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本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知識工作者,這意味著,
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新。
一項針對玩的腦部神經研究表明:當你在玩兒的時候,大腦皮質層更活躍,會產生更多的連接,從而生發出更多的想法,同時,你內心抵觸或者批評的聲音也會消失,創意能更自由地迸發出來。
不僅僅是工作,“玩兒”會讓城市居民對彼此更友好,也更具社區凝聚力。
但,好久沒玩了,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玩”。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玩”。
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點是:
1:打破標準,不走常規
2:允許失敗,接受風險
要知道玩的近義詞是“有趣”,反義詞是“無聊”。
那如何將“玩”的機制融入城市中,讓每個人都機會展現出“內心小孩”的一面,從而更有活力感覺更幸福呢?

我們跟不少伙伴聊下來,有以下幾種方式,與您分享
1:“無車日”
城市中,越來越多道路僅僅是通行的功能空間,甚至,只是汽車通行的空間 — 一點兒也不好玩兒。
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我們的街道上沒有空間給人們停留,供人們消遣玩樂。
一個看似矛盾的事實是,
正是“無所事事”賦予了一個城市生命力。
而在老胡同,老弄堂,老巷子里,你可以盡情地欣賞其他人的活動,比如他們走路,他們的發型,他們交談的姿勢,他們在橋上看風景,這讓我們感覺到自己與他人的連接,甚至這些情景還能入畫入詩。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認識到,可以自由休憩的街道空間可以提升居民的質量 ,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還鼓勵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于是,在巴黎,每年都有Journée Sans Voiture(無車日),屆時超過400英里的街道不能通車,人們在街道上舉辦慶祝活動
↓

印度古爾岡自2013年以來的每個星期日,都會舉行了無車慶祝活動Raahgiri Day。洛杉磯,墨西哥城和開普敦都舉辦過類似的“無車日”的活動。
在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每個星期日都會舉辦一次ciclovía活動,在這一天,市民通過自辦的公共表演,音樂會,戲劇和舞蹈表達自己,這讓每個星期天都有一種節日的社區氛圍
↓

2:孩子們的玩耍空間
今天城市里的孩子玩的時間比任何時候都少,他們呆在室內的時間簡直不符合人類進化趨勢,這直接導致了現在城里的孩子的近視的比例大大提高,而且他們不那么活躍,還不那么有創造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城市需要變成孩子們的游樂場,讓他們在哪里都可以玩,安全的玩。

看看愛爾蘭做的——
他們開辟出安全的道路與社區廣場,然后在地上畫格子,孩子可以玩跳房子游戲;他們在街道上放了呼啦圈、小球,孩子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


研究人員發現,3-5歲的孩子,98%的人都在創意天才之列;
相信我,當我們這些無聊的大人看到玩耍中的孩子時,我們也會更有幸福感,更有創造力。
3:“滑板城市”
2000年左右的時候,費城完全不歡迎滑板文化,這座城市認為:滑板問題與無家可歸問題和垃圾問題一樣是城市的毒瘤,所以完全禁止了滑板作為交通工具。
但年輕人覺得它很酷,滑板簡直就是創意階層的標志。
慢慢地,隨著人們開始自發地建立滑板公園,滑板在孩子們中普及,有滑板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多,滑板連接了城市的各個角落,也讓費城充滿了活力
↓

在這里,我們將“滑板”看作是一個隱喻,代指“好玩但不好管理”的非常規東西。
其實,很多城市是禁止“滑板”的,因為它不好管理。玩滑板的這群人通常也不好管理。
但如果做能很好地包容“滑板”,那么“滑板們”將會為城市增添獨特的魅力,慢慢地將城市變成一個有創意有趣味的地方。
比如:
這個一下雨就會有音樂的房子:藝術家Annette Paul,Christopher Rossner和Andre Temple在德國德累斯頓完成了這個城市裝置藝術:藍綠色的外立面點綴著一系列不同尋常的瘋狂金屬落水管 ,當下雨的時候,社區里就會有不一樣的自然音樂,帶來了非常不一樣的聽覺體驗!
↓

還有Yarn Booming(毛線轟炸行動),用毛線裝點城市,2005年開始在美國德州興起。由美國德州藝術家 Magda Sayeg發起,跟涂鴉一樣,Yarn Booming也是街頭藝術的一種。七彩的毛線包裹著街道、燈柱、路牌,汽車、巴士、雕塑等大型物件,讓人覺得新奇又好玩。
↓

古語說:人無癡不可與交,因其無真氣也;人無癖不可與交,因其無深情也。
玩是非功能的,卻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真性情,城市里不應該僅僅關注GDP,也應該關注其中的人,他們是否可以享受“無所事事”?是否有足夠的激情,有足夠的愛?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會玩了,那我們將會失去創造力,生活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希望城市能幫助我們,永遠讓我們有一顆孩童般天真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