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可謂是中國“互聯網+”元年,當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正式提出“互聯網+”的時候,也許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互聯網+”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但是就在這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推開窗去出現了太多不可思議的東西。驀然回首,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已經遍及大街小巷,餓了么與美團外賣占據了大部分單身族的餐桌,滴滴打車與Uber成為了大多數人出行的首選,互聯網+正在用它難以置信的速度席卷整個中國。
當雙十一的帷幕落下的時候,當阿里巴巴宣布921億成交金額的時候,一個曾經巋然不動的龐然大物震驚了,這就是商業地產,與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不同,2015年的商業地產似乎陷入了一種瓶頸,一、二線城市的商業地產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飽和,一時風頭無兩的萬達關閉了部分門店,人頭攢動的港匯廣場出現了空置的商戶,商業地產的寒冬真的來了嗎?互聯網革命已經籠罩了時代的寵兒地產業了嗎?
曾幾何時,在房地產諸多大佬面前,阿里巴巴僅僅是個賺辛苦錢的普通互聯網市集,擁有著土地的超額利潤回報,坐擁著商業開發的高利潤水平,商業房地產商們都不會在意互聯網這點現金流的威脅。但是不要忘了那句“企鵝兇猛”的預言,正是這些不起眼的互聯網企業擊敗了諾基亞,打倒了摩托羅拉,讓一代巨頭柯達飲恨,使東芝、索尼鎩羽而歸。而今天即使是商業房地產的巨頭們也不能不承認“狼真的來了”。
商業地產的“危”“機”來了
商業地產一個曾經房地產開發的寵兒,憑借著大型商業綜合體的領先優勢,與房地產開發形成有效配套,統一規劃,有機的將開發商、經營商、業主、消費者連城了最有效的產業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內通過優勢互補讓房地產瞬間具備了高額的回報空間。
資金可以迅速回籠,利潤卻不斷翻倍,這讓起步雖慢卻匯報豐厚的商業地產成為大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明星,萬科、華潤、萬達等房地產劇透不惜重金都要開發商業地產。當然,商業地產的繁榮也帶動了房價的高升,抬高了周圍房地產的價格。各地政府更是以此作為打造新城市中心,提升城市配套服務水平的有效工具,樂此不疲的配合房地產商的行動。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一切都在改變,當淘寶、京東培育了網購的消費習慣,當餓了么改變了低端餐飲的真正內涵,商業地產的危險已然來臨,客流量不斷下降的問題在各地的商業地產都有體現。
但是,與中國商業地產龐大的銷售規模相比,純粹的互聯網經濟并不會對其構成絕對的威脅,但是當O2O的出現成為現實的時候,這個威脅開始被放大,正如王石曾經的一句忠告:淘汰你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你不接受互聯網。是你不把互聯網當成工具跟你的行業結合起來。最終淘汰你的還是你的同行。
是的,單純的互聯網企業并不具備強大的商業地產開發能力,但是一旦讓互聯網企業與地產聯合形成互聯網地產O2O的時候,一切又都不一樣了。商業地產的互聯網恐慌,并不是來自于單純的房地產企業,而是來自于競爭對手與互聯網的攜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在自己封閉的生態圈內無限制的擴張,這句來自平臺經濟的名言仿佛正在印證為什么紅星美凱龍、萬達的自建平臺問題百出,而銀泰與阿里的聯手卻相當有收獲。
互聯網時代,是平臺經濟的時代,單純的單打獨斗解決不了思維方式的難題,你如何能夠讓一家以會議簽報為核心,天天西裝革履上班的傳統企業自己去革自己的命?但是你是一個平臺,只要平臺開放,我做不到的讓互聯網企業去做不就行了?因此,在互聯網大潮下的商業地產,危險與機遇同在,關鍵在于如何構建自身開放式的平臺。
商業地產“互聯網+”的全面革新
商業地產的互聯網革新,并不是一種簡單粗暴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而是需要從互聯網思維出發,建立互聯網革新的新模式。具體可以分為幾種方式:
1、新建商業綜合體的全面互聯網化
從選址和規劃就應該著手,以互聯網的思維考慮商業地產的發展。將商業地產的設計由最初的商戶思維,轉化為全新的用戶思維,在設計上突出設計感,以構建消費者消費場景為核心,以互聯網亞文化為內涵,進行全面設計。
在商戶引入上,要以互聯網型商戶為特色,考慮口碑營銷與場景營銷的特性,并在WIFI、顯示屏、傳感器等多個角度考慮互聯網的引入與發展,從而構建用戶體驗優先的發展模式。商業地產擅長于對商戶需求的把控,卻疏于對消費者用戶需求的了解,因此用戶體驗將是新興商業地產的核心。
2、傳統商業綜合體的互聯網革新
對于已經建成的商業綜合體而言,想要從根本上進行互聯網化已經難以做到,需要的是從自身逐步的構建互聯網思維與核心。這就需要在商戶的選擇上引入互聯網商戶,以構建O2O為發展模式,發揮自身平臺優勢,給互聯網商戶以更多的選擇,從而讓消費在商業綜合體內也能享受到互聯網下單,互聯網篩選,線上與移動支付,線下享受商品與服務的O2O方式。
但是現存的商業綜合體依靠的較高的消費水準,從而帶動較高的收益水平,這個思路在互聯網時代需要調整,考慮用互聯網的方式推薄利多銷的手段,搶占長尾的市場,從而給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讓消費者可以更愿意去綜合體消費而不是去電商購物。
3、體驗經濟的模式構建
綜合性商業地產其與互聯網相比的優勢在哪,優勢就是在于用戶體驗。淘寶、京東、亞馬遜只能通過圖片、視頻等互聯網手段,其用戶體驗的間接性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傳統的商業地產模式并不是以用戶體驗為核心,所以導致商業地產在用戶體驗上并不占優。需要從用戶體驗著手,在電商搶占低端購物消費群的時候,商業地產應該與互聯網聯手,通過打造體驗經濟來吸引消費者,從而構建起真正的消費場景。通過場景的不同,增加商業的附加價值從而實現互聯網思維的勝利。
4、大數據的商業實踐
對于大部分的互聯網大數據企業而言,大數據現在僅僅是一種技術的預研與儲備,難以發揮實際的功效。但是對于商業地產則不然,通過微信的社交網絡,通過較為集中的商戶分布,可以有效的構建起基于商業綜合體的大數據體系,通過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進行用針對性的推送與甄別,從而為拓展獲客渠道,增加用戶粘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實現新興技術的實踐與應用。
商業地產的問題已經不是做與不做互聯網的問題,而是在互聯網的大潮下如何順勢前行,互聯網的未來不是為了消滅實體經濟,而是要用互聯網改造更為優秀的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