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雖然近年來實體店受到電商的沖擊,所面臨的危機日益嚴重,然而街上的店面并沒有大幅減少,事實也證明網絡的沖擊并沒有徹底打垮實體店。
圖片來源互聯網
在剛剛過去一年中,有幾件事讓零售商界關注。去年年底,美國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實體書店;此后不到一個月,中國當當高調宣布未來要開1000家書店,并且第一家在長沙開業;電商的龍頭企業淘寶、京東也相繼推出了商品體驗館。
亞馬遜和淘寶最初就是依靠戰勝實體店贏得了市場,并逐漸做大做強的,為何自己又開起了實體店?這是否釋放了一個前瞻性的信號:實體店的商機來了?
雖然近年來實體店受到電商的沖擊,所面臨的危機日益嚴重,然而街上的店面并沒有大幅減少,事實也證明網絡的沖擊并沒有徹底打垮實體店。對于這一點,愛逛街的女人們似乎更有發言權——在實體店可以試穿各種衣服,可以看到就立刻買到手。
再看零售網站,經過多年的競爭,幾大購物網站都有著各自的定位,比如,論物全價廉沒人拼得過馬云,論物流和電器沒人拼得過京東。多年來,其市場格局相對穩定,誰也吞并不了誰,大家還得互相依存。而購物者們的購物經驗也漸入佳境,什么東西在哪里買更合適基本心知肚明。經過多年“打磨”,網絡購物與實體店購物并存的需求已成定式。
那么,實體店未來的發展契機在哪里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考慮消費者對品質需求的提升。這其中包括購物環境、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對于中高端消費人群來說,物有所值是消費的需求所在,“享受服務、享受品質”的理念可謂根深蒂固。
其次是個性化需求。在這個更注重個人想法的消費時代,個性化的體驗更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做到與眾不同,每個品牌的受眾都有獨特的定位人群,產品就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
還有就是商店選址。現今“有購物、有早教、有吃喝玩樂”的SHOPPINGMALL已經成功印證了這一點。很多駐扎在傳統業態的商場商戶開始將開店地址設在了居民區密集的SHOPPINGMALL中,業績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可以說,實體店的新一輪機會來了。品質、服務、格調、感受、體驗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重量砝碼。在互聯網時代,實體零售業的價值實際上正在得到提升,只是由于消費者的購物行為與偏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以銷售為導向的價值在衰減。但實體零售對消費者面對面服務的價值和現場體驗方面卻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這種業務轉型為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空間。
來自:新華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