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我們這行,最怕聽見開發商說一句話:“房子都賣完了,商業就靠你們運營去折騰吧?!甭犞癜阎鲃訖嘟唤o我們,其實是把難題甩了過來。商業街不是住宅,賣完就結賬,它是活的,需要天天呼吸、日日更新。今天我想用一篇大白話跟各位開發商聊聊:一條看起來半死不活的商業街,到底怎么在一年里變成大家搶著來的“城市客廳”。
先說點實在的,為什么很多商業街活不起來?歸根到底一句話:開發商習慣用住宅思維做商業。住宅講究快周轉,商業講究慢養人。一個急著回本,一個需要慢慢養客,兩條邏輯撞在一起,就像把跑車發動機塞進拖拉機底盤,跑不動還費油。
我接手的第一條街在成都郊區,2019年交付,2021年我去的時候,開業率不到40%,白天像空城,晚上像鬼城。開發商急得直跳腳,問我多久能翻身。我回他:“給我一年,再給我三筆預算,第一筆用在人身上,第二筆用在內容上,第三筆用在燈光上。”開發商猶豫了一晚上,還是咬牙答應了。現在這條街日均客流1.8萬,周末翻倍,租金翻了三倍,周邊二手房單價漲了2000元。今天我把這一年里踩過的坑、用過的招、花過的冤枉錢,全部分享出來,您就當聽個鄰居嘮嗑。
第一步:別急著招商,先把“人”研究透
很多項目一拿到手就急著填鋪,誰給租金高給誰,結果半年后發現全是割韭菜的加盟店,三個月倒一批,整條街像得了皮膚病。我們反著來,先花兩周蹲點,數人、數車、數狗。工作日蹲三天,周末蹲三天,從早八點到晚十點。最后得出兩個關鍵數據:第一,周邊三公里常住人口7.2萬,其中25-35歲占比52%,帶娃家庭占38%;第二,晚上七點后到九點,人流比白天多三倍,但90%的人只是路過去買隔壁商場的奶茶。
這兩個數據告訴我們:年輕人多、家庭多、夜生活需求旺,但缺乏留下來的理由。于是我們調整了定位——不做“購物街”,做“遛娃+約會+遛狗”的第三空間。定位一變,招商邏輯就變了:不再問“你能給多少租金”,而是問“你能不能把這些人留下來”。
第二步:用“釘子戶”換“種子戶”
原來街上開了家2000平的超市,月租60萬,占掉最好的位置,但每天客流不到100人。我們跟開發商商量:賠違約金也讓他走。空出來的位置切成三塊:600平給兒童劇場,400平給寵物洗護,剩下1000平做“夜食集”。這三家都不付固定租金,按營業額抽成,但簽了對賭協議:每月客流達不到標準就清退。
開發商開始肉疼,覺得租金少了。我跟他算筆賬:原來超市一天賣8000塊,我們抽成20%才1600,一個月不到5萬;現在夜食集一天流水6萬,抽15%就是9000,一個月27萬,還沒算劇場和寵物店帶來的家庭客群。三個月后,開發商主動問:“還能不能再清退兩家?”
第三步:把“燈”變成生產力
商業街最怕天黑,燈一亮不起來,人就不敢來。我們找了做舞臺燈光的團隊,把整條街當成一個露天劇場:樹冠裝追光,地面嵌燈帶,店鋪招牌統一色溫。每天晚上七點半,燈光秀準點開始,三分鐘換一次主題,周末加人工造雪、泡泡機。成本不高,一套設備20萬,能用五年,平攤到每天只要110塊錢。但效果立竿見影:抖音上“成都下雪了”話題沖到了本地榜第一,帶火了街區的打卡流量。
第四步:讓“內容”像潮水一樣定期漲落
內容不是搞幾場活動那么簡單,要像大姨媽一樣定期來,來了還得讓人舒服。我們做了三個固定IP:周三“萌寵相親”,周五“后備箱市集”,周日“親子運動會”。每個IP都配了標準化手冊:場地怎么布置、音樂放什么、攤主怎么篩選、保安幾點到位。比如后備箱市集,我們只選30輛車,要求車尾箱必須統一高度,方便拍照;攤主賣的東西不能超過200元,保證沖動消費;現場安排兩個“氣氛組”專門教路人拍照發圈。一年后,這些IP成了固定節目,有粉絲專門從郫縣坐地鐵來趕集。
第五步:讓房東和店主結成“命運共同體”
很多開發商覺得運營就是收租,其實真正的運營是讓房東和店主一起賺錢。我們每季度辦一次“店主吐槽大會”,把租金、客流、營銷費用全攤開聊。有家奶茶店原來月租3萬,死活不漲租,但要求我們把門口廣場劃給他做外擺。我們答應了,但簽補充協議:外擺區域產生的營業額,我們抽5%。結果夏天三個月,外擺賣了12萬杯,比店里還多,房東多拿了1.8萬分成,樂得合不攏嘴。現在這條街的店主搶著參加運營例會,因為他們發現:運營公司不是來收錢的,是來一起賺錢的。
第六步:把“線上流量”變成“線下留量”
抖音、小紅書不是發幾條視頻就行,得把線上的人忽悠到線下來。我們養了三個賬號:主號發街區日常,副號專門拍“店主日?!?,小號用來抽獎。最成功的一條視頻是拍寵物店給柯基剪毛的全程,剪完毛狗子的表情像剛失戀,播放量900萬,帶火了寵物店,也帶火了“萌寵相親”活動?,F在每個店主都知道:只要配合拍視頻,運營公司給投流。去年雙11,我們線上賣了3000份“99元親子套票”,核銷率87%,相當于提前鎖客2600組家庭。
第七步:用“慢改造”代替“大裝修”
很多開發商一聽改造就害怕,覺得要大動干戈。其實我們只做“微整容”:店鋪門頭統一材質,但保留每家店的個性;人行道加寬1.5米,方便嬰兒車通過;垃圾桶換成感應開蓋,減少異味;空調外機統一裝進格柵,拍照不雜亂。這些改造加起來花了不到80萬,但讓整條街看起來“干凈、好拍、不廉價”。有個細節:我們把所有店鋪的WiFi密碼改成“ilove這條街”,連上WiFi會自動跳轉到街區小程序,三天新增會員5000人。
第八步:讓“數據”變成“現金”
最后說點開發商最關心的:怎么把運營成果變成資產溢價。我們每月給開發商出一份“運營體檢報告”:客流、車流、停留時長、消費客單價、會員復購率、線上曝光量……這些數據不是擺著好看,而是用來談判的。去年有家連鎖電影院想入駐,原來只肯出2.5元/平/天的租金,我們把報告甩給他:周末家庭客群占比62%,夜場客流是白天的2.7倍,最終談到4.8元/平/天,開發商一年多收200萬租金?,F在這條街的商鋪評估價,比同區域高出了30%。
寫到這兒,您可能要問:一年花這么多錢,到底賺不賺?我給您算筆總賬:運營總投入480萬(含燈光、改造、活動、人員),新增租金收入每年620萬,資產估值漲了1.2億。開發商現在見我就說:“早知道運營這么值錢,當初就該多給你們留點預算?!?/p>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商業地產的下半場,拼的不是地段,拼的是“把人留下來的能力”。地段可以復制,內容很難復制。您要是正在開發新項目,別等房子賣完了才想起運營,最好從拿地那天就把“人怎么來、怎么留、怎么再來”寫進任務書。如果您手里已經有半死不活的街,也別急著甩包袱,先找個靠譜的運營團隊,給他們一年時間,說不定能給您變出一條“城市客廳”。
畢竟,燈亮了,人來了,錢自然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