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龍南市黃道生騎樓老街,60多歲的徐顯浩看著自家店鋪門庭若市,笑著算了一筆賬:“改造后,我的鋪子被網紅茶飲租下,月租金從1000元漲到2000多。” 這條清末民初的老街,曾是破敗的“遺忘角落”,如今卻成了年輕人打卡、商家爭駐的活力街區。徐老漢的經歷,正是當下中國無數老街命運的縮影——老舊街區改造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一門潛力巨大的生意。
一、老街改造:開發商的新藍海與老難題
城市更新大潮下,老舊街區改造已成政策焦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住建部近年連續推出典型案例,從成都玉林東路到蘇州十全街,一批“網紅老街”的崛起印證了市場的爆發力:
? 經濟賬算得清:威?;鹁姘私指脑旌笥慰驮鲩L17.8%,旅游收入增15.6%;蘇州十全街店鋪客流量提升30%-50%;貴陽太平路引入26個新消費品牌,國有資產首年營收達3270萬元。
?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政府基金、銀行融資、企業自籌的組合拳破解資金瓶頸,南寧“三街兩巷”一體化項目、無錫藍系列園區均獲政策與資本雙重加持。
但對開發商而言,痛點同樣尖銳:大拆大建被嚴控,文化保護與商業盈利如何平衡?原住民、商戶、游客的需求如何兼顧?若只做“表面美容”,難免淪為曇花一現的網紅打卡點。
二、破局密碼:從“物理改造”到“文化共生”
成功的案例揭示了一條共性路徑——讓老街成為“文化共生體”,即歷史文脈、當代生活與商業價值在同一空間內共生共榮。具體怎么做?
1. 留住煙火氣,比造景更重要
成都玉林東路改造時,沒有驅逐老居民和傳統小店,而是通過“五個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置換一批、新增一批、融合一批),讓火鍋店、雜貨鋪與文創店、咖啡館共生。重慶山城巷的微改造同樣如此:窄巷梯坎保留原貌,只在危房處加固,讓原住民繼續經營30多年的老鋪,同時引入設計師小店,形成“新老共生”的生態。
開發商啟示:改造不是清場重建,需尊重原有社會網絡。規劃前期調研居民習慣,預留生活服務空間,避免“紳士化”驅離原生人群。
2. 把文化“用活”,而非供起來
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可消費、可互動的體驗:
? 空間敘事重構:貴陽太平路揭開被掩蓋的貫城河,用新材料重現龍井橋風貌,老墻、老巷變身文化展場;蘇州十全街將蘇繡、評彈嵌入潮流店鋪,打造“非遺活化清單”。
? 在地IP孵化:龍南老街恢復釀米酒、客家織帶等老行當,推出“小生有禮”文創品牌;南寧水街以“老南寧故事”為主題,用沉浸式演藝活化歷史。
開發商啟示:挖掘獨特文化基因,轉化為可參與的消費場景。避免生硬移植外來IP,本土故事才是核心競爭力。
3. 業態融合:讓文化“長”在商業里
單一零售業態難以為繼,需構建文化消費生態鏈:
? 分層運營:南寧“三位一體”模式中,中山路主打美食聚集區,“三街兩巷”定位國風體驗,水街承載老城故事,形成互補。
? 圈層共生:重慶龍湖時代天街引入Livehouse、脫口秀劇場、劇本殺館,吸引“音樂圈”“國潮圈”等亞文化群體,形成高黏性社群。
開發商啟示:業態規劃需瞄準細分人群。青年客群重體驗(電競、市集),家庭客群需親子空間,銀發群體偏好懷舊場景。
三、可持續之道:共生體的底層支撐
文化共生體的生命力,依賴三大可持續機制:
1. 利益共同體:誰出錢?誰受益?
? 多元資金共擔:無錫藍系列園區采用“社會投資+運營”模式,政府、產權人、運營方共享“租金+物業+分成”收益;龍南老街推行“積分制”,商戶參與治理可獲獎勵,激發共建熱情。
? 長期運營反哺:蘇州十全街建立商戶聯盟,通過品牌聯營提升整體溢價能力。
2. 輕改造技術:少動筋骨,多做針灸
? 微更新手術:北京楊梅竹斜街由設計師與居民共議改造,僅更新破損設施,保留胡同肌理;景德鎮御窯景巷用光影秀激活夜間經濟,避免大拆建。
? 數字化永生:運用AR技術復原歷史場景(如重慶洪崖洞“山城記憶”),區塊鏈存證文化資產,降低物理改造依賴。
3. 治理新機制:從管理到共治
龍南市成立老街黨支部、街委會,聯動商戶制定業態規則;成都玉林東路建立街區發展聯盟,讓居民投票決定業態準入。讓使用者成為維護者,才能避免“重建輕管”的爛尾困局。
四、警惕陷阱:共生體的生死考驗
1. 文化空心化:跟風網紅元素(如千篇一律的“仿古街”)終將被淘汰。深耕在地性,如重慶洪崖洞挖掘巴渝吊腳樓文化,才能形成獨特標識。
2. 過度技術化:VR、投影只是手段,內核仍是人文體驗。景德鎮“水木浮梁”夜游爆紅,核心在于瓷茶文化的現代表達,而非設備堆砌。
3. 生態失衡:高端化驅逐小微商戶,將瓦解共生基礎。預留20%空間給本土老字號、手藝人,如成都玉林保留社區菜場。
結語:老街的重生,是城市的涅槃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當重慶山城巷的崖壁燈火點亮市井煙火,當蘇州十全街的評彈聲混入咖啡香氣,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商業的成功,更是城市的記憶在當代生活中延續。對開發商而言,老街改造的終極價值在于——讓文化可消費、讓商業有溫度、讓更新可持續。
老街新生計,不在推土機的轟鳴中,而在煙火升騰的清晨茶館里,在青年聚集的文創市集上,在居民與游客擦肩時的微笑中。這是一門關于“共生”的生意,而它的回報,遠比租金更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