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集文化源遠流長,從古時的廟會、墟市到現代的各種夜市、創意市集,都有著深厚的人群基礎。但由于市集在中國一直存在著“低端”的形象印記,在相當長時間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近幾年隨著消費升級和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中國市集呈現出旺盛的復興態勢。新一代市集已經遠遠超越了一種買賣形態,成為一種城市生活的新表達,是城市商業極具潛力的新力量。它的存在,不僅是商業和社會交互的動力,更是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的一部分。正是在這一動態交織中,新生的消費文化種子正在悄悄孕育。
創意市集在中國,初始的形態為農夫市集,自發形成,以推廣特色有機農產品展銷為主。經過發展,逐漸發展成各類文創、表演、售賣相結合的綜合市集,稱之為2.0階段。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市集已經發展到了更加精細化的階段,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形成各種垂直類的主題市集,如“古著雜貨”“咖啡主題”“圖書文藝”等,稱之為3.0階段。3.0階段的市集,核心表現為以下五種特征,分別為商品種類更具創意化與文藝化、經營者更加專業化、市集的攤主職業也更加多樣化、消費大眾化、經營場所更加商場化。
品牌近幾年也開始熱衷于策劃創意市集,例如上海楊浦區大學路與小紅書一同舉辦的“從大學生聊到大學熟”的迎新主題市集,招募了“最懂大學生”的好物攤主,包含首飾、手工類、茶飲與飲酒類多種“長尾化”攤位,小紅書的全程策劃、線上造勢與線下的創意布場,吸引了大量客流。市集活動既將小紅書“種草社區”的品牌定位延伸到具體的生活空間,也提供了各個品牌一個展演、售賣的場景平臺。市集不僅是一種概念、一種文化的生產場域,也是一個流量變現的沉浸式線下營銷場景。
城市肌理中的新打卡點
市集不僅僅作為交易場所的角色,而是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連接著人與空間,過去與未來。它們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定義了城市居民的社會身份,并成為引領生活方式和時尚潮流的前沿陣地。
杭州銀鹽復古市集
1、重構與城市記憶。
我們的城市充滿歷史的軌跡與未來的愿景,市集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關鍵節點。每一個相互錯落的攤位,不僅僅是商品的堆砌,它們是城市記憶的承載者。這些交易場所植根于城市的角角落落,提醒著人們對土地、社區與文化的認同。當商業的繁華與市集的溫度融合時,市集不只是商業活動的聚點,而成為城市鮮活的記憶細胞。
2、城市矩陣與空間互動。
在城市規劃的視角下,市集不只是隨機的聚集,它應遵循城市矩陣內的一種有序分布。每個市集,無論大小,都是城市空間互動的晴雨表。通過市集公共空間的設計,引導流動與停留,在看似無序的市集中尋找到那平衡的和諧。每個行走的路人,或是停駐的思考者,市集在這樣的空間互動中讓城市的生活節奏變得更為可觸摸。
伊斯坦布爾Grand Bazaar市集
3、社區參與與公民身份。
市集是一個微觀的公共領域,在這里,社區居民不僅是消費者,也是文化參與者。市集給予了市民主宰本地文化的權利,讓他們在每一次交易中都感受到自己公民身份的價值。它們促進了社區的對話與參與,強化了公民的微觀權力,構成了城市發展中無可替代的一部分。
4、市集的生活方式引領與時尚感悟。
市集也是一面鏡子,映照著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趨勢。年輕的一代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消費模式,他們在市集中尋求與眾不同的創意與獨立性。這些市集變得更加時尚,不僅出售產品,還展示了一種生活的藝術。摩登的搭配、古樸的手作、在地化的食材,每一個細節都在引領著都市新時尚的節拍。
體驗經濟中的社交融合
在加速脈動的商業環境中,體驗成為了市集革命的心臟。以下從城市運營的視角出發,談談如何創造一種新的消費場景,不僅豐富市民的社交生活,也反哺城市空間的再設計。
1、體驗設計與社交構架。
在許多學者看來,市集已不僅是購物的場所,而是體驗式消費的樂園。通過策劃與動態布局,市集為訪客打造了一個個互動式故事空間。在這里,年輕人可以穿梭于由老車庫改造而成的復古書攤,或是在現代藝術裝置前共享街頭音樂家的演唱,每個角落都有故事發生,每種互動都在制造連接。
2、社交與數字時代。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社交前所未有地與體驗緊密結合。新一代市集要善于利用社交媒體的力量,將體驗轉化為可以分享的內容。這種數字融入,為市集擴展了邊界,甚至讓精彩瞬間即刻走紅。規劃者與運營者共同挖掘這股力量,讓市集成為虛擬世界與現實交匯的焦點。
上海BFC外灘楓徑市集
3、活動策劃與群體動態。
每次市集的舉辦,都伴隨著一系列儀式和活動,這不僅能提高市民的參與感,還可巧妙地塑造集體行為的新模式。從現場涂鴉互動到環保工坊,市集變成了人們主動參與、彼此連接的場所。這是規劃公共空間、激發社區活力的全新嘗試,成功將追求個性的消費者變成了文化活動的積極推動者。
4、文化體現與情感價值。
對年輕消費者而言,市集購物不再只是交換商品,而是一種文化體驗與情感價值的交易。這些價值觀透過市集得以放大,吸引著不同背景的人們加入。規劃設計者必須體認這種情感需求,并將其融入市集的設計之中。市集的成功,最終評判標準不再是單純的盈利能力,而是能否成為社區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市集的社群邏輯與文化動力
在這個全球化、數字化的時代,文化的維度已不僅僅局限于傳達信息,還在塑造社群。市集,作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脈絡,不再是買賣的簡單場合,而是成為了文化表達的載體。
1、構建文化共鳴的市集平臺。
市集已經成為構建文化共鳴的重要平臺,這里不只是交易發生的地方,還是特定文化和亞文化群體的聚點。比如,誕生于杭州的銀鹽市集,營造了一個琳瑯滿目的復古時光膠囊,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文化愛好者不僅能購買商品,還能體驗到文化共鳴,共同感受那一份文化氛圍和歸屬感。
2、小眾市集的內容策略。
在規劃和設計市集時,對于選擇承載的內容要嚴格要求,主題必須與城市的心測呼應。比如,蘇州本色東西橋市集不僅僅展示了東方美學,而是通過手工藝、茶道和當地美食,來讓參與者深入理解和體驗東方哲學。作為承載文化傳承的場所,市集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交流與實踐的平臺,促進了小眾文化的成長和發展。
蘇州本色東西橋市集
3、社群文化的傳播與重塑。
借著這些市集的力量,城市的社群文化得以傳播和重塑。年輕的Z世代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分享,成為了文化傳播的新使者。例如,一場嘉善坊的市集事件,可能就能激勵一次老外美食風潮的傳播。在市集營造的獨特氛圍下,人們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將獨特的社群文化傳播出去。
4、文化資本的普惠。
市集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聚集,更是一種文化資本的沉淀。在這里,文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品,它變得平易近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鏈接。這里充滿了文化的活力和熱情,成為都市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意市集:
商業與城市空間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
市集的流動性和開放性,打破場地和時間的約束,正說明當下人們對商業的期待,不再止于購物,而是豐富的場景體驗、社交活動,甚至寄托著年輕人審美與個性的追求。從購物中心到進入社區街道、美術館、辦公樓的公共市集,預示著商業與城市空間之間不斷模糊的邊界。
1、孵化原創品牌才能維持商業的差異性與新鮮度。
市集被市場需要,也體現著商業具有自我更新的機制,是大眾對差異與創新內容的需求。進入市集的攤位有很多是小眾、原創品牌,知名度不高,甚至有些是年輕人創業的起點。這些品牌大商業幾乎不會考慮。商業的同質化困境就在于此:新生品牌無法保證坪效,連鎖品牌又常常使購物中心“千篇一律”。而市集正可以提供這樣一個孵化品牌的平臺。幫助獨立品牌打開市場,也為市場輸送新鮮血液。
2、購物方式與社交生活的原始回歸。
現代城市市集的商業模式,雖然是先在國外發展成熟的,但對于國人來說,“集”并不是什么新鮮詞了。市集的來源追溯起來,甚至可以上一堂歷史課。且不說遙遠的商業傳統,就單是“擺攤”“趕集”這些行為傳達出的市井與煙火氣,就具有很大的召喚力。人們對市集的熱衷,體現著現代購物方式與社交生活的原始回歸。
換句話說,商業應當在人與人近距離的接觸中產生溫度、鏈接情感、表達認同,而不只是冷冰冰的販售商品。
福州煙臺山商業街景
我國優質行業創意市集案例
1、四川成都東門碼頭潮玩市集。
成都潮玩市集位于錦江區東門碼頭,也在錦江邊上。東門碼頭也是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標,人們白天在東門碼頭喝茶,曬太陽,晚上坐游船夜游錦江。同時東門碼頭旁邊就是錦江區的商圈,春熙路、太古里、九眼橋等等都在這附近。疫情后,各大商圈把市集這類線下活動當作促進客流,促進消費的一些手段,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參與其中。
市集里拉著漂亮的彩燈和氣球,寫著很潮、很搞笑的文字條幅,這里商品有文創、手作、發簪、原創產品等等應接不暇。不僅有趣,顏值高,而且自帶年輕人潮玩和社交屬性,讓人沉浸式感受文化,體驗成都的煙火氣,也豐富了成都的路邊經濟和夜經濟。
現在的創意市集視覺越來越好看,設計越來越卷,不僅僅滿足于消費需求,還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未來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或者原創產品會加入到集市的大隊里,參展品牌利用社交媒體增加曝光率,獲得更大的流量,從而推動產品的宣傳。
2、江西景德鎮樂天陶社創意市集。
起始于2008年的樂天陶社創意市集可以說是國內首個以陶瓷為主題的品牌創意市場,于每周六上午9點至12點開市。攤主篩選尤為嚴苛,每月都需要遞交一次申請,制作新品,精心拍攝,才有可能入選。樂天陶社社長鄭祎女士每月從300余名申請者中篩選90—140名攤主攜優秀作品參加市集。秉承原創、進步,視野開闊的原則,嚴格的篩選機制使樂天陶社創意市集成為景德鎮創意和活力的富集地。
在這里每個攤位都有鮮明的風格,總能發現各式各樣的原創作品,很多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涉獵各個手工領域:陶瓷、布料、衣包、首飾、茶具、筆刷、工具、擺件、書籍、食品等。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有比往常還要多的活動,現場展示制作工藝,舉辦窯滾音樂節和工作室開放日。樂天陶社也會組織市集的攤主到國內外不同的城市游學、展覽。
3、江蘇蘇州本色東西橋市集。
蘇州的本色東西橋市集,起源于關注東方美學的藝術家與一群茶道愛好者的聚會,從十多場茶會開始,逐漸發展成為聚焦器物、服飾、飲食、飾品、藝術的東方美學集薈。
創意事件的背后往往一個城市中本地社群的長期文化實踐,而這些運營者們不只是小眾文化發聲者,更是長期的參與者與創造者。本色東西橋市集通過層層環節,織入東方美學的元素。首先,通過場地搭建、攤位布置、甚至細化到背景中的吳語與熏香,織入東方美學的元素;讓開放展覽、戶外昆曲評彈、露天茶會、河畔夜宴無縫銜接閑逛的旅程,為訪客創造一處隨時都可以停下觀察、細細品味的窗口;其次,攤主的主動輸出,在交流之中為訪客呈現一個個姿態各異的愛好者形象;最后,在市集期間,通過茶、蘇繡、香事、茶菓、漆藝等文化媒介,訪客可以選擇參加工作坊,與專業的匠人深入交流。在參與市集的過程中,你可以僅僅停留在外圈,做一個記錄者和觀察者;但只要有興趣,也可以進入內場,逐漸進化成為一個參與者與引領者。
結 語
隨著消費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創意市集3.0”作為一種新興的營銷場景模式,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蓬勃發展。它不僅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更是城市文化、社交互動和生活方式的展示窗口。“創意市集3.0”具有著商品的創意化與文藝化、經營者的專業化、攤主職業的多樣化、消費的大眾化以及經營場所的商場化等鮮明特征,共同重塑了多元化、互動性且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新型市集生態。“創意市集3.0”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為消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購物體驗,同時也為品牌和IP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意和實現價值的平臺。
“創意市集3.0”的發展趨勢將更加注重個性化和體驗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市集將更加智能化,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顧客體驗,提供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同時,市集的文化內涵將更加豐富,不僅局限于商品交易,而是成為文化交流、藝術展示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為了應對這些變化,市集的運營者需要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業態,加強與當地文化的結合,提升市集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此外,市集應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倡導環保理念,鼓勵綠色消費,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雙重目標。城市更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意市集3.0”將有望成為推動城市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