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商業街的規劃要素分析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4-12-19
核心提示:普遍存在的繁華熱鬧的舊城與空曠冷清的新區之間的強烈對比提醒著我們:是不是我們規劃設計商業街時過多地從車的視角考慮問題而忽略了人的感受?是不是我們過分追求道路的交通性而忽略了其商業性?
我們在審查規劃圖紙時,很容易發現,舊城與新區的道路結構存在很大差異。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對城市道路結構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街巷里弄逐漸被大道立交取代。但是,在便捷的交通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普遍存在的繁華熱鬧的舊城與空曠冷清的新區之間的強烈對比卻似乎在述說一個聲音:是不是我們在規劃設計時過多地從車的視角考慮問題而忽略了人的感受?是不是我們過分追求道路的交通性而忽略了其商業性?
鄉鎮商業街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間缺乏人的視角。鄉鎮道路規劃設計中往往片面理解《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為依據的交通通達性因素,忽視了道路與建筑所圍合的空間內容,忽視了人在其中的心理感受。道路設計求大求寬,注重干道布置,而忽視支路網的搭配。這些問題間接導致街道兩側建筑與街道寬度比例失調,所形成的街道空間給人以疏離之感,使鄉鎮道路難以形成商業街。
缺乏街道小品等細節規劃。在很多鄉鎮的道路設計中,只考慮道路斷面、路面鋪裝、路基厚度等粗略的內容,而缺乏對城市家具、綠化小品、無障礙設計等細節內容的關照,街道內容沉悶單一,無法滿足人們對街道的駐留、交往、游憩等商業生活的需求。
鄉鎮商業街的規劃要素分析
商業街中不僅車來車往,而且行人如織,集購物、娛樂、社交、休息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是城市中最富有人情味的場所之一。準確把握各種構成元素,有利于更好地規劃以人為本的街道。
寬度。街道與兩側建筑圍合形成了街道空間,因此,為了營造良好的街道空間,就應該對街道寬度(D)與兩側建筑高度(H)之間的關系有充分的考慮。根據有關研究,當D H=1時,空間圍合感很強,人在其中會有內聚、安定直至壓抑的感覺;當D:H=2時,空間較為緊湊積極,而又能產生內聚、向心的感覺;當D:H=3時,空間圍合感較弱,使人感覺空曠。因此,在規劃商業性街道時,我們應注重其內聚與圍合效果,一般D與H比值宜在2以下。例如在50米的道路兩旁規劃建設通天式住宅,期望以其底層商業形成商業街,顯然是不可取的。當然,按照街道具體設計意圖,在特殊的區域,也可以采取較大的比值。
長度。城鎮的規模決定了商業街規模及長度,而商業街本身也有適宜的長度。商業街不宜過長,過長容易使人感到厭倦。大城市由于其自身高度集聚的品牌吸引力,能夠維持1000米 2000米這種較長的繁華街道,而鄉鎮的繁華商業街一般在300米 500米左右。大多數熱鬧的商業街,它兩側的支路網往往很發達,100米 200米為間距的支路交叉口,給街道上的行人提供了多向性的選擇,而使得逛街成為一種自由舒適的事。
變化。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街道也是一樣。街道也應該像音樂一樣高低變化進而形成優美的旋律,如果一條街道是可以一眼望穿的,那會使人覺得枯燥無味而不愿逗留。老城的巷弄往往都非常狹窄,有些DH之比小于0.5,但是卻沒有給人單調壓抑的感覺,這是因為這些空間往往曲折多變。街巷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路網密度大,這也使其能夠產生豐富的交叉口開敞空間。
建筑門面寬度。商業門面的面寬與街道的寬度往往存在著合理的比例問題。大型商場、超市往往布置在較寬的道路一側,而小商店布置在較窄的道路一側,這不光是為了滿足兩者不同的交通要求,也與其所能匹配的街道空間有關。總體來說,當小于街道面寬的商業門面集中布置時,商業街面就顯得繁華一些,反之,則對街道的商業氛圍形成負面效果。因此,鄉鎮建筑在引進加大面寬的規定時,也應考慮鄉鎮道路自身的商業性要求。
細節設計。街道不是簡單的長條形交通空間,空間內的設施對街道的功能和環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街道家具包括公交亭、坐椅、垃圾桶、路標的設計,雕塑小品的擺放,綠化樹種的配置,鋪裝材料的選擇,這些都是容易忽視的內容。而店鋪廣告也往往缺乏統一設計,雜亂的廣告造成了視覺的污染。武漢江漢路步行街在街道設計中對街道廣告進行了統一的規定,商家招牌限定在距地4米處設置,禁止在建筑立面隨意懸掛廣告。類似這種規定對統一街道立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鄉鎮商業街規劃要素的羅列本身不是目的,如何打造充滿活力的鄉鎮商業街,還需要長期的實踐摸索。
本文來自中國建設報,作者陳君永 金玉平,作者單位系溫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