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綠地控股發布公告披露其定增預案。綠地在公告中提到,公司擬以不低于14.51元/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20.78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01.5億元,擬分別用于房地產投資、金融投資及償還銀行貸款。發行完成后公司仍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總股本最高將增加至142.46億股。
記者注意到,綠地此次定增將在房地產項目中擬投入募集資金110億元(項目總投資182.75億元),用于武漢、合肥地區的三個項目。據綠地控股測算,上述項目預計實現銷售收入合計212.54億元,利潤總額合計40.63億元。
而在金融投資項目方面,擬投入募集資金101.5億元,包括65億元分別與中金公司、長城資管設立投資基金(前者定位為PE投資、后者定位并購投資);15億元設立互聯網創新金融公司;12億元增資綠地融資租賃有限公司;9.5億元收購杭州工商信托股權并增資,交易后綠地金控將進入金融信托業務領域。
同時,上述定增募集資金中另外不超過90億元將擬用于償還銀行貸款。截至2015年9月30日,綠地合并口徑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為295.32億元,非流動負債為401.65億元,長期借款為1389.53億元。
億翰智庫研究總監張化東分析,綠地上市后首次定增規模就達300億,對于公司而言意義重大,是其充分利用上市平臺進行資本運作的表現,綠地案例同時說明整個資本市場對開發商的支持。
綠地的300億中房地產投資和金融投資大概分別都會花費綠地100億左右的資金,而這一點也恰好符合綠地“大金融”戰略布局。事實上,自綠地提出“大金融”戰略以后其金融業務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綠地金融為綠地旗下獨立子公司,一直保持著獨立發展。
相比于其他房地產公司萬達、恒大等布局金融,綠地在之前已經搶先一步,在綠地此前公布的三季度報告中,其金融領域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9%。克而瑞分析認為,綠地金融業務對主業的促進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成立了企業服務平臺,通過在各地設立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對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入駐綠地商辦樓以及產業地產的中小企業提供授信服務,并以此提高商辦產品的溢價;另外一個目的主要是為了企業自身的融資,成立了“房地產基金投資”的平臺,主要業務是將一些優質資產打包出售。
同時,綠地在本次定增的金額也有100億投資到自己的超高層寫字樓建設中去,武漢、合肥也是目前中國二線城市中樓市非常穩定的城市。目前看來綠地在這些城市的超高層投資還是以重資產為主,本報記者多方了解,未來這些資產綠地也會考慮如何進行輕資產運營。
綠地輕資產運營早已經有所端倪,近期和SOHO中國進行合作,綠地將開放自己的寫字樓資源和SOHO中國一起合作SOHO中國的聯合辦公產品SHOH3Q。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透露,其希望通過綠地的地標性寫字樓快速將SOHO3Q布局到中國的二線城市,比如西安、武漢,兩者的合作無疑可以減少綠地自己運營寫字樓的壓力。
在12月5日,綠地已經將旗下六家持有商辦物業的公司各自99.999%股權,作價16.97億元授予一家私募機構上海彤熹投資合伙企業(下稱“上海彤熹”),加上向其中5家公司提供合計38.46億元資金,上海彤熹一共將交予綠地55.43億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師傅一辰認為,此筆交易將對綠地帶來兩方面影響:打包出售辦公樓屬大宗交易,較高的銷售金額能幫助綠地沖擊年底2800億元的業績;交易能帶來大量現金流入、降低負債,并試水輕資產運營。
顯然綠地正在不斷通過金融化手段改變自己的業務結構,綠地方面表示,通過此次定增一方面將加快形成以房地產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開發產業集群,做強做優房地產主營業務;另一方面將加快金融投資產業集群,加快金融投資業務的發展,促進業務協同發展等。
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分析,綠地利用年底增加重點核心城市的投資儲備與存貨量,對業績提升會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