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路商業停業改造潮中,世茂于其中的項目也進行了大幅調整。這個位于南京東路路口的百聯世茂國際廣場,改造后將更名為上海世茂廣場,不再與百聯集團續約,轉由世茂商投團隊自己運營。
這是世茂對旗下商業產品梳理整合的冰山一角,也是世茂對旗下存量商業進行改造的一個標桿。
早在今年3月的2016年業績發布會上,世茂集團便宣布旗下商業板塊業務將在五年內計劃增長322%。目前世茂商業已投資和管理的商業總建筑面積達380余萬平方米,其中購物中心280萬,寫字樓100余萬。截至2016年底,總在營商業面積135萬,與許多地產商一樣,面臨舊項目改造升級、新項目如何破局的難點。
6月15日,世茂集團副總裁、商投公司總裁吳凌華在上海世茂廣場招商啟動發布會上宣布,世茂商業四大產品線包含世茂52+、世茂廣場、世茂國際中心、世茂摩天城,并有望5年內成為有獨特影響力的商業地產商。
吳凌華指出,國內一些老牌商業地產開發商的產品線相對集中,而世茂商業的特點是“多而全”。“在國內商業地產發展20年歷史中,世茂可謂扮演了‘三好生’的角色,但缺乏‘單項冠軍’。如今,世茂商業存量資產不僅要‘重組’,還要打造更多標桿性項目。”
定位“城市會客廳”
具體而言,四條產品線的定位分別為:世茂52+minimall為社區/寫字樓配套商業,選址主要在世茂集團的住宅及寫字樓產品中,目前已在南京、武漢等城市落地。世茂廣場即城市區域型商業,體量在5萬平方米以上,主要位于城市一二級商圈。世茂摩天城定位大型文旅綜合體,商業體量在10萬平方米以上,計劃在武漢、上海等地陸續落地。世茂國際中心定位大型高端綜合體,商業體量在10萬平方米以上,選址在核心城市核心區域。
此次借上海世茂廣場的停業改造,世茂商業首次向外界透露其戰略構想:為城市服務者打造“城市會客廳”。
上海世茂廣場已從今年4月底進入停業調整階段,將于明年9月30日開業。目前招商率已達48.5%。相比改造前,其品牌替換率預計將達90%。年輕女性和時尚消費市場是上海世茂廣場定位的關鍵。
此前,吳凌華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除項目定位調整外,上海世茂廣場還會在品牌、項目內部及建筑外立面上脫胎換骨。
盤活存量商業
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全國有4.3億平方米被低估的物業面積,其中一些地理位置雖優越,但因硬件老舊或運營商能力有限而導致后期運營問題。眼光敏銳的投資商便將這視為新的投資空間,紛紛將觸角伸及此。
一名長期關注商業地產的業內人士16日向記者指出,土地出讓政策的變化導致開發商被動進入商業地產開發領域。2008、2009年之后國內城市出讓土地,基本要求住宅商業酒店寫字樓捆綁。
住宅產品的利潤越來越低,而越來越多開發商發現,商業運營好之后,每年都會有固定現金流回報,并可進行資產證券化。
實際上,包括吳凌華在內的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商業地產商與海外(包括港資)本質的區別在于,后者是主動做商業地產,前者則被動。“主動與被動,從對商業地產的邏輯看法就不一樣。”
國內商業地產存在兩大趨勢:其一為,以收購或輕資產輸出管理等方式,對存量資產項目進行升級改造或者更名重新回歸,如大悅城地產14億收購原長風景畔打造長風大悅城;李錦記聯手萬科置業整體購入原企業天地3號樓;世茂將百聯世茂國際廣場收回自主運營。其二,開發商也選擇對旗下已開業的商業項目進行升級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海計劃新開業購物中心至少有35個,在存量改造項目方面,2018年也將有瑞安廣場(原淮海太平洋)等項目再度入市。
由此,上海世茂廣場既是世茂商投啟動存量商業改造的標志,也成為國內一系列商業項目升級調改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