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www.hz-victory.com

`
P.M.視點

周勇:處境尷尬的店不關掉其他優質企業就進不來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6-07-07

  聽到太平洋百貨淮海路店有可能在明年關停的消息,周勇并沒有顯出一絲驚訝。

  周勇現在的身份是上海商學院教授,專門教授實體零售業相關的課程。但教授不是他唯一的身份,再早幾年,他曾受學院委派,去上海知名的農工商集團掛職鍛煉,歷任總經濟師、副總裁。

  這位自稱“文能上講臺、武能下廚房”的學者,對上海的實體零售業和百貨公司有著長期研究,在接受《新聞晨報》記者專訪時,他開門見山地拋出了以下兩組數據——

  2015年,全國范圍內主要超市和百貨共關店138家;至2015年11月底,上海市內的中小型超市共關停店鋪64家。

  “淮海路太平洋也許只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周勇說,“其實在上海,包括百貨公司、超市在內的傳統零售業態,都面臨巨大的沖擊。”

  此前,有輿論認為實體零售業的前景非常悲觀,周勇卻有完全相反的解讀。

  “我倒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預兆,而不是經濟衰退的預兆。與其晚死不如早死,所謂早死早投胎,老百姓需要新面孔。”周勇說。

  在淮海路上,與太平洋百貨臨街相望的,是新興實體業態代表之一的K11購物藝術中心。在一個工作日下午,晨報記者分別前往太平洋百貨和K11,由此感受到的兩商場人氣鮮明對比,應是對周勇上述觀點的有力印證。

  “雙12是個分水嶺”

  在普通消費者看來,傳統零售業態的疲軟,似乎就是在不經意間慢慢發生的衰敗。不過,周勇向《新聞晨報》記者提供的數據卻顯示,2014年阿里的“雙12”,正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實體商業經營狀況出問題從2006年就開始了,那一年全國連鎖經營企業的總體銷售額增長率首次出現下滑,從40%一下子下降到20%,之后就一直下滑,”周勇說,“電商對實體商業的沖擊在最近三年逐漸增強,尤其是2014年12月12日。”

  那一天,阿里巴巴首次推出“雙12”概念,并開始向線下滲透,滲透的方式是消費者若在線下超市、商店用支付寶支付可獲得減半補貼,上限從20元到50元不等。

  “此前電商雖然來勢兇猛,但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0%的占比還是在線下,電商看到了這一點,開始主動來線下引流消費者,”周勇分析稱,“阿里巴巴的這種促銷模式表面上對實體店有利,但是長遠而言改變了顧客的消費習慣,把顧客從線下引流到線上。”

  “實體商業的問題在于,一方面缺乏個性化經營的能力,吸引不到消費者,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去和電商競爭,只能眼看著顧客被電商分流走,最終的結果只會是銷售業績和利潤的下降,乃至虧損關門。”周勇說。

  周勇進一步提供的數據,清晰地刻畫出了這條衰變的曲線:

  以超市這一業態為例,截至2015年11月底,上海市內的中小型超市共關停店鋪64家,大型超市賣場當年共關停3家;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市內2350家中小型超市與200多家大型超市賣場的銷售額都出現了明顯下降,大賣場的下降幅度更大,降幅超過了5%。

  零售業不會消亡

  “上海也出現了實體商業關門的情況,但和全國相比相對較少,上海市內的超市與大賣場的關店數量并不顯著。”周勇說。

  但是周勇也承認,上海的傳統實體零售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上海關店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上海零售業的國有成分較大,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以及對虧損敏感性不如民營企業。”周勇說。

  周勇將眼下上海傳統零售業態所處的狀態,形容為“很尷尬”——“原有的店面不關掉,其他優質企業就進不來,這對消費者來說很不公平,應當充分競爭,”他說。

  “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如果被證實關掉,在我看來很正常。百貨以前是競爭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后來受電商沖擊最厲害的地方,很多百貨公司的專柜是‘二道販子’,貨是從批發市場進的,在百貨公司設個柜,150的東西賣500,這樣的百貨再經營下去是不得人心的。”周勇認為。

  已有輿論將實體零售業的窘境與蕭條、經濟衰退等詞匯聯系起來,有人甚至將其稱為經濟衰退的麻煩制造者,但是周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零售業不會消亡,關店只是換誰開、換什么開的問題,”周勇說,“零售業雖然在GDP占比上不算高,但這是一個與民生休戚相關的行業,它為民眾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為居民生活和商品流通提供基本的渠道,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傳統實體商業關停之后接踵而來的問題是應向哪個方向轉型,業內稱之為“業態調整”,用俗話說,就是傳統零售業這個攤子,到底如何“接盤”。

  對此,周勇以與太平洋百貨同處淮海路的“755號”和K11為例,認為這兩家代表著零售業態的新興方向。

  一街之隔的別樣情

  至少從現在看來,K11與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可以稱得上同地段卻不同命。

  7月4日,這是一個普通的周一工作日,晨報記者在當天下午實地體驗了這兩個購物中心,深切感受到實體零售業的冰火兩重天。

  和所有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百貨商店一樣,這個十多年前年輕人的購物圣地——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如今門可羅雀,天花板上的墻皮脫落,化妝品柜臺上也有了層薄薄的灰,店員們坐在柜臺后面打發時間。

  而在K11,人流則絡繹不絕。2013年,K11甫一登場,就定位于“國內首個藝術購物中心”,除了引入國際潮流品牌外,環保建筑的設計理念、藝術和商業的結合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位于M50的六島藝術中心,也在K11展出了自己的LED藝術裝置,相比隔壁太平洋百貨內部裝潢的老舊,K11的內部裝潢主打“一切與藝術發生連接”,小到創意抱枕,大到每層樓都有的藝術品擺件,加之各類藝術展的不斷展出,都更符合現在年輕人對時尚的定義。

  周勇說,像K11、大悅城這類營業面積在幾萬平方米的實體零售物業,核心在于不再以商品為導向,而是以文化和娛樂為導向。

  “比如以玩為導向的,就可以把全世界好玩的東西引進來,表明這個地方都是用來玩的,搞親子活動的。”他說。

  “營業面積”是周勇格外強調的一個關鍵詞,他說,新興的零售業態,必須根據所在物業的營業面積大小,作出不同的規劃。

  “營業面積在一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店鋪,可以學習臺灣地區或日本在旅游區或餐飲區附近開設的生活百貨店,”他舉例說,“這種店不是像我們的百貨按品類來分,它們出售的是根據特定一類消費人群來劃分的生活百貨,比如專門針對女孩的,或是專賣休閑食品的。”

  而營業面積在一萬平方米左右的百貨,周勇認為,可以像“淮海路755”那樣引進主力業態,如優衣庫、無印良品,同時配套相應的餐飲和娛樂。

  在他看來,“淮海路755”正是最好的國營百貨公司轉型的成功案例。

  淮海路755號原來是東方大廈淮海路店,典型的傳統百貨公司,隸屬國企百聯旗下,現在則轉型為一個地標性的小型城市購物中心,并以755號這一門牌號為標志向外推廣。

  “755號的這種轉型模式值得其他國有百貨公司借鑒,”周勇說,“這好比原來百聯是叫自己的兒子去開店,后來發現自己兒子開不好店,就引進別人的孩子來開。”

  “對于上海這樣一個大都市來說,這些國有成分比較高的大型企業,應當有一個思路的轉型,做到去品牌與強品牌相結合,即主動放棄自己旗下沒有競爭力的品牌,引進別人的有競爭力的品牌。”周勇說。

  一個細節是,淮海路755的老總曾向周勇透露,755在開業時引流并沒有采用推發傳單的方式,而是借助網絡推送,最終顯示新增顧客中近四成半個月內沒來過淮海路,“表明這些新顧客不是走過路過,而是在看過推送之后抱著特定的目的來的”。

  (新聞晨報 作者:陳承)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