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聊下商業和酒店,這倆應該是受疫情沖擊最厲害的類別了。
三年疫情,把這兩個貼近消費端、to C為主的類別折騰得夠嗆,沒人嘛。。。負擔租金高的零售業態被電商搶奪,體驗感強的業態租金上不來,剛準備緩口氣就趕上教培被團滅,剛調完鋪填完空,尼瑪又靜默不讓堂食了。。。
但其實,即便是沒有疫情,這哥倆近些年的生存狀態難言理想。
招商運營啥的咱不聊了,主要說說大宗交易方面。我翻了下網上統計的大宗交易,在我比較關心的北京和上海市場,2022年上半年的購物中心相關大宗交易。。。寡淡,非常的寡淡。
希慎興業買了李嘉誠留下的世紀盛薈,屬于香港企業內部的倒手;復星回購BFC部分部分股權,遠洋把頤堤港賣給國壽,都是融資安排,沒啥亮點。還有世茂大甩賣里面的人民廣場52+,特殊機會意味很濃。。。
突然想到了美團王興說過的一句話:2019年是很差的一年,但它可能是今后十年最好的一年。。。
2021年大家過得不咋地,但是至少還有領展(七寶、太陽城)、博楓(資產包)、旭輝(五棵松)、凱德(為來福士引入平安)等一系列大宗交易;當然了,去年剛剛買了購物中心資產的機構們,今年上半年就遇上各種封城、靜默、不準堂食、不準聚集,估計想想就肉疼。
酒店也是命運多舛,偶然有幾個酒店類的大宗交易,要么是改公寓,要么是改辦公,酒店是有多么不招人待見;而在各大法拍平臺上,酒店類是常客,而且,是流拍的常客。。。
看起來高大上的兩類資產,混成了難兄難弟,為啥會落到這步田地?難道都是疫情的鍋?
01
這鍋誰來背?
自然是御用夜壺開發商唄
在公募REITs里程碑式的958號文里,特意說了一句:商場、酒店、辦公樓等商業地產,不在試點范圍內。
這個逐客令,用意也是比較直白的:房地產開發商們,暫不在被邀請之列。。。泥奏凱!
這是和國情有關的。。。和辦公樓的業主構成相對比較分散不同,商場和酒店,絕大多數在開發商手上;在夜壺有罪的環境下,你懂的。
90年代剛開始放開房地產的時候,能搞個酒店,是非常牛掰的事兒,而搞個商場更是難度進階的,基本都是港資開發商的秀場。
再后來就是萬達、華潤、龍湖、新城、寶龍為代表的本土商業地產企業崛起,當時全國各地的新城建設如火如荼,酒店和商場屬于稀缺配套,可以撓到地方政府的癢癢肉,是勾地利器,看到萬達砍瓜切菜一樣的全國圈地,各類住宅開發商眼饞得很,紛紛開始尋求涉足商業地產。
尤其是在崇尚高周轉的開發商們手里,工具人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要論快周轉,萬達是師傅,它最風光的時候,碧桂園恒大啥的,還是弟弟。萬達很早就上線了信息系統,考核項目的各種節點進度,其中最核心的,是考核四證辦理(一度要求是拿地的同時取得施工證,what?),因為這直接關系到銀行貸款的到位時間;第二核心的,是考核開業時間和滿租率,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經營物業抵押貸款的到位時間。
不管外表多么fancy,商場和酒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是開發商業務鏈條中的NPC工具人:前期配合拿地,中期配合抵稅,后期配合倒錢。。。
前期拿地就不多聊了;商場或者酒店留著,可以不觸發土增稅,而這些持有型物業的成本,很多都已經攤到了可銷售的住宅或公寓上,做高成本、降低稅負。后期倒錢也是套路。。。
和一線城市辦公樓的交易相對頻繁相比(整售和散售都有),商場和酒店一般不能散售,而且大宗交易也少,所以可參照案例少,在估值定價上客觀存在盲區。盲區就給主觀能動性留足了合理空間。房地產上行期的開發商和銀行,就像是情竇初開的情侶,你有情我有意,烈火干柴一點就著。
從開發商角度,這都是成本很高的持有型物業,投入很多的呢,盡量按照成本法來,評估值一定要往高了整;成本法用多了之后,全國各地的酒店資產,普遍估值高,就更利于用可比項目法了。。。
從銀行角度,這種低頻交易的大宗物業,我哪看得懂,有專業機構給出的評估報告,我免責;按照評估值的五折掌握抵押率,應該是足夠安全的咯,就算項目自身的現金流覆蓋程度一般,這不還有主體增信呢嘛。。。
所以,在銀行和開發商的蜜月期,成本10個億的持有型物業,可以把估值干到20億,然后把自己的原始投入拿回來,相當于“開業就等于把商場和酒店賣給了銀行”。。。
過三年,換家銀行做經營貸,估值25億,還可以多套回來點錢。就這樣,投資性物業的評估值越來越高,開發商拿回來的錢越來越多,銀行眼看著自己的抵押品越來越值錢,心里也感覺更安全了。。。
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啥現在遇到困境的開發商,第一反應不是住宅降價,而是先賣酒店,再賣辦公樓或商場,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工具人,實在不行我躺下,你把他們直接拿走咯?
這也就解釋了,買家按照收益法來算賬,很難能夠和業主談得攏。。。除非開發商被逼得太狠了,六折七折也賣。。。世茂在上海黃浦江畔的茂悅酒店,10萬平米,評估值65億元,貸款36億元,按照總價45億元賣給了上海地產集團,項目成本估計也就是30億元左右,你覺得世茂吃虧了嗎?
感情好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感情破裂了,就叫人家牛夫人。。。
這同樣可以解釋,為啥現在銀行的不良資產里,酒店和商場非常多,一二三四線城市都有,而且屢屢流拍。
這是經營物業抵押貸款的常見打法哈,系統性高估,必然導致收益率難看,心態差距大,進而導致交易搞不成。
現在CMBS算是升級版的經營貸,成數更高、因為是標品而更受機構認可;類REITs帶了點股性,但終歸很難脫離主體信用。更重視項目自身的現金流而非主體信用,算是進步。
但無論被包裝成哪種金融產品,評估值還是重要的參照系,這些持有型物業的估值,確實需要多留點心。
02
中信資本的長沙
讓我感受到了無形壓力
前面講的都是開發商。投購物中心的地產基金,日子會好一些嗎?
2022年5月,中信資本宣布,將中信建投-長沙悅方ID Mall ABS計劃的權益級份額50%出售給印力商置。
這是長沙黃興路附近的地標商場,中信資本2010年收購該購物中心,將其打造為長沙五一商圈的核心商業項目;2017年,中信資本以長沙悅方ID mall為底層資產,發行了國內首單美元基金結構類REITs。
按照當時國內市場投資人對于類REITs的理解,是需要強主體提供增信措施的,而中信資本本身是個GP,身家有限,當時費了很多勁,也搞了不少創新,終于搞定了。
掐指一算,快到每3年一次的贖回時點了,在就在重要時點到來之前,中信資本與印力商置簽署合作協議,雖然雙方官方口徑都是戰略合作相互賦能之類的,而交易實質是:印力收購這個類REIT產品的一半次級,作為交換,印力獲得了項目的經營權。也算是退出了吧。。。
要知道,中信資本過去若干年的宣傳亮點之一,正是自己擁有獨立完整的購物中心資產管理團隊,從上海、長沙到北京東四環,一直親自操作項目的開發招商和運營,雖然水平起伏不定、偶有失手吧,但總歸是有自營隊伍的。現在中信資本愿意把經營權轉給印力,相當于為了引入印力,放棄了自己的資管團隊,這個代價會不會太大了?
就在一年前的2021年6月,中信資本宣布,與印力集團完成印力中信資本中國零售升級并購基金一期的募集,基金規模26.25億元,投資于中國一二線城市具備改造或提升空間的商業生態平臺項目。該基金已完成三個儲備項目的投資,分別是北京萬科半島廣場、濟南印象城和成都印象城(都是印力自己的項目)。
據說這支基金的募資歷程歷盡千辛萬苦,大致搞了三年多。。。在購物中心領域,印力已經算是國內頂流,中信資本也是大牌,即便這樣,無論是這個購物中心基金,還是長沙項目的類REITs,給人的感覺都是頗為吃力。。。
再想想,寶龍去香港搞REITs折戟沉沙,新城去新加坡搞REITs也步履蹣跚。。。購物中心這是多不討資本的歡心呀。
03
你為啥變心?
再深沉的愛,也會變淡
2015年,萬達率先開始搞輕資產,那會兒資金方們對于購物中心還是滿懷熱情的。但事后回來看,行業的拐點,就在2015年。
前面說過,搞這些購物中心和酒店等持有型物業,是靠著住宅/公寓/辦公樓的銷售來平衡的,如果銷售型物業的流速慢下來甚至枯竭,這些持有型物業又沒有啥流動性,出問題,幾乎是必然的。
除了這些基本面因素之外,購物中心和酒店都是對于管理高度依賴,業績表現的方差比較大,如果是幾十上百的購物中心的投資組合還行,咱們看平均值嘛。。。但是如果是單一項目,一旦業績不佳,可就是100%的煩惱。
國壽買了上海世紀大道的世紀匯,辦公樓勉勉強強,但商場部分是調來改去,一直狀況不佳,讓國壽這種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涉足購物中心領域的金主,傷透了心。
內資傷心了,外資會好一些嗎?
首先,愿意投購物中心的機構,本來就不多了。。。
過去三五年,歐美的購物中心死了一批又一批,這多少都會影響外國人對于這個資產類別的信心。
LP們不看好這個資產類別,海外投委會的大佬們自然也會謹慎,層層加碼,分布在國內的投資團隊,會有多少積極性去推動呢?
其次,前幾年投了購物中心的外資,多少都有痛點。。。
之前聊過豐樹滿懷希望帶著新加坡的成功案例進入中國,只搞了四個怡豐城,就對國內市場放棄了憧憬和幻想,踏踏實實搞物流了。。。買了上海怡豐城的黑石,估計心情也不會太好。
博楓大概率還沒有從五里橋項目的陣痛里解脫出來,凱德的北外灘來福士,到現在看著空空的北外灘也是隱隱難受;瑞安打造了上海一系列最牛掰的城市更新商業項目,但照樣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
現在還公開喊自己積極看購物中心項目的外資,也就領展?
領展是為數不多的指望了,但人家也不是蔥頭韭菜好嘛;領展的總裁說了:內地的發展商有財政困難,我們去接觸了很多,但好的物業他們不想賣,不好的我們不想買。。。有些好物業我們想賣,但抵押比例太高了,如果我們買,還要倒貼錢給銀行。所以,過去一年多,我們談了很多,沒有一個是談得到的。。。
所以,問題很明顯,之前的購物中心和酒店的估值體系存在嚴重的高估,在買家不傻的情況下,接下來,要么是開發商跪下,要么是銀行跪下。。。
同樣是押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力,是搞簡單直白、易于復制、和電商正相關的物流倉儲,還是搞管理難度大、難以復制、多少都會被電商影響的購物中心,你選哪個?
04
輕資產火熱
不再糾結持有和退出的問題
咱們之前聊過萬達的商業輕資產,砍瓜切菜一般急速擴張。其實,各路商業地產企業都在發力搞輕資產,連濃眉大眼的新世界K11也開始搞輕資產了。
每一家都希望自己搞輕資產,那重資產由誰持有呢?基本上是兩大類,一類是前些年通過各種手法搞到地的小開發商,住宅么搞一搞還可以,遇到商業就玩不動。
另一類,咱們之前也聊過,所謂的地方新城投們。。。國資、有錢、主體強、扎根本土、立志于做城市綜合運營商,但是蓋房子還勉強可以(當然,也有連蓋房子都要找代建的),難度高一些的商業管理,確實非常吃力。近幾年國資城投拿地踴躍手里握了不少的項目,或者做大做強自己并入了不少的低效資產,都是輕資產的機會。
購物中心的商管,尤其是在輕資產模式下,會越來越貼近酒店管理公司;你看,在酒店行業做業主的,沒有幾家舒服的,反倒是華住這樣的酒管公司大量擴展,各種吸引加盟,才懶得關心你的資產到底是自有的還是租的,剩余年限還夠不夠,是不是賣得掉。。。
也許購物中心行業,也會逐漸走到這個方向,不糾結于底層資產,拼真正的資管能力,掙品牌溢價的錢。
還是用老掉牙的市盈率邏輯吧,側面看看各種輕資產行當的含金量,就在今天這個時點:
地產基金GP:光大嘉寶,15倍左右
代建服務:綠城管理,17倍左右
純物業管理:碧桂園服務,23倍
園區商管:德必、錦和,23倍左右
商管+物管:招商積余35倍,萬象生活42倍,萬達估計38倍
酒店管理:洲際萬豪前段時間50倍,最近美股被大幅加息給嚇尿了,但也有40倍
都是半年小結+閑扯哈,不專業是肯定的。。。我又不是專業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