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都追求“快”的時代,進食仿佛成為了一種累贅,一種褻瀆時間的活動。
6月開始就進入了傳統(tǒng)的“小龍蝦季”。曾經(jīng)念的大學在長江沿岸,盛產(chǎn)小龍蝦,色澤透亮,肉質彈牙,剝開蝦頭,吸食里面的蝦膏,香辣和鮮香充滿口腔,又滑進喉嚨;再剝開蝦殼,咬一口吸滿醬汁的蝦肉,很滿足啊……一顆吃貨的心躁動不已,趕緊找來美食攻略準備下手。
在廣州,小龍蝦倒也不難找。盛在潔白的盤子里,每只蝦看起來都油光紅潤,蝦頭挨著蝦頭排成了一溜,連蝦須都妥妥帖帖地向著同一個方向,撒上香菜,外殼還沾著白芝麻……人均價格從58至108元不等,推薦店面擺出的蝦子都很精致,但卻“澆滅”了我的一半熱情—不太對勁,這么整潔的樣子,怎么就是不大有“宵夜”的感覺?
讀大學的時候常常說6月份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月份,是屬于畢業(yè)的季節(jié)也是屬于小龍蝦的季節(jié)。印象中,在6月份悶熱的深夜里,食堂隔壁的小棚子亮著的燈總是最晚熄滅的,賣麻辣燙,賣燒烤,到了6月份必定還有麻辣小龍蝦。學生們穿著拖鞋冒著被校園保安端了鍋的風險,圍坐在小板凳上“刺溜”吸著小龍蝦,偷拍一張對面那桌辣得鼻涕橫流的囧照,熙熙攘攘地跑回宿舍,當時10塊就可以來一份小份的小龍蝦,15塊就是很大一份了。
而在廣州,看網(wǎng)上推薦介紹里很多店家都強調“店面整潔”,“有地方洗手”,還有滿200元起送的,在這樣的店里吃飯倒全然沒有了以前吃完小龍蝦后,措不及防揩室友一手油的樂趣了。
器皿精致了,烹飪手法多樣了,路邊攤里的小龍蝦上了身價,但再也吃不出以前“爽”的味道了。在各行各業(yè)都說要“精準分析消費者需求,細分大眾市場”的浪潮之下,小龍蝦的變化也反映了餐飲業(yè)在越來越“人性化”之時卻丟失了些“情懷”。
再舉個例子。有次我去吃米粉,挑了家門面上寫著正宗家鄉(xiāng)米粉的店,進去就感到了空調深深的涼意,然后排隊、報號、領菜,粉端了上來,坐在亮堂的白熾燈下倒沒心思去吃了。以前,米粉攤的老板會笑瞇瞇地告訴你自己店里米粉頂呱呱,還能跟老板套套近乎,額外加多點菜,小桌子就露天擺著,顧客喊了宵夜就自己呆著聊天,吃粉時汗流浹背,周圍熱鬧的氣氛完全感覺不到此刻是深夜,或許,這才是宵夜“正宗”的味道。
在什么都追求“快”的時代,進食仿佛成為了一種累贅,一種褻瀆時間的活動,于是所有忙碌的人們都開始減少吃飯所用的時間,可隨叫隨吃,既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現(xiàn)在的餐飲業(yè)也出現(xiàn)“泛快餐化”的潮流,是家店就能提供便捷的上門服務,積分券等優(yōu)惠活動更成為吸粉利器,吃飯講究秩序,考慮到顧客的時間寶貴,請拿號排隊,做出來的菜跟流水線上的產(chǎn)品一下,幾片肉,幾條菜都能精確到位,似乎緊跟著這不斷進步著社會,但吃宵夜吃出了快餐的味道,還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