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宜家、麥德龍在濟南相繼落地,倉儲式超市引發廣泛關注。其實這種模式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落地濟南。從曾經的世界購物廣場到后來的家樂福、宜家、麥德龍,他們有的成為倉儲式超市里的“常青樹”,有的則遭遇市場洗牌。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商超發展階段已經從展示模式(O2O階段),進入體驗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濟南倉儲式超市如何生存發展?
倉儲式超市都曾成為“爆點”
8月21日,濟南宜家開業。市民劉薇薇走進賣場,映入眼簾的是人山人海的景象。在擁擠的人群中,從一排排鋼筋鑄成的貨柜中選購商品。在她的記憶里,這一幕并不陌生。早在十五六年前,濟南市第一家倉儲式超市——世界購物廣場(以下簡稱“世購”)開業時也是這般景象。只是如今世購已經關門更張。
她細數著濟南這些年迎來的大型賣場:先是世購,后來有了華聯、銀座,再后來又有了家樂福、沃爾瑪,如今有了麥德龍、宜家。其中,世購、家樂福、宜家、麥德龍均是倉儲式超市。
盡管消費市場在變化,但倉儲模式卻從未退出歷史舞臺。倉儲模式緣何受到熱捧?在山大攻讀MBA并從事相關行業的姚先生告訴記者,倉儲式超市對經營者來說最大吸引力在于運營成本低。倉儲式超市最早出現在歐洲,且集中在城郊。因為遠離城區,所以租金低。此外,這些賣場裝修簡單、明快,并不像恒隆、貴和那樣的高級綜合體豪華。
對于消費者來說,自主性購物避免了買賣雙方直接面對面可能出現的沖突和不快。經營品種基本上覆蓋了傳統食品超市和百貨商店的經營商品范圍,實現“一站式購物”。
此外,盡管有著各種低成本的考量,卻有高自動化的布局。近日,記者走訪宜家、麥德龍等商超發現,超市內在多個展區都設有電腦查詢貨物信息的服務,或者提供獲取信息的二維碼。
倉儲式超市經歷兩次迭代
從近年來濟南消費市場的發展來看,濟南倉儲式超市經歷了兩次迭代。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鐵崗表示,從數量上來說,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出現“空當”。20世紀90年代末,濟南有了第一批倉儲式超市。隨后,本土化超市繼續崛起,國外超市也紛紛進場。不過從近10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線上電商對線下實體店沖擊猛烈,不少大型超市關門更張,線下市場出現空當。宜家、麥德龍等大型超市恰是在這個空當時期落地。
從質量上來說,倉儲式超市發展則從粗獷到精致。曾經的倉儲式超市只是擺放著簡陋貨架的廠房,商品沒有新意。“如今的倉儲式超市從產品到裝修,都有了升級。這一點從宜家那些裝修精致的小格子間就可以看出來。”李鐵崗說。
此外,目前商超的發展階段已經經歷了銷售、展示到如今的體驗階段。有業內人士指出,此前電商發展迅速,O2O模式一度風靡。以順豐線下展示商品的“嘿客”門店為例,2015年一度發展到3000家左右。不過近兩年嘿客頻繁被傳門店關閉,業績虧損,可見O2O模式并不好做。
“體驗式經營模式逐漸成為主流。”李鐵崗說,宜家正是迎合了這種消費需求。人們可以在這里試躺床鋪,試用各種商品。作為一家倉儲式超市,宜家將體驗功能作為主打牌,迎合了現在消費市場的喜愛。
同樣的“倉儲”不同的命運
同樣是倉儲式,命運卻各有不同。提起濟南第一批倉儲式超市,劉薇薇印象最深的當屬坐落于濟南西部城區的世購。她告訴記者,濟南世購開業時的火爆場面和如今的宜家有幾分相似。
“那時候濟南很少有這樣的賣場。每一次我去購物,都會列個清單,成批購買。”劉薇薇回憶道。不過,世購不久就被接連開業的銀座和華聯取代。同樣是超市,她認為銀座和華聯距離家比較近,買東西方便。
對此,經營過商城的濟南市中人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廣久有同感。“開賣場,首先考慮輻射距離。一般我們開超市,都是考慮方便500米以內的老百姓就近消費。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特色,就很難吸引遠距離的消費者長期在此購物。”
在隨后的幾年中,銀座、華聯等本土超市加緊在濟南布局,家樂福和沃爾瑪等外來超市也紛紛在濟南落地。這樣的背景下,世購關門更張,超市之間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一種好的模式出現了,大家都跟風去做。倉儲式超市的優勢就會逐漸消失。”李鐵崗分析道。
今年8月前后,宜家、麥德龍開業的火爆景象似乎打破了濟南沉寂已久的倉儲式消費市場。記者了解到,自宜家開業至今,其單日接待量曾達到3萬人次。
同樣是倉儲式超市,為何宜家、麥德龍得以如此長久而強勁的生命力?姚先生分析稱,盡管國外消費市場與我國國情有所不同,但可以從成功的倉儲式超市的運作模式總結出一些經驗。首先,他們大多實行會員制,給予消費者較大的優惠。比如,宜家每月會推出會員精品特價商品,麥德龍則推出限時五折搶等。
除了會員制,倉儲式超市連鎖效應也為其樹立了品牌形象。姚先生告訴記者,很多成功的倉儲式超市不遺余力地引進和推行連鎖經營,統一店名店貌。既樹立了優良的店牌形象,又節約了廣告、宣傳和促銷費用。
不培養特色很難走得長久
除了向優質的倉儲式超市學習,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倉儲超市還要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對于宜家、麥德龍超市的火爆現象,王廣久認為,“國外的超市從經營模式上與我們有所不同,老百姓一擁而上,主要是因為看著新鮮。如果超市不培養自己的特色,就很難走得長久。”
針對目前消費者的心態,姚先生分析稱,“人們批量買東西都是為了省錢,但是低價已經不是吸引顧客消費的唯一理由了。”
如何打造企業特色?李鐵崗告訴記者,目前“80后”、“90后”逐漸成長為消費主力。倉儲式超市要走定制化道路,同時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以家具為例,傳統的家具大多是既有款式。我們只能買商家已經設計出來的成品。但是宜家設置了各具特色的樣板間。消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購買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和商品。反觀濟南的北園大街的家具城,經營模式和產品就比較呆板。“把控年輕人的喜好,就是把控未來消費主體。”李鐵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