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騰訊科技頻道發布的一份關于私廚服務的在線調查顯示:58.9%的用戶愿意成為私廚,把自己的餐桌和廚藝共享出來,近四成用戶認為菜品足夠好吃且獨特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
58.9%的用戶愿意成為私廚,把自己的餐桌和廚藝共享出來,近四成用戶認為菜品足夠好吃且獨特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CNSPHOTO提供
中午時分,在上海浦東新區濰坊路一家商務樓上班的吳小姐拿出手機,進入一個APP平臺,點了色拉蛋卷、口水雞和一份米飯,總共31元。“我叫的是私廚,燒菜師傅以前是五星級飯店總廚。”吳小姐所訂的午餐,是目前流行的私廚平臺訂餐,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在這個平臺上,每名美食達人都能建一個美味廚房,提供私人訂制的菜肴。
選擇多菜好吃是賣點
近四成用戶認為菜品足夠好吃且獨特,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
“對于上班族來說,每天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中午吃什么?”在“丫米廚房”創始人丁其駿看來,外賣、白領餐廳價格相對高,口味比較單一,吃來吃去可能就是附近的幾家。“有了分享,美食才能獲得更大價值。”丁其駿的創業想法很簡單,“社區周邊可能只有十幾家甚至幾家餐館,但如果有了私廚平臺,就會有成百甚至上千個家庭廚房。”他認為,互聯網時代不缺用戶,只需有一定的連接點,就能實現交互。而美食就是“共享經濟”的連接點。目前,丁其駿和小伙伴創辦的這個上海首家私廚平臺,已獲得千萬級天使投資。
由于“丫米廚房”還處于發展初期,目前只在3公里范圍以內提供配送服務,以保證熱飯熱菜的供應。目前,平臺上已有20多萬用戶、1400多個家廚,其中一兩百個家廚具有較高活躍度。入駐的家廚主要有三類:一類是退休人士,比如廚師、教師等;一類是全職家庭主婦;還有一類是美食達人,以自由職業者居多。
幾年前,“海底撈”以精細化服務紅遍社交網絡;一些飯店則以不同年齡段的年代秀形式冠名,主打“情懷”二字。記者發現,如今比較有知名度的私廚平臺,如“丫米廚房”、“回家吃飯”、“覓食”等,也用“家”來進行宣傳。比如,“容納千家百味,仍可一鍵品嘗,我們在等你回家吃飯”、“讓您的美食家喻戶曉”等。在不少平臺上,私廚的自我推銷也離不開故鄉招牌菜、家鄉的記憶、兒時的味道等情感招牌。
騰訊科技頻道發布的一份關于私廚服務的在線調查顯示:58.9%的用戶愿意成為私廚,把自己的餐桌和廚藝共享出來,近四成用戶認為菜品足夠好吃且獨特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此外,通過私廚平臺找廚師和私房菜比較方便,且各種菜系都有,選擇余地較大,也是一大“賣點”。另外,用戶對建立在私廚O2O上的社交期待也很高——53.2%用戶希望在吃飯之余,通過私廚平臺結識一群有同樣美食興趣和生活熱情的朋友等。丁其駿介紹,在“丫米廚房”,不少家廚通過平臺結交認識,互相切磋廚藝;一些用戶因為美食成為好友,建立了不同的美食聯絡群。
強化自律和監管確保食品安全
與餐館進貨、銷售、庫存等都有詳細記錄相比,私廚從原材料采購到加工制作,整個過程相對不正規。
雖然在“共享經濟”時代,私廚O2O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但所有平臺都面臨同一個關鍵問題——如何保證食品安全?
記者采訪后發現,對于食品安全等問題,所有平臺的態度都是積極并有所準備的。目前,“丫米廚房”、“覓食”等對主廚實行實名登記,要求提供健康證明、上門備案場地照片等;注冊廚房之前,平臺工作人員會上門拍照,并查看是否具有冰箱、冰柜等食物儲藏條件等。私廚平臺幾乎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注冊為家庭廚師,不能有對外經營的門店,一經用戶舉報,立即關掉。
在此基礎上,“覓食”平臺還會對私廚進行培訓、考試,并要求私廚簽署食品安全保證書。同時,辟出“賠付基金”,專門用來應對索賠糾紛等。不少平臺表示,已經或正在策劃購買食品安全責任類保險。
不過,去年頒布的《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網絡食品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備案憑證。上海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法規對網絡食品銷售的規制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食品登記,二是查驗經營者證照,三是落實有沒有違法。處于“灰色地帶”的“微信美食”,如屬于生產經營行為也應證照齊全。
記者查閱相關規定后發現,私廚平臺這一“家庭作坊”模式,按照相關規定要獲得餐飲執照的難度并不小。與餐館進貨、銷售、庫存等都有詳細記錄相比,私廚從原材料采購到加工制作,整個過程相對不太正規。一旦發生意外,消費者很難取證維權。
業內人士認為,私廚共享有一定的社會需求,需要有強大的信用機制作為保障。目前,所有平臺都需實名認證,并開放評論。借助于征信渠道和大數據技術,對篩選優質用戶也非常重要。總之,只有抓住“誠實守信”這個根本,美食分享經濟的市場才會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