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素來是人們心中的“購物天堂”,繁忙的購物街、寬敞的大商場構成了許多人的香港印象,更有學者將其稱為“商場城市”。
“商場城市”是如何得名的?未來,它的路在何方?
走進商場已成為必然
談到香港,就不可能避開遍布城市各處的商場。在香港,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零售和批發部門工作,零售業是當仁不讓的經濟核心。相比而言,紐約相關就業僅占整座城市的九分之一,遠不及香港。
之所以被稱為“商場城市”,是因為商場并非一個孤立的存在,它與住宅區、辦公樓以及交通樞紐牢牢綁在一起,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間之一。
城市中常見的構造是地鐵出口直接接入商場,商場之間又以人行天橋相連,人們可以在購物的連續體中悠游無阻。“商場城市”告訴人們,以商場為中心的發展就是城市本身。
當日常生活越來越多地在商場上演,私人購物中心就逐漸發揮出公共廣場的作用。加之香港的住宅公寓都特別小,夏天氣候炎熱潮濕,人們自然就想到去商場里見面、休閑。那里空間大,有免費的冷氣,雖然沒有具體的購物目標,但一家人隨便看看也不妨花一些錢。
于是,對于生活在香港的百萬居民來說,走進商場就不再是一種選擇,而已成為必然。它讓人們感到賓至如歸。
博物館式商場大受歡迎
近年來,香港的博物館式商場蔚然成風,引起轟動的活動比比皆是。
比如畢加索名畫在國際金融中心商場里的展覽。當時,布展區域跨越了3層樓面,引來了千萬人次前來觀賞,就連時任法國總統也受邀出席。又如該商場與北京自然博物館合作,將猛犸幼象標本和大猛犸象化石搬到購物中心內讓人近距離接觸。
對此,香港博物館愛好者及研究者謝妙思認為,“商場是香港的圖騰,主宰著城市空間的命脈。香港人不常去博物館,平日多逛商場,將展覽與商場結合的概念,無疑把香港娛樂至上的都市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謝妙思看來,博物館式商場將會越來越普遍,兩者的邊界也會越來越模糊。
這些成功的案例告訴人們,傳統博物館的庭院森森、正襟危坐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城市人對于博物館的要求。當商場成為新型博物館,人們期望博物館滲透到生活之中的想法得以實現輕松有趣的用戶體驗更是錦上添花,怎叫人不贊美商場?
沒有被兌現的承諾
但是,“商場城市”并非完美無缺。
從上世紀70年代初起,依托建立商場而發展起來的沙田新市鎮一直為人所稱道。新城市廣場、新屯門中心、上水廣場等商業建設拔地而起,進駐了百貨公司、店鋪、影院、餐廳、文娛設施等,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客流,為附近住宅屋邨內生活的大量居民提供了方便。
在政府的規劃和商業資本的推動下,沙田這個曾經的郊野之地成為了都市空間。但是,早期規劃中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的理念并未完全實現。
盡管人口迅速增長,但是工商業未能積極導入,區域內提供的就業崗位依然不足。此外,社區內的公共設施的數量也未能符合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需求,大商場與本地社區的融合與生態環境的保育更是缺失。商場雖然熱鬧,但一個僅僅以購物為主的商業空間并不能滿足人們的期待。
是時候作出改變
生活在這座城市久了就會感受到,這里的商場具有雙重潛力,既可以“腐蝕”城市公共生活,也可以為其做出貢獻。有時它通過單一發展割裂城市,有時它又將城市的肌理無限連接,并創造出多樣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商場成為了城市的“主入口”,那“飛地”之外,街道遭殃。當街道上沒有了城市生活,馬路就被降級為一個供人們排隊進入奢侈品商店的地方———在尖沙咀廣東道的名品店門口,永遠有人在街邊排隊———這是品牌崇拜的真實體現。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注明 “來源:XXX”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
轉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不作商業用途,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本站采編中心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