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線城市購物發展的成熟和二線城市的消費水平提升及各項配套逐步實現,二線城市成為購物開發熱潮的新大陸,吸引各類開發商和零售商進駐,步入群雄逐鹿的多極競爭格局,大型化、近郊化、多樣化,中國購物正在呈現新的時代特點。
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的購物正迎來調整期。中國購物快速發展主要動力來自城鎮化和服務業成長,并最終體現在消費升級上。作為宏觀政策調控的洼地,商業地產增長不足為奇,但是不同于住宅市場,商業地產的開發不具有易復制性,并且多為持有型物業、時間長、對運營管理水平要求更高。購物則是商業地產與零售的結合,除了需要具備商業地產的開發和運營能力,還需將零售業的特點納入其考慮范疇,如建筑結構要符合所選零售業態的經營需要、租戶選擇遵循目標消費群體特征、經營重點體現為消費者營造體驗式服務享受等等,而零售市場的多樣性和變化性顯然也對購物的和運營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中國購物的發展態勢。
目前,中國購物中心的開發呈現體量趨大、向城市近郊擴散以及二、三線城市快速興起特點,面對新的機會與挑戰,運營者需要抓住商業本質,厘清迷思。
首先,中國購物大體量化趨勢明顯。目前,中國一、二線城市購物平均體量約7萬平方米,如北京的金源為60萬平米,朝陽大悅城23萬平米,都屬于體量巨大購物。購物體量趨大,便于為居民提供“”消費體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體量的物業提高潛在集客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后續招商和運營更大壓力。購物“大未必佳”,相對于面積而言,購物更需要明確定位,尋求與面積的平衡。
其次,城市近郊成為了發展新空間。中國一線城市中購物場所密集且租金持續高企,與此同時,城際交通逐步完善以及私家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距離不再是購物主要障礙,一線城市商業開始由城區向近郊擴散。近郊購物擁有更大的面積和更多的商品品種,可以充分利用其規模打造齊全業態組合,相較于位于的購物,往往更需要依靠主力店帶動商業氛圍和吸引客流。
二、二線城市購物步入多極競爭與整合時代。
在眾多購物項目快速上馬的二線城市中,成都、天津、沈陽、杭州、武漢都顯示出強勁的競爭力這些城市正借力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吸引成熟、品牌開發商、區域開發商以及外資開發商進駐。以成都為例,目前已經進駐的開發商有保利地產、龍湖地產、華潤、萬達、井、等。目前,成都開工建設城市綜合體數量已超過100個,大多單體體量在10萬平方米以上,且每家都配有購物,預計在未來幾年中,將有1000萬平方米的體量入市。然而,如此大規模的購物供應涌入市場,必然會引起新商業物業空置率上升和對原有商業沖擊,也致使商業地產空置率將步入上行階段,行業即將進入兼并整合的重要時點。由于大部分新建購物位于城市新開發區域,這些區域對于國際零售商而言缺乏吸引力,今年以來一些城市已經出現招租進程緩慢,甚至新完工商業物業長時間空置現象。在二線城市,那些位置欠佳但體量巨大的購物項目正在承受著日益升級的招商壓力,并且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迎來一輪并購狂潮。
日本的購物中心業態發展也將對中國的購物中心來說是個啟示,日本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其購物中心的人氣卻絲毫不受各方面的影響,日本的購物中心每節假日集體性的開展打折促銷活動,以及細致的人性化服務,故日本的購物中心人氣旺。
總體而言,前期二線城市相對于一線城市來說,土地開發成本更低,政策支持較多,發展空間更大,加上越來越多的人流開始回到二線城市,二線城市市場前景比較廣闊,目前二線城市為多元化區域中心發展,如合肥,各個行政區都會至少有一個地標區域中心,經開區為中環城,蜀山為港匯廣場,廬陽區為步行街,瑤海區和政務區為萬達廣場,省會二線城市在發展購物中心上將會更具有優勢,競爭也較為激烈,品牌知名度也較為關鍵。近幾年來,二線城市購物中心租金漲幅在近5年內已超過一線城市,尤其是在2012年,二線城市租金突然提速,而一線城市則受到供應增加、經濟放緩以及電商興起的綜合影響,租金增長明顯放緩。而在二線城市,一方面由于租金基礎水平較低,增長空間大;另一方面,那些使得一線城市增長放緩的因素,在二線城市影響有限,因此二線城市租金累計增幅超過了一線城市。由市場行情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商業物業的租金價格都是相同的,他們是否可以承受高租金完全是依靠他們的盈利情況來決定的,業態的合理分配可以幫助開發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提高項目的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