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4年前么,也就是在2012年CCTV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馬云狂妄傲慢的對王健林說: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電商不可能完全取代零售行業,同時也告訴你一個壞消息,它會基本取代你們!
王健林也不是吃素的啊。 頒獎現場就和馬云打下著名的1億賭局:如果2022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占零售的份額不到50%,他將輸給王健林1個億,反之王健林將輸給馬云1個億。
自從有了4年前馬云和王健林的億元賭局,關于電商和傳統零售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10年賭期還未過半,馬云和王健林已握手言和:馬云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宣稱以后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商”這個詞,要打造“新零售”;而萬達卻悄悄上線了自己的電商平臺——飛凡網。
那么,電商和實體的現狀如何,未來又該如何發展?
電商對實體沖擊巨大
4年前,中國網絡購物交易額是1.31萬億元,僅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2%。然而4年后的今天,僅上半年,中國電商交易額達10.5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7.6%。網絡零售額的發展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且增速也一直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在電商快速發展的同時,對應的實體零售企業發展狀況就比較嚴峻。2015年關店潮仍在繼續,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大型零售企業共計關店121家。
傳統服裝行業受沖擊最大,10個品牌關店超過10000家店。
曾經的中國服裝大王美特斯邦威發出財報,令人震驚: 僅今年上半年,凈虧損達到了6019.08萬元,年度虧損超一億元,3年時間關閉1500余家門店。而在2009年、2010年,周成建還曾兩次登上中國內地服裝業首富。
在即將過去的2016年,傳統商家相繼迎來一波瘋狂的關店潮,而原本火熱的生鮮電商等垂直電商平臺更是噩耗連連,幸存者只能在資本寒冬中瑟瑟發抖。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的規模優勢下,新生代電商平臺要么變革,要么死亡。
線下遭遇關店潮,線上增速放緩
經過2002——2014年的黃金十年后,近幾年國內實體零售業步入寒冬,開始謀求轉型,有的搭車互聯網,有的進行業態創新,還有的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模式。
線下零售業“不給力”,那么,線上的日子就好過了?
雖然網絡零售額的發展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但也難逆增速逐年放緩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8.2%,相比2015年全年的增速明顯放緩,這也是近五年來,網絡零售增速首次跌破三十個百分點。
線上線下均遭遇增長瓶頸,融和才是未來趨勢,新零售時代已經到來。在今年杭州云棲大會上,馬云稱,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線上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下來,線上線下加上現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造出新的零售來。
新舊零售的大方向在變,線上線下的結合勢不可擋。但是在現階段還沒有一個品牌做到了徹底融合,如今更多的零售巨頭還在彷徨、糾結、困惑,以至于出現這樣的景象:一邊是傳統線下零售關店潮洶涌而至,另一邊是電子商務要集體布局線下。
很多傳統零售行業受到了電商或者互聯網巨大的沖擊,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握未來的技術,沒有看未來,只看到昨天,如何適應這個新的技術,如何和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如何和現代物流進行合作,如何利用好大數據。
未來,沒有純電商的公司,也沒有純線下的實體公司,線下和實體將不斷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最終評價一種零售模式好不好,繞不開兩個標準: 一個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所以,新零售業態的產生、發展壯大,都是基于這兩點,好的模式就是要同時滿足用戶體驗和企業效率。
所以,新零售的玩法一定是,線下做體驗店,線上做平臺。 而在這方面,家電行業已經做的比較成熟了,比如蘇寧、國美。手機行業也正在向新零售進軍,華為、小米等開始瘋狂布局線下,線上線下逐步打通。而且,家電、手機也基本做到了線上線下同質同價。
行業大佬怎么看新零售?
馬云: 線下和實體將不斷融合,而融合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效率,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的連鎖店、零售店,本質上要改善效率,只有改善效率,中國的產品才會越來越好,中國的老百姓的購物需求才會極大釋放出來。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 利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技術去全面改革和升級現有的約30萬億社會零售商品總量,使得中國消費者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可以得到有效的滿足,使得整個商品生產、流通、服務的過程因為互聯網、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變得更加高效。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我覺得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的連鎖店、零售店,本質上要改善效率,只有改善效率,中國的產品才會越來越好,中國老百姓的購買需求才會極大地釋放出來。
樂語通訊總裁朱偉: 新零售實際上有三個關鍵詞——更智能、更新奇、更好玩。所有老百姓已經從傳統的物質消費年代進入了精神消費,很多的商品不再是必須需求,但是玩樂一定會成為大家共同的追求所在。
海爾集團電商CMO曾慶俐:我們希望企業和用戶能夠真正融為一體,來創造最佳的用戶體驗。對于用戶來講,大規模定制化的解決方案,真正實現用戶和企業零距離。對企業來講,達到互聯工廠新模式,要顛覆掉現有(家電)行業制造的體系。
紅領張蘊藍: 作為一個傳統的企業,在互聯網時代,那種傳統的科層的架構,實際上已經不符合企業發展的方向了。而互聯網思維的人經常出來要做爆品,其實服裝時尚本身就追求個性化,你用幾款爆品如何一統天下?其實服裝時尚本身就追求個性化,以前你花一千塊錢買一套西裝,可能不合身。現在你花一千塊錢可以買一套定制的衣服。因為我們做的是C2M這么一個生態,就是消費者在終端提出個性化需求,省略中間渠道直接對接M端,經過SDE改造的工廠,可以從原來的微笑曲線的最底層變成高端制造。再加上我們的戰略目標,是幫助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打造C2M商業生態創造及貢獻人類全新的工業文明。
對于新零售的模式,在業界并無定論。但是通過各位電商大佬們言談我們略微可以了解一點。其本質就是一種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產物,更多的是要在用戶本身上下功夫。然后根據用戶本身的特性延伸出很多諸如產品、服務、體驗、社交、分享等內容,通過提高用戶本身的舒適度,進而達到商品大量零售的目的。
不可否認的是,線上線下結合是大勢所趨,新零售時代已經到來。以往電子商務沖擊傳統產業的說法將被否定,電商與線下實體商業,應該由原先的獨立、沖突,走向混合、融合,通過精準化、體驗為主的模式,去了解消費者,滿足并引導消費需求,已達到消費升級。對零售商而言,也能通過預測消費數據,把控生產,達到零售升級。
服裝行業是新零售的突破口和新風口,改革勢在必行。 美邦、李寧、百麗、安踏等服裝巨頭的衰落警醒我們,這不是單個企業的淪陷,而是整個傳統服裝行業的集體淪陷。而這些品牌的衰落僅僅靠關店是無法解決的,場景化是服裝行業迎合消費的必然,服裝離不開體驗,實體品牌需要傳播,淘品牌需要落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場景消費,讓消費者在享受互聯網的“物美價廉”同時,能看得見摸得著自己想要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正式發布,提出“推動實體零售由銷售商品向引導生產和創新生活方式轉變,由粗放式發展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分散獨立的競爭主體向融合協同新生態轉變“。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強調,電商的增速在下降,電商和實體店在發展中認識到要相向而行,融合發展。美國傳統商業企業正快步進入電商領域,德國三分之一的實體店開了網店,一份市場分析指出,90%的純電商中將在德國市場消失。他認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實體商業又站在了發展的新起點上,企業應抓住機遇,跨界融合,“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