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國內購物中心2015年銷售額成績單日前出爐,南京德基廣場以總業績70.2億位居第一,成為“最賺錢的購物中心”。德基,何以拼過北上廣一線城市諸多商場,成為“第一”?
國內購物中心2015年銷售額成績單日前出爐,南京德基廣場以總業績70.2億位居第一,成為“最賺錢的購物中心”。
德基,何以拼過北上廣一線城市諸多商場,成為“第一”?
原因之一,是零售定位高端。去年,德基引進更多大牌,目前奢侈品品牌陣容不亞于北京SKP與上海恒隆廣場。然而,德基又不只是有錢人的樂園,影院、真冰滑冰俱樂部、紅酒酒窖、英式茶館、美容沙龍等,讓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層次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需求幾乎都能在這里得到滿足。餐飲業態更成為近年來德基吸引人氣的利器,各樓層分布有日、泰、意、臺、粵等多種風格餐廳;不少外地人來南京,總會去德基的南京大牌檔嘗一下地道的南京菜。
確實,以德基為代表的購物中心正在慢慢替代百貨業。去年,國內超一半的購物中心業績正增長,其中武漢漢街萬達廣場2015年總業績6.3億元,同比上漲24.1%,漲幅最高。相比之下,調查所涉170多個商場,90多個項目出現業績下滑,其中百貨類超80家。業態傳統、單一的百貨行業日子越來越難熬,未來或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消費理念方式的轉變,購物中心“去百貨化”大趨勢下,百貨從最初人們選擇的幾乎“唯一”變成了“之一”。拿這個春節來說,德基7天銷售額達1.1億,超過金鷹國際5000多萬。區域性商業城市綜合體雖然總量上不如新街口商圈的商場,但依然成績不俗,如虹悅城、水游城、河西萬達、江寧萬達等購物中心,7天銷售額分別達2944、2720、4465、2853萬元。
為了生存,一些百貨公司正努力增加生活服務商品,轉型為購物中心,然而其間過程并不容易。一是這類物業一般都比較舊,轉型購物中心需要增加餐飲娛樂等休閑體驗類項目,而現在很多百貨不具備所需水電燃氣等條件,整體改造難,投入也大。二是很多企業規模不夠大,尤其對于自持物業的百貨而言,租金成本、人力成本、能源成本都上漲的話,沒有強大的集團背景可謂難上加難。
然而,把視野更放遠了看,消費者之所以“嫌棄”百貨業態,恐怕也不僅僅是體驗消費的缺乏,更多是商品本身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升級需求。這個春節,分析一下國內消費者的海淘菜單,不是國際名牌、高科技含量等什么稀罕物,卻是兒童感冒藥、絲襪、指甲鉗、保溫杯、電動牙刷、鋼筆等常見日用品。中國游客為何千里迢迢搶購這些國內百貨商場到處可見的商品?其中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