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大賣場艱難轉型的時候,“小而美”的便利店扎根在人們日益碎片化的消費持續生長。
在大賣場艱難轉型的時候,“小而美”的便利店扎根在人們日益碎片化的消費持續生長。而作為零售業主力業態的超市,盈利能力持續退化,凈利潤率已低于2%。商家們正想方設法轉型。
大賣場的紅利下降與便利店的崛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去年的32%上升為38%,消費者對便利性的高需求將持續,他們的消費會進一步從大型商店轉移到相對較小的零售渠道,便利店將迎來發展新機遇。業內人士指出,便利業在4-5年內或將迎來爆發期。
反觀超市行業,電商和便利店在持續地“偷”走大賣場和超市這兩個渠道的客流。數據顯示,上半年,13家超市業態的上市公司實現營收1413.7億元,凈利潤率僅為1.68%,低于平均水平0.72個百分點。作為零售主力業態的超市、大型綜合超市的盈利能力越來越退化。
超市轉型突圍
不過,實體超市并未坐以待斃,紛紛使出洪荒之力求突圍。華潤萬家、家樂福也都在發力特色精品超市,如華潤萬家7月份首進廣州的blt就定位農場風格的高端超市。推出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商品也成為多家零售商應對電商沖擊的有效方法。
此外,零售商也在發力社區型小業態。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正在發生轉變,除了追求高品質,也追求便捷,因此,近年來,實體零售商都在發力社區超市,讓消費者家門口輕松購物。
更有一部分超市索性把目光瞄準了便利店,1997年聯華超市開始涉足便利店,開出了聯華快客,但當時涉足便利店的超市并不多,直到2001年便利店才有了較快發展,其后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4年之后,才迎來了大的爆發點。世界巨頭如家樂福、麥德龍開始進入市場,區域龍頭如美特好、中百集團也開始落子布局。
從國外的發展經驗和目前的現狀來看,便利店作為觸及用戶最近的零售終端,未來將迎來更大的發展。但由于政策準入、投建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注定這將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
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