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場如何做差異化:增加本土品牌突圍更治本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5-01-04
核心提示:近年香港大小商場不斷搞活動,歸根究柢是消費者逐漸失去逛街的熱情,很多商場的商戶組合類近,消費者沒興趣逛重復的店,商場惟有不停轉擺設,增加新鮮感。
大時大節是商場的賺錢黃金檔期,大家也出盡法寶吸引消費者眼球兼消費。大型裝飾及活動已成香港各商場的必備策略,但除在節日斗裝飾以外,1年365日又如何爭勝?
辦活動是重點,但要辦得有策略。若能妥善利用商場空間,以配合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推廣自然事半功倍。
近年香港大小商場不斷搞活動,歸根究柢是消費者逐漸失去逛街的熱情,很多商場的商戶組合類近,消費者沒興趣逛重復的店,商場惟有不停轉擺設,增加新鮮感。
以不同的創意裝飾和促銷活動做招徠,可以重燃商場的性格和獨特性,但當每個商場都辦大型活動,單純的季度活動漸見失色,不能滿足消費者,管理者要有心理準備,未來的商場活動有兩大變化:第一是愈辦愈多,第二是愈辦愈大。
引入聯乘店 試辦運動比賽
未來的活動要每周轉換,才有最大效果,圣誕節是年度盛事,但商場的目標不應把每周都當成圣誕。商場要多與其他機構、店鋪合作,不停舉辦周度活動、大型項目。即使是季度節日,也要分期舉辦不同活動。一個主題,分幾個階段的活動,逐層推出。當競爭者也是賣新鮮感,大家便要斗計多。
聯乘餐廳、聯乘店(Pop-up Store)等快閃店鋪,深受消費者青睞,聯乘店能治本,因為商場可以好有彈性地緊貼潮流,引入不同店鋪,解決商戶組合公式化的問題。但逛街、促銷以外,活動更可增加體驗性,能否設計一個空間,讓消費者玩攀石,要引客來不能只有促銷,還要有話題,才夠吸引。
運動設施可以是短期搭建,也可以是運用商場已有硬件,有些商場有溜冰場,就可舉辦與溜冰相關的短期活動。
食肆比例增至4層 穩客源
近年設計師已配合趨勢,為商場劃分出更多公共空間,助管理者彈性運用。例如不過,現時的重點,是要重新規劃商場,商場須正視消費者開始厭倦逛街。因為他們不需要每天購物,身邊又有太多商場揀。
于是,以前食肆只占商場空間約1至1成半,現今的食肆、美食廣場、小吃店,最少要占4成。俗語云欲留住男人,先要留住他的胃,商場的目標類似,消費者天天都要吃飯,商場可用最功能性的一點來做賣點之一,就最實際。建議商場先用食肆穩定平日客源,再以娛樂活動招徠。
增本土品牌突圍 更治本
近十多年,商場重視引入奢華品牌,助營造高檔氣派,但今日奢華或連鎖品牌堆滿各大商場,反而不再特別,商場要靠特色小店出奇制勝。今日亞洲中產崛起,逐漸成為最大市場。他們固然會買奢侈品,但供應的地方有太多;反而如見到本地小店,會駐足觀看一陣。
Pop-up Store是其中一個靈活地緊貼潮流的方法,但增加本土品牌的比例,則更長遠、更治本。
網購威脅 增劃空間陳設
相比內地熾熱的網購氣氛,網購對香港商場的影響較小。香港交通太方便,港人仍較依賴實體的購物活動。
內地地方大,網購將貨物送上門,對消費者而言更方便。因此,內地商場要增加娛樂比例,如以戲院等吸引年輕人和中產。
網購氣勢早晚會殺入香港,屆時商場要留意空間上的重組。其一是商戶要更注重O2O(online-to-offline)的策略,主力吸引網上客源來店內用服務。客人多是有備而來,因此,店面需要的空間可劃得更小,不用像以前,留一大片空間讓人逛貨品。多出來的地方,則調配做商場的公共空間,方便辦大型活動、擺裝飾。
多了網上導來的客源,意味少了沖動購物。商場欲鼓勵游人消費,則須為店鋪劃分更大的陳設空間。要有更多供產品陳列的位置,吸引消費者眼球。
定位清晰 圓方變旅客中轉站
為商場定位時,最大的考慮在交通。
舉例,圓方初建時,商場附近皆是地盤,但考慮到商場附近連接機鐵,或能助該地成游客休息的中轉站,于是將圓方打造成有酒店、食肆、大型品牌的中產商場,連帶附近地區一同“升level”。
我們相信未來只要有交通覆蓋,便能營造出良好的零售環境,商場與公共空間的分野將更模糊。例如機場是一個運輸地點,但零售店鋪的比例已逐漸增加,不久將來,很多生意人會直接在機場的食肆開會,再乘坐飛機走。
本文來自香港經濟報,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