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德國將沃爾瑪掃出門后,麥德龍近年一直在世界各地盡可能地延伸觸角,進軍各國零售市場。繼以價格戰策略深深打入英國零售市場后,它又將沃爾瑪的大本營美國鎖定為目標市場,再次試圖以低價策略打敗當地的競爭對手。
2006年7月,全球超市巨頭沃爾瑪宣布全面撤出德國市場,將當地的 85 家門店出售給德國麥德龍公司。在德經營八年間,這家常年盤踞世界 500 強榜單前幾名的公司卻屢屢遭遇挫敗,累計虧損過億美金。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有料到,讓曾經雄心勃勃的沃爾瑪敗下陣來的對手,竟然是一家基本不做廣告、90%都為自銷商品的老牌連鎖超市。
如果你在德國學習或者居住過一段時間,應該對Aldi 十分熟悉。作為本土最大的食品連鎖零售企業, Aldi 的前身是 1948年Albrecht 兄弟接管其母在埃森市郊礦區開辦的食品零售店,但這對天生擁有經商頭腦的兄弟顯然不滿足于只當個小店主,他們的野心是盡可能多地在全國開設連鎖商鋪。
兩兄弟低調和精打細算的個性也充分體現在了公司的經營理念上:雖然到 1954年,Aldi 已經很快在德國擁有了 50 家連鎖,但你幾乎看不到它的任何廣告,早期的 Aldi 甚至沒有貨架,品牌唯一的口號就是 “精選的低價”,引用 Karl Albrecht 屈指可數的幾次公開發言中的話——“低價就是 Aldi 最好的廣告。”
Aldi 正式命名是在 1961年,四個字母代表了 “ Albrecht 家族折扣商店” 的縮寫。當時兩兄弟已經在德國食品零售行業小有名氣,有意思的是,供應商們對他倆是既害怕又佩服。害怕是因為 Albrecht 兄弟以粗暴、冷酷的談判風格著稱,總有辦法將批發價砍到商家的底線。佩服的是他們能始終堅持價廉物美的銷售原則,長期以往贏得了越來越多顧客的信賴。
到 60年 代末, 去 Aldi 購物一度在德國中產階級當中引發了熱潮,寶馬、奔馳等名車開始陸續出現在超市的停車場上。兩兄弟低調和節儉的處事風格和經商理念被許多德國人所津津樂道,《明鏡》曾這樣評價道:“最有錢的德國人教會了我們怎么去省錢”。
到 2014年,Aldi 在德國的生意已遍地開花,共擁有 3,230 家連鎖和五萬名員工,同時也在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公司聲稱約 87% 的德國人會定期去 Aldi 購物。
作為一個曾在德國交流學習半年的氪星作者,Aldi 確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有三點:一是它的價格十分良心,商品售價普遍比其他超市低 20-30%,而且東西用下來都還不錯(也是當地華人留學生的最愛);二是店面不大,但隨處可見,選址通常離居民區是最近的;三是雖然它的貨架擺放很 “簡陋”,但我身邊幾乎所有的德國朋友都會有去那買東西的習慣。細想一下,這些也是讓巨頭沃爾瑪兵敗德國的重要原因。
我們首先來看貨品本身:提到沃爾瑪,大家可能在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 slogan 就是 “天天低價”,但是到了德國,這件事反而被 Aldi 做得更好,很多時候 Aldi 的價格都比沃爾瑪來得更便宜。
零售的本質是 “價廉物美”, Aldi 的特色在于通過精選的 SKU 和毛利高的自有品牌來盡可能降低商品的價格,同時從世界各地挑選優質的供應商,保證商品的品質過關。與沃爾瑪大而全的選品策略不同,Aldi 門店的 SKU 很長一段時間都維持在 600 種左右,原則是基本能滿足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同時,每個單獨品類通常只能看到 1-2 個牌子,而且基本以自有品牌為主(品牌性較差的基礎商品),目的是打造精選和爆款。畢竟要獲得供應商那的最低進價,必須得達到一定的采購量。
再來看場地和貨架擺放, Aldi 每家超市的占地面積都不大,選址通常在居民區和市中心的周邊,整個裝修秉承著德國人一直以來崇尚的簡單實用作風。除了少量生鮮、酒類等有貨架和冷柜外,大部分商品都是成箱式地疊放,節省了來回擺放、運輸的人工成本和時間。
Aldi 的貨架擺放看似雜亂無章,其實背后蘊藏著不少門道。比如它們喜歡將一些打折的商品放在超市的中間區域,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分散人流,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選購,還能夠讓員工有更多的空間來貼放標簽。另外,Aldi 還會將冰凍食品放在最后一排貨架,原因是這樣安排可以讓顧客在差不多逛完的時候才看到,拿完就直接去結賬了,充分減少冷凍食品離開冰柜的時間。
最后來看看人員設置,根據我自己去 Aldi 購物的體驗,除了收銀臺,顧客難得能在超市里找到工作人員的身影。 Aldi 鼓勵消費者自己去把事情 “搞定”,從而節省不必要的員工成本,提高效率。我當時的習慣是自己帶好環保袋然后去門口用 20 歐分租一輛推車(硬幣用于解鎖),去里面買好需要的東西,之后再自行歸還手推車。由于無需管理推車和花時間整理貨架,通常一家典型的 Aldi 超市里人員配置在 3-4 人左右,一位是叉車操作員,2-3 位收營員,最多加個保安。
由于 Aldi 目前仍是一家私有企業,外界對它的財務情況無從了解。這家低調的公司向來不接受媒體的采訪,兩個創始人的理念是與其花時間在外宣傳,不如留下時間把改做的事情做做好,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不來 Aldi ,那就是和自己的錢過不去”。
在德國將沃爾瑪掃出門外后,這家老牌超市連鎖近幾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盡可能地延伸觸角,進軍各國的零售市場。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看到了海外市場的巨大潛力,一方面也是來自于本土廉價連鎖的 Lidl 超市的競爭壓力。繼以價格戰策略深深打入英國零售市場后,Aldi 又將沃爾瑪的大本營美國鎖定為目標市場,再次試圖以低價策略打敗當地的競爭對手。
事實上,Aldi 的入場也為向來習慣驅車去大賣場采購的美國人創造了一種全新、極簡的購物體驗,由于平價 + 精選,消費者無需再向從前那樣在貨架前后來回比價,或者手握各種折扣券,只需根據自己的購物清單跑到就近的 Aldi 超市,然后一項項地勾劃、放進購物車,然后買單結賬。
早在 2013年, Aldi 就提出了所謂的 5年 規劃,即到 2018年 總共開設 650 家連鎖超市,從而覆蓋整個美國市場。去年7月 份,華爾街日報又爆料說,Aldi 計劃投入 30 億美金加速擴張,在 18年 開設到 2000 家店鋪。眾所周知,沃爾瑪和克羅格 (The Kroger Co) 兩家零售巨頭常年霸占著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不過按照 Aldi 的發展速度,預計在 2020年 Aldi 的連鎖超市數將超越克羅格,坐上北美零售市場的第二把交椅。
上周,這家歐洲零售巨頭又宣布了一個重磅的決定——在美國所有旗下門店開始接受包括 Visa、MasterCard、Discover 以及美國運通等信用卡支付。要知道 Aldi 成立至今,一直只支持現金和借記卡,原因是創始人認為信用卡的手續費普遍更高,也是在有效地幫助公司節省整體運營成本。此次愿意在美國市場破例,與其說是為了讓顧客有更加簡單、便捷的消費體驗,不如說是 Aldi 正在試圖擴展更大的用戶群體,與沃爾瑪全面競爭。當然,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一旦可以使用信用卡,顧客就容易越買越多。
讓沃爾瑪兵敗德國,又在美國市場咄咄逼人, Aldi 一路的快速崛起遵循的是最樸素的商業準則,即以最低的價格給消費者最好的東西,并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將它演繹到了極致。這或許也是最能帶給我們創業者思考和啟發的地方:在充斥著噪音和浮躁心態的環境當中,你能否堅定不移地貫徹自己的初心,長期以往、真正為用戶帶來價值,改變整個行業,實實在在地為市場提升效率。
當線上的流量紅利漸漸消失、宏觀環境不景氣的時候,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零售業態和消費品牌將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逐步崛起,引領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