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的共生,成為行業探索的核心命題。江西望仙谷景區從廢棄花崗巖采石場蛻變為年接待游客369.1萬人次、年營收4.14億元的4A級網紅景區,其十年打造歷程為文旅行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樣本。本文基于望仙谷項目的發展歷程、運營模式、效益成果等一手資料,系統剖析其成功邏輯與實踐經驗,旨在為同類文旅項目的開發運營提供參考,同時探討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振興與生態修復的可行路徑。
1
項目概況:
從廢棄礦山到文旅標桿的蛻變
1項目背景與發展歷程。
望仙谷位于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望仙鄉,占地面積 6.1 平方千米,由九牛文旅集團獨立投資 26 億元開發。其發展歷程清晰地呈現了資源型鄉村的轉型軌跡,可分為四個階段。2000-2007年為資源開采期,望仙鄉憑借179 條花崗巖生產線成為典型資源型鄉鎮,5000余人以石材開采為生,但無序開采導致山體破損、植被破壞等嚴重生態問題。2007-2016年為生態修復期,當地政府叫停石材產業后,村民大量外出務工,村莊淪為 “空心村”,政府通過植樹種草、回填礦坑等措施開展生態修復,為后續開發奠定基礎。2016-2020年為規劃建設期,九牛文旅集團提出 “拯救落寞鄉村,再造新故鄉” 愿景,總設計師田馥榛帶領團隊歷時4年完成規劃建設,堅持生態保護與就地取材原則。2020年至今為運營發展期,景區2020年10月試營業,2023年實現歷史性突破,成為江西省文旅新標桿。
2區位優勢與規模體量。
望仙谷的區位優勢為其客源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輻射范圍,上饒作為江西東北門戶,是連接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重要節點。景區距上饒市區約30公里,距高鐵站約45分鐘車程,高鐵網絡的完善使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游客可便捷抵達,高速公路網絡也為自駕游客提供了便利。
從規模體量看,項目規劃六大功能板塊,目前開發約20%,擁有150多家涵蓋餐飲、住宿、娛樂等領域的業態,其中餐飲占比超50%。項目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超3000個崗位,許多外出務工村民返鄉就業。2023年數據顯示,景區年游客量達369.1萬人次,年營收4.14億元,在同類文旅項目中表現突出。
2
開發運營模式:
創新驅動的全鏈條管理體系
1開發模式與投資結構。
望仙谷采用 “獨立投資、自主開發、統一運營” 的創新模式。九牛文旅集團作為獨立投資方,承擔項目全流程風險,決策效率高且品質控制統一;自主開發模式確保規劃設計、建設施工、業態招商等環節的整體性,避免外包帶來的協調問題;統一運營則通過標準化服務、營銷策略和品質監控,塑造統一品牌形象。
投資結構體現文旅項目特點,總投資26億元中,基礎設施占30.8%(8.0 億元),涵蓋道路、供水供電等;景觀建設占25.0%(6.5億元),包括生態修復與文化景點打造;業態建設占30.0%(7.8億元),聚焦餐飲、住宿等設施;配套設施占14.2%(3.7億元),含停車場、服務中心等。資金來源多元化,包括企業自有資金(約60%)、銀行貸款(農發行、工商銀行等提供約35%)及政府政策支持(約5%),分期開發策略有效控制了投資風險。
2核心經營管理創新。
“永不收租、共創共享” 模式是望仙谷最具突破性的經營創新。景區免收商戶租金,通過收益分成建立利益共同體,激發商戶提升服務質量的內生動力,降低商戶經營門檻的同時增強品牌認同感。配合該模式,景區建立統一收單系統,實現票務、餐飲等業務一體化管理,實時監控經營數據并生成分析報表,為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撐。
在業態管理上,“一店一品” 策略避免同質化競爭,每個業態均有獨特定位,如巖鋪老街的傳統手工作坊、懸崖民宿的景觀差異化設計等。食品安全方面,建立統一采購、配送與檢測體系,覆蓋米面糧油等基礎食材,確保餐飲安全。此外,景區構建標準化服務體系,通過入駐培訓、定期培訓與專項培訓提升商戶能力,結合日常巡查、游客反饋與定期評估的監督機制,保障服務質量穩定。
3
產品體系構建:
文化賦能與體驗創新的融合
1設計理念與空間布局。
望仙谷以 “拯救落寞鄉村,再造新故鄉” 為核心理念,追求 “自然舒適、走心感受” 的體驗價值,總設計師田馥榛提出的 “踩慣了紅地毯,會夢見青石板;看多了羅馬柱,會想念望仙谷”,成為項目情感設計的核心表達。建筑設計嚴格傳承贛東北民居傳統技法,采用花崗巖、青磚等當地材料,依山就勢布局,懸崖民宿沿峽谷成街、以棧道串聯,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
空間規劃形成山頂 - 山腰 - 谷地三層結構:山頂以1800年歷史的天心禪寺為核心,打造修心養性的精神高地;山腰布局30多座懸崖民宿,創造 “人在山中既為仙” 的獨特住宿體驗;谷地以巖鋪老街為商業中心,重現傳統鄉村市鎮繁華。六大功能板塊(核心景觀、文化體驗、休閑度假、戶外運動、生態觀光、配套服務)進一步細化空間功能,滿足游客多元需求。
2建筑設計理念。
望仙谷的建筑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創新性運用。
1、贛東北民居傳統建筑技法的傳承。
項目在建筑設計上嚴格遵循贛東北民居的傳統建筑技法,這不僅是對地方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建筑文化傳承的責任擔當。設計團隊深入研究了贛東北地區的傳統建筑特色,包括建筑形制、構筑手法、裝飾風格等,并將這些傳統元素創新性地運用到現代建筑中。
傳統建筑技法的運用體現在多個方面:建筑材料上采用當地的花崗巖、青磚、灰瓦等傳統材料;建筑結構上采用木構架體系;建筑造型上保持了傳統民居的坡屋頂、馬頭墻、天井等特色元素。
2、就地取材的生態設計原則。
項目堅持就地取材的設計原則,最大程度地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建筑材料。這種做法不僅降 低了建設成本,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就地取材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充分利用原有的花崗巖資源,將廢棄的采石場轉化為建筑材料來源;利用當地的竹木資源進行室內裝飾和景觀營造;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減少對自然 環境的破壞。
3、依山就勢的空間布局策略。
望仙谷的建筑布局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采用依山就勢的布局策略。建筑基本上是依山形而建、沿峽谷成街,以棧道串聯、小體量點綴的模式鑲嵌在懸崖之上,完全融入了山川和峽谷的視覺流線中。
這種布局策略的優勢在于: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原有的自然景觀;創造了豐富的空間層次和視覺體驗;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的有機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懸崖建筑景觀。
3功能分區體系。
望仙谷的功能分區體系充分體現了山地旅游項目的特點,通過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空間組織,實現了不同功能區域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支撐。
1、垂直分層的功能布局。
項目采用了垂直分層的功能布局策略,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的高差變化,形成了層次豐富、功能 明確的空間結構。這種布局方式不僅最大化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創造了豐富的空間體驗和視覺層次。
從功能屬性來看,不同高度的區域承載著不同的功能需求:山頂區域承載精神文化功能,山腰區域承載住宿體驗功能,谷地區域承載商業服務功能。這種功能分層既符合人們的行為習慣, 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高者為尊"的空間觀念。
2、水平分區的業態組織。
在水平方向上,項目根據不同的業態特點和服務需求,形成了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功能區域。每個區域都有明確的主題定位和服務內容,避免了功能混亂和相互干擾。
4山頂區域:天心禪寺文化區
1、功能定位與文化內涵。
山頂區域以天心禪寺為核心,定位為項目的精神文化高地。這一區域承載著宗教朝覲、文化體驗、精神修養等功能,為游客提供了一個遠離世俗喧囂、凈化心靈的精神空間。
天心禪寺擁有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項目最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寺廟的存在不僅為項目 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為整個項目注入了精神內核和文化靈魂。
2、空間布局與建筑特色。
山頂區域的空間布局以天心禪寺為中心,周圍配置相關的文化設施和服務設施。建筑風格保持了傳統寺廟建筑的莊嚴肅穆,同時融入了現代化的功能需求。
區域內的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寶殿、觀音殿、鐘鼓樓、僧舍、齋堂等傳統寺廟建筑;文化展示館、禪修中心、茶室等現代功能建筑;觀景平臺、休息亭等配套設施。
3、服務功能與體驗內容。
山頂區域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內容:宗教朝覲服務,滿足信眾的宗教需求;禪修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心靈凈化的機會;文化學習課程,傳播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知識;景觀觀賞服務,提供俯瞰全景的觀景體驗。
5山腰區域:懸崖民宿度假區
1、獨特的地理優勢。
山腰區域位于120多米高的花崗巖峭壁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為游客提供了絕佳的觀景視角,更重要的是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住宿體驗。
懸崖位置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安全性、景觀性和體驗性的平衡。通過專業的地質勘探和結構設計,確保了建筑的安全性;通過精心的選址和朝向設計,確保了最佳的景觀效果;通過獨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間布局,創造了難忘的住宿體驗。
2、建筑設計與空間特色。
山腰區域的建筑設計是整個項目最具挑戰性和創新性的部分。30多座袖珍民舍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懸崖峭壁上,形成了獨特的空中村落景觀。
每座民宿都有獨特的設計特色:建筑面積從20多平米到50多平米不等,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建筑造型各不相同,避免了單調重復;室內設計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舒適功能;景觀朝向經過精心設計,確保每間民宿都有獨特的景觀體驗。
3、功能配置與服務設施。
山腰區域不僅提供住宿服務,還配置了相關的休閑和服務設施:懸崖餐廳,為住客提供獨特的用餐體驗;空中圖書館,為游客提供閱讀和休憩的空間;觀景平臺,提供最佳的景觀觀賞位置;連接棧道,確保各個民宿之間的安全通行。
4、安全保障與技術支撐。
懸崖民宿的建設和運營面臨著巨大的安全挑戰,項目方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安全保障:結構安全方面,采用了先進的工程技術和安全標準;消防安全方面,配置了完善的消防設施和應急預案;運營安全方面,建立了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響應機制。
6谷地區域:巖鋪老街商業區
1、商業定位與文化特色。
谷地區域以巖鋪老街為核心,定位為項目的商業服務中心。這一區域承載著餐飲、購物、娛樂、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商業服務和文化體驗。
巖鋪老街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傳統的江南古鎮和贛東北地區的歷史街區,通過現代化的規劃設計和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營造出了"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景象。
2、空間布局與建筑風格。
巖鋪老街依托原有村落沿悠長的峽谷而建,嚴格按照贛東北民居傳統建筑形制和構筑手法打造。整個街區呈現出古風、坡地、宗祠、戲臺的空間格局,營造出了明清古街的歷史氛圍。
街區的空間組織采用了傳統的街巷制布局:主街道作為商業活動的主要載體,連接各個重要節點;支巷道提供更加私密的商業空間,滿足不同類型的商業需求;廣場空間作為公共活動的場所,承載文化演出和集會功能。
3、業態分布與功能組織。
巖鋪老街的業態分布體現了"一店一品"的規劃理念,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商業生態:
傳統手工作坊區域:集中布置了十多個傳統農業手工作坊,包括醬醋作坊、油坊、年糕作坊、豆腐作坊等,為游客提供了傳統工藝的觀賞和體驗機會。
餐飲服務區域:以贛家風味為主的餐飲體系,利用在地農業為原料,提供地道的江西美食體驗。餐飲業態占整個街區業態的50%以上,體現了項目對"食"文化的重視。
文創購物區域:提供各類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紀念品等,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產品設計融入了當地文化元素,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紀念價值。
文化體驗區域:包括實景劇本殺、非遺文化展示、傳統文化體驗等,為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 體驗機會。
7空間動線設計。
望仙谷的空間動線設計充分考慮了山地地形的特點和游客的行為習慣,形成了層次清晰、流線 合理的動線系統。
1、垂直動線系統。
垂直動線是連接不同高度功能區域的重要通道,主要包括:
主要登山步道:從谷地區域到山頂區域的主要通道,設計了合理的坡度和休息節點,確保游客 的安全和舒適。
觀光電梯:為行動不便的游客提供便捷的垂直交通服務,同時也是一個獨特的觀景體驗設施。
懸崖棧道:連接山腰區域各個民宿的專用通道,采用了安全可靠的工程技術,同時提供了絕佳 的觀景體驗。
2、水平動線系統。
水平動線主要服務于同一高度區域內的交通需求:
巖鋪老街步行系統:采用傳統的街巷制布局,為游客提供了舒適的步行體驗。街道寬度、鋪裝 材料、景觀節點都經過精心設計。
山頂區域環線:圍繞天心禪寺形成的環形步道,方便游客參觀各個文化景點。
濱水步道:沿著谷中溪流設置的休閑步道,為游客提供了親水的體驗機會。
3、交通組織與停車系統。
項目的交通組織充分考慮了大客流的需求和山地地形的限制:
外部交通:通過完善的道路系統連接外部交通網絡,確保游客能夠便捷到達。
內部交通:采用步行為主、觀光車輔助的交通模式,減少機動車對景區環境的影響。
停車設施:在景區入口區域設置了大型停車場,滿足自駕游客的停車需求。隨著游客量的增 長,停車設施還在不斷完善中。
4、無障礙設施設計。
項目在動線設計中充分考慮了無障礙需求:在主要通道設置了無障礙坡道;在重要節點設置了無障礙休息設施;在公共建筑中配置了無障礙衛生間等設施。
8核心業態內容。
懸崖民宿是望仙谷的標志性產品,30多座袖珍民舍建于120多米高的花崗巖峭壁,克服地質復雜、施工困難等挑戰,采用先進錨固技術確保安全。民宿面積20-50平方米不等,室內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設施,每間均有獨特景觀視角,配套懸崖餐廳、空中圖書館等設施,成為項目 “黃金招牌”。
巖鋪老街被譽為山谷里的 “清明上河圖”,2023年獲評 “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其按贛東北傳統建筑形制打造,沿峽谷形成古風街巷格局,業態涵蓋傳統手工作坊(醬醋坊、油坊等)、贛家風味餐飲(占比超 50%)、文創購物與文化體驗項目,通過 “永不收租” 模式聚集商戶,形成豐富商業生態。
文化體驗業態豐富多元,包括板凳龍、漢婚大典等非遺表演,其中板凳龍表演參與人數達數百人,觀看游客數萬人次;實景劇本殺利用百年古宅環境,融入當地傳說,每日限定6人體驗,時長2-3小時,融合餐飲住宿業態;天心禪寺則提供禪修、文化講座等精神體驗服務,強化項目文化底蘊。
峽谷漂流作為早期開發項目,依托3公里天然河道與清澈水質,設置平緩觀景段與刺激急流段,夏季運營期間成為熱門體驗項目,通過與其他業態組合緩解季節性經營問題。
4
效益評估:
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同發展
1經濟效益顯著增長。
望仙谷經濟效益呈強勁增長態勢。2023年營收4.14億元,其中餐飲占 45%(約1.86億元),住宿占30%(約1.24億元),門票占15%(約0.62億元),其他收入占10%(約0.42億元)。人均消費約112元(不含住宿),住宿客單價300-800元 / 間夜,毛利率達70-80%,餐飲毛利率50-60%,門票毛利率80-90%,盈利結構合理。
從增長趨勢看,2021 年營收較2020年增長超300%,2022年較2021年增長約150%,2023年較2022年增長約80%,雖增速放緩但絕對增量可觀。人均產出約41.4萬元,資產周轉率逐年提升,體現出高效的經營管理水平。
2社會效益全面輻射。
就業帶動效應明顯,項目直接創造約1000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2000個崗位,涵蓋管理、服務、建設等領域,工作環境與收入水平較傳統農業顯著提升。人才回流效應突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大學生回鄉創業,專業人才被吸引至當地,緩解了 “空心村” 問題。
收入分配方面,當地農民通過就業、土地流轉、農產品銷售等渠道增收,收入來源多元化,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區域發展層面,項目帶動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每 1 元直接收入拉動相關產業2-3元收入,369.1萬游客消費顯著拉動區域經濟,周邊房地產價值也隨之提升。
5
挑戰與改進建議
1現存挑戰。
基礎設施壓力凸顯,旺季停車設施不足,內部垂直交通(山頂 - 山腰 - 谷地)依賴步行,游客體力消耗大;5G 網絡覆蓋與智慧導覽系統有待完善,影響現代化體驗??沙掷m發展面臨考驗,游客量激增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冬季淡季游客量僅占全年 25%,季節性經營問題明顯。
產品體系存在短板,住宿產品中懸崖民宿數量有限,中高端與經濟型產品層次不足;文化體驗產品深度不夠,部分非遺展示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互動;康養、研學等細分市場產品尚未充分開發,客群覆蓋有待拓展。服務質量需進一步提升,標準化服務體系雖已建立,但個性化服務不足,員工文化素養與應急處理能力需加強。
2改進建議。
基礎設施方面,建議增建立體停車場與分散式停車點,引入觀光電車或纜車完善內部交通;加強與高鐵站、機場的交通銜接,開通專線班車;優化 5G 網絡覆蓋,開發智慧導覽系統與數字化支付平臺,提升游客便利性。
產品體系優化可從三方面入手:住宿產品豐富層次,開發禪修主題、親子主題等特色民宿,補充經濟型客棧與高端度假村;文化體驗深化內容,運用 VR/AR 技術創新非遺展示形式,開發研學旅行產品;拓展康養產品線,結合自然環境與禪修文化,建設養生設施與心理健康服務項目。
服務與營銷升級需同步推進,完善服務標準化體系,細化服務流程與評價機制;加強員工培訓,涵蓋文化知識、應急技能等內容;發展個性化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定制化推薦。營銷策略上,拓展國際營銷與 B2B 渠道,加強跨界合作;提升內容質量,鼓勵用戶生成內容,推進營銷內容 IP 化。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方面,建立生態監測系統,設定碳中和目標;加大社區支持力度,提升員工就業質量;增加研發投入,培養創新人才,通過產品創新與管理創新應對市場變化。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風險監測指標與預警機制,優化應急預案與保險保障,確保項目穩健運營。
6
結論與啟示
望仙谷的成功實踐揭示了文旅項目實現生態修復、鄉村振興與商業價值共贏的可行路徑。其核心經驗在于:以商業模式創新重構利益關系,“永不收租、共創共享” 模式激發商戶活力;以文化賦能塑造產品靈魂,深度挖掘與現代表達傳統文化形成差異化優勢;以數字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數據驅動決策支撐精細化運營;以協同發展實現綜合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互促進。
對望仙谷未來發展,短期需聚焦基礎設施完善與產品層次豐富,中期應確立區域龍頭地位并拓展產業鏈,長期有望成為全國文旅標桿并輸出成功模式。該案例為文旅行業提供多重啟示:商業模式創新是突破傳統瓶頸的關鍵,文化內涵是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差異化產品是同質化市場中的生存之道,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選擇,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長遠價值的根本保障。
在國家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戰略背景下,望仙谷的經驗表明,文旅項目不僅是經濟載體,更應成為生態修復的實踐場、文化傳承的孵化器、鄉村發展的助推器。通過科學規劃、模式創新、精細管理與責任擔當,文旅項目完全可以實現 “生態美、文化興、經濟強” 的多元目標,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特色商旅文整理編輯,文章來源于小鎮烏托邦,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