付款購物,然后在核驗區讓工作人員進行確認。據了解,去年物美聯想橋店的多點自由購支持一次性購買20件商品,但這個數字在目前已經降到了5件。“這是因為上了20件之后防損的壓力比較大,而且排隊現象也很嚴重。在峰值的時候,像聯想橋這樣的大店可以做到一天有30%以上的定單都是走自由購。因為商品件數多,人工平臺排的隊還不如自由購核驗區排隊長,自由購反而變成最擁堵的模式。很多顧客都反映在購物的時候體驗比較好,但是最后出去的時候被攔下了很長時間。”劉桂海表示,這樣的改變正是因為實際經營場景的需求,“我們不能只想著技術能做到什么,而是要從實體門店的需求出發。”
目前多點Dmall在物美聯想橋店已經有了很多嘗試,如智能購物車、多點自由購、多點掃碼購等等,甚至最近還引入了國內首個超市AI“豹小秘”,能為顧客提供商品推薦、購物指引等多維度深層次的交互。在劉桂??磥恚瑢Χ帱c來說,無論是機器人,還是智能購設備,都是多點綜合采集收錄數據,融入自身的數字化系統,再高效輸出的工具。以后也將建立更多合作,在數字化基礎上引入新科技武器,高效賦能武裝實體零售。
對于目前的數字化門店浪潮,劉桂海對多點Dmall十分有信心。“現在很多做新零售收或者數字零售的,在業務經營的環節他們牽扯的很少,所以他們的數字化和新零售的方案往往很難和真實的場景做關聯,而我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自始至終都是在門店的經營過程中把每一個經營的環節變成這樣的個性化,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從實體零售業開始做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