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剛需”一詞,原指人們為了滿足基本的日常需求而進行的必要消費。而當下的年輕人“消費剛需”顯然已經發生了改變,它更指在基本生活需求之上,具有優先性和不可替代性,更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并且還需要滿足持久性的生活方式。
祠堂街是成都市城市有機更新的重點項目,一期于9月15日正式開街。
祠堂街藝術社區在場景營造中特別強化文脈的傳承與保護,結合公園城市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充分挖掘街區的特色文化要素,并注入時尚化的消費元素與消費業態,讓曾經的老空間既能兼容亦時尚亦煙火的生活,也能保留逝去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記憶。傳統建筑的舊與慢與周邊商業街區的潮與快,反差碰撞中卻又不失和諧統一。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由祠堂街的城市更新案例,探討商業如何滿足年輕人的四大“消費剛需”。
消費剛需一“拍照打卡”
拍照打卡是當代年輕人表現自我和個性的一大方式,互聯網、社交網絡的普及極大促進了這一自我表現的需要。商業中有很多可以供年輕人拍照打卡的空間,當下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空間場景呈現出以下幾類特點:
獨特的視覺效果
年輕人喜歡尋找具有獨特視覺效果的地點或場景,如色彩鮮艷的壁畫、藝術裝置、特別的建筑等。這些地點能夠為拍照帶來醒目、獨特的背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藝術和文化元素
藝術和文化元素常常能夠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他們喜歡到具有藝術氛圍的地方,如藝術展覽、藝術街區、文化遺址等。
自然生態景觀
商業與生態景觀的結合,給商業空間增添了很多自然的元素,也是當下人們渴望放松治愈的最佳生活場所。
有趣的互動體驗
年輕人喜歡參與有趣的互動活動并通過拍照記錄下來。例如,互動藝術展、主題樂園、跳蚤市場等,這些活動提供了與朋友互動和拍攝有趣照片的機會。
當地特色和潮流元素
年輕人對當地特色和潮流元素的追求也很高。他們喜歡到有當地特色的地方,如傳統街區、當地美食市場等。
然而,隨著拍照打卡的普及,一些過于商業化和缺乏創新的打卡點逐漸失去吸引力。過于商業化、沒有精神內核、沒有帶來舒適體驗的場景,都迅速被年輕人拋棄。
成都的祠堂街項目更新改造后,聚焦藝術與文化主題業態,通過歷史文化基因挖掘、百年建筑修繕以及創新功能業態植入等升級賦能,將百年老街有機融進現代化城市空間。
以珍貴的文保建筑和歷史建筑為基底,通過招引符合祠堂街“調性高雅”“氣質清冷”的品牌業態進駐,促使古建筑活化利用達到理想狀態,以此復興本地文化記憶,將外界的視線重新拉回這處文藝腹地。
祠堂街藝術社區今年以來自帶流量、未開先火,目前街區木木美術館、觀夏、store by .jpg、Patagonia、MISBHV、ENG、鵝島等多個個性鮮明的新銳品牌集聚,這些品牌自帶場景吸引力,引發了大量年輕人來打卡,并且自發上傳至互聯網,引起廣發關注。
在項目亮相之際,更不乏具有亮點和發聲作用的活動展覽。在原成都樂器廠宿舍(現為祠堂街藝術街區的8號樓)發起新聲·新生 | 祠堂街百年影像展,在老院落的歲月變遷中去描摹一段城市文化發展的歷程,以先鋒創新的藝術裝置,打造出觀展的視覺亮點。
以“傳承百年的思想新聲”和“立足當下的城市新生”為展覽的兩大主題,在紅磚墻瓦穿梭間,了解成都人文故事,在新舊交融的氛圍中,完成與祠堂街跨越百年的對話。
聚焦“城市共生”的歷史建筑圖片展在祠堂街7號樓展出,藏于歷史深處的老街建筑,在現代景觀語言下被喚醒,為成都賦予新的藝術文化活力。
如果總結祠堂街吸引當下消費者的“打卡”剛需要點,那就是“守舊創新”。
消費剛需二“社交空間”
為了滿足年輕人對社交的需求,商業中的社交空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很多購物中心的空間打造,也從最初的商品交易到倡導體驗、再到倡導社交進行著轉變。
一些咖啡館和餐廳創造出舒適、有趣的環境,以吸引年輕人進行聚會社交。一些商業場所還提供共享辦公空間、創客空間等,成為年輕人交流、合作和創造的場所。這些社交空間的共性在于注重空間設計、舒適度、多功能性和社交氛圍的營造。
此次成都祠堂街的更新改造,一期亮相的沿街面,更是將商業氛圍滲透到街道上,曾經的老空間既能兼容亦時尚亦煙火的生活,并注入時尚化的消費元素與消費業態。傳統建筑的舊與慢與周邊商業街區的潮與快,反差碰撞中卻又不失和諧統一。
在項目更新的過程中,古意盎然的38顆梧桐樹得以保留,讓這條一直在生長的街道形成新與舊的氛圍,為祠堂街社區注入文化動力,重塑街巷生態。無論是觀夏的院子、還是品牌沿街的外擺,無不透露出祠堂街對專屬成都人“社交空間”的深度理解。
消費剛需三“身份認同”
年輕人對身份認同的需求來源于他們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探索。商業可以通過定位、場景打造、品牌業態和社群運營等方式來營造身份認同。例如,一些時尚品牌通過與知名藝術家合作、推出限量版產品等方式,吸引年輕人追隨并認同品牌的價值觀。此外,商業場所也通過打造特定的主題和文化氛圍,吸引特定身份群體的消費者,讓他們感到歸屬和認同。
成都祠堂街一期亮相的品牌里,就不乏像“木木美術館”這樣的街區主力品牌。
項目為何會引入藝術業態入駐呢?這樣的招商根本基礎是什么?
追溯項目定位,成都祠堂街周邊包括四川美術館、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博物館等在內的核心文化機構提供了具有在地特色的資源配套,項目以“復合美學空間”共同架構“十分鐘文藝生活圈”,可以為城市文藝圖景做部分補充。
而藝術是當下吸引消費者進行“身份認同”最好的內容,獨具一格的藝術氣質,讓此次項目更新從內里透露出商業新生的活力。
消費剛需四“性價比”
對于年輕人來說,性價比不僅僅體現在價格上,更重要的是滿足他們的心理和生活追求。商業需要考慮如何在產品質量、服務體驗和價格之間找到平衡點。除了傳統的打折促銷活動,商業還可以關注產品的創新和多樣化,提供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以及與用戶互動的營銷活動,進一步提升性價比的感知。
在這方面,目前祠堂街已經亮相的品牌都給了很好的示范。木木美術館中的藝術商店正在販賣坂本龍一藝術周邊系列產品,觀展、售賣,這一系列圍繞著藝術場景的體驗能夠帶給顧客恰到好處的消費平衡點。
而觀夏,作為目前新銳的國產香氛品牌,此次選擇在成都祠堂街落地,這里是觀夏安家的第一棟文保建筑。“觀夏蜀館”不僅開設了全新的香氛體驗場景,還在二樓打造了一個茶室。“香氛”與“茶室”的結合,充滿了蜀地文化屬性,也帶給顧客全新的東方美學體驗,這也是品牌變相提升性價比的體現。
小 結
歷史是底蘊、藝術是核心、商業是載體,成都祠堂街藝術社區剛一“出道”,就圈粉無數,成為了成都的現象級IP和網紅打卡地,是成都建設三城三都、公園城市的新典范,傳承歷史、延續文脈的新核心,藝術與商業跨界融合的新封面。
年輕人作為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商業需要密切關注他們的需求和偏好。從祠堂街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滿足拍照打卡、社交空間、身份認同和性價比等四大消費剛需,商業可以更好地貼近年輕消費,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商業。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持續創新和理解年輕人的消費趨勢將成為商業成功的關鍵。
文章來源:暢碩商業設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