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詩意棲息
為城市寫詩
藝術,是城市的調色盤。它用美學點亮了城市,讓城市中的一切都變得絢爛。
公共藝術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相伴相生。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向深層次推進,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審美需求也開始向更多場域延伸。
用藝術的方式
為城市講故事
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往往在同一個時空維度下共生,但從現狀來看,歷史形成的城市空間和物質空間都是當時需求的產物,而物質變化的速度遠沒有經濟社會文化變化快,相應就必然產生物質功能與社會現狀需求的錯位或脫節。
同時,城市更新中人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形式單一,缺乏對文化更深層次的解讀,歷史建筑的價值得不到很好地體現,風格趨于同質化,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
一座偉大的城市對于藝術最偉大的貢獻即在于,它為發現美提供了豐富的場景,為創造美提供了活態的舞臺,為守護美肩負了深情厚意的使命。
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一定是它所帶給我們的美好經歷,視覺體驗和情感體驗打動了我們的內心。文化與藝術的追求是城市品牌建設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城市美學不斷走入人們視野,藝術正在為城市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在為激發消費活力、提升城市競爭力注入新的動力。
世界上的知名城市,都注重將美學與藝術融入城市建筑與規劃,以藝術之美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文化。米蘭是世界時尚與設計之都和時尚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是世界歌劇圣地、世界藝術之都;
佛羅倫薩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筑、音樂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倫敦是世界文化名城,有上千個劇場;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在7.8公里長的壯美的中軸線上,陳列著銀錠橋、鐘鼓樓、天壇祈年殿、故宮建筑群和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等雕塑。
藝術在各類城市空間的實踐,既可以創造臨時或長期的共同體,也具備生產瞬間歷史的能動性,從而激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潛力。
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將藝術運用到城市更新,通過藝術的介入,構建空間的文化吸引力、景觀的情景感染力和人群的活動聚集力,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歷史、地域特色。
在城市文化特性中
尋找創新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背鞘械陌l展既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也要與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精神追求相適應。
藝術在于尚美,社會向美而行。藝術日益全方位走入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表達城市的價值、定義城市的文化、塑造城市的品牌等方面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擴大化的公共藝術,不僅僅是指一件公共藝術作品,而是公共空間里的藝術氛圍。公共藝術可以依托很多形式作為載體,將文化、藝術、情感等希望城市擁有的屬性與城市建設中的空間結合。
“可以是雕塑,是裝置,甚至是一顆藝術化的樹木和花草,盡可能縮小距離感,將藝術作品跟建筑、環境、人的參與相結合,注重其應用性、交互性、科技性,向具有動態的、融合特征的方向發展。”
這種方式把藝術融入到生活當中,融入到城市當中。進而使得公共藝術不僅能塑造環境,更能通過環境來塑造身心健康的人。
正如上海新天地,它開創性地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做法打破了城市大拆大建的發展模式,并持續以內容賦能空間、以藝術的方式激活城市。
而上海安福路這條老馬路,有著特別的歷史沉淀,它堪稱一條鬧中取靜的馬路,也成為了新晉網紅打卡點之一,它在歷史風貌區的整體氣質上加以個性化的藝術設計元素,使其形成獨特的街區風格迅速出圈。
Citywalk的大火,位于東城區紅星胡同的5棵穿著彩色針織“毛衣”的大樹火了。慕名前來打卡的人絡繹不絕,大家紛紛用相機、手機定格下美好的瞬間。毛衣色彩靚麗,選用紅、黃、綠、藍等低飽和色系,撞色搭配后呈現出別樣的美感。
隨著趙雷《成都》而聲名鵲起的成都玉林街也是藝術與城市共生的典范,它代表著成都的歷史、文化,是這座城市發展進步的象征和生活方式的樣板。
作為成都另一個城更街區代表就是猛追灣,城更之后的猛追灣積極用文化賦能,踐行“藝術進社區”的理念,巧妙利用“一坊一里兩街三巷”的場域特點與頭部文化IP相碰撞,打造了獨特的街巷文化藝術和城市地標標簽,成就了成都全新的城市事件發生地。
藝術介入如何
讓物理空間重塑精神文化
城市更新最終要回饋給城市居民,不能單單只是體現這里原有的,更要讓他們知道,未來這里會變成什么樣。
這就需要藝術的介入,通過藝術的方式去展示在地、在文、在人。不能在更新的過程中把原來居民眷戀的東西扔掉,他們是充滿情感的。
某種程度上,做物理的城市更新是在做一個建筑,但城市是鮮活的、有生命的,所以進一步,要考慮到這塊空間今后的可持續運營,讓更多人愿意過來了解,也讓住在這里居民為自己生活的土地而感到驕傲。
由此藝術和設計對于一座城市的更新,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前段時間瘋狂出圈的“宛平南路600號”,這個詞更多是因為大眾的調侃和玩笑而出圈。到了前兩年,它因為一款“600號”網紅月餅,再次走向話題風口。
那個經典的“600號”門牌,通過簡單直白的藝術表現方式,讓很多人看到了宛平南路600號的另一面,這也是城市微更新的一部分。從簡單到花里胡哨,再到現在的實用,這是設計發展的一個歷程。
藝術一旦介入城市更新,就必須考慮實用性。如若僅從美觀角度,來介紹這塊區域未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那么住在這里的市民通常很難接受,而他們的看法,其實是城市更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耙欢ㄒ阉囆g融入日常,讓生活藝術化。
如何平衡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藝術家與設計師進行磨合。一方面,藝術家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想法,另一方面,設計師可以將這些與當地的各類規則進行有機結合,從而誕生一套美觀又實際的改造方案。
共建共享共生
藝術營造社區美好
社區介乎城市與人中間,城市更新許多項目都涉及社區,在這類項目中,要注意通過多類型藝術與社區形成互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在稀松平常的社區場所更能體現藝術的普適性。
在合理的范圍內,將一定的公區過渡給商家或者居民使用,通過宣傳、溝通、合作,重視就地性的需求、鼓勵多元參與,注重廣泛共享,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營造出游樂的、好玩的、休閑的、藝術的市井文化展示區,并隨著時間的發展,自然而然地生長出更多適于人居的人文特質,讓人除了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外享受自由空間里的閑適和愉悅。
一種方式是在現有基礎上做些藝術化的改造和展示,另一種是根據現有區域進行作品創作,甚至包括一些表演性質的活動,群眾也可加入,這些活動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呈現,讓來這里游覽、參觀的人每次都能看到新的東西,給群眾不斷的新鮮感。
文化活動是城市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持續性地舉辦文化活動、藝術節會,例如成都雙年展、藍頂藝術節、創意設計周等,政府主導與民間活動百花齊放,各顯特色。
特別是民間藝術活動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可參與性,藝術走進社區,與社區居民發生聯動,藝術走進校園,與學生共創作品和項目,藍頂藝術節一屆就做過五十多場活動,全城開花,直接參與人數近萬名。
做好“頂層設計”
方能取得品牌效應
藝術介入城市更新確實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關鍵是要打造差別化,最怕千篇一律,不能急功近利,要打造標志性的公共建筑。
資源稟賦如何轉化成創意的內容是國內的城市更新在設計時都要面臨的一個挑戰,特色產業資源最終還是要規劃到核心產品,這些產品在規劃中如何實現IP的開發和孵化,同時更要關注主題理念。
即園區有沒有核心價值,城市更新所要傳播的理念和受眾的深層文化是不是契合頂層設計需要考慮的思路。而這里所說的城市更新頂層設計,體現為意識形態,也就是產品所指向的核心價值,涉及理念和受眾的情感認知。
顯然,迪士尼是一個園區運營產業化和資本化的典范,同時也是IP運營產業化和資本化的一個典范。
相較而言,國內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形成城市品牌自己特有的產業規模效應,打造自己的差異化品牌,仍是未來發力的難點,需要專業的團隊介入進行頂層構架。
結 語
國內歷史文化型項目的更新已經邁入了一個新階段。城市發展的注意力,正從鋼筋水泥的新城建設,轉至深挖在地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城市街區更新;講好“藝術新生”故事的同時,用更具創新的模式,煥發項目活力,融入城市肌理,從而使得城市更具有生命力。
文章來源:風景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