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及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特色小鎮的培育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切入口。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8號),明確提出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目標。同年7月,住建部、財政部及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則正式拉開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序幕。隨后,住建部、發改委等則分別聯合國開行及農發行,旨在從金融角度為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保駕護航。
特色小鎮的建設包含“前期策劃、整體規劃、配套建設運營、產業引進和發展”等諸多過程。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技術、資金、人才等條件不一,所以地方政府如何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運作下扮演好引導者與服務者的角色,將成為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文試圖從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出發,從剖析特色小鎮培育中的關鍵要素出發探討一下當前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路徑。
一、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概念區分。
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在《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6]2125號)中首次對特色小鎮及特色小城鎮的概念進行了明確區分。特色小鎮主要是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這里強調了特色、新興、資源聚集、創新等特點。而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特色小鎮是一個創新發展的平臺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政建制鎮,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在一個建制鎮內,但不局限于建制鎮。而特色小城鎮在建設范圍上即是指一個建制鎮。此外,二者在發展內容、模式、軌跡等方面亦不相同。
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及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特色小鎮的培育則成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切入口。特色小鎮以“突出特色、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為原則,在實現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經典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的基礎上,以產興鎮、以產立鎮,最終實現生態、生活、生產的“三生融合”。這與過去人們所說的特色小城鎮,含義也有顯著不同。
二、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要素分析。
特色小鎮是一個集產業、城市基建、人文社區、自然環境、文化歷史于一體的空間發展平臺,它是一個眾多要素融合的有機整體。特色小鎮實現的是各要素的有機整合,而不是功能的簡單疊加。如何實現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是特色小鎮實現最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關鍵要素之“產”
這里的“產”是指小鎮的“特色產業”。特色產業是立鎮之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特色產業的選擇將直接決定小鎮的命運。特色小鎮是國家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及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戰略選擇,特色小鎮的建設歸根結底要能實現當地的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產業鏈的不斷優化升級,以經濟發展解決當地就業問題,以經濟發展吸引更多優質資源的集聚。因此,產業的選擇將直接決定特色小鎮的未來。
1、聚力主導產業,實現“以產興鎮”。
主導產業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主要的支撐性產業,它是處于成長期并能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的具有高成長型和擴散性的產業。特色小鎮的產業選擇首先應立足本地實際,在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基礎上,聚力主導產業,通過主導產業的擴散,集聚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最終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主導產業的選擇主要以產業的需求潛力大、技術進步快、部門帶動性廣、就業吸納力強等為標準。產業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命脈,缺乏產業支撐的小鎮建設猶如無水之源,無本之木。
2、凸顯本土特色,杜絕“生搬硬套”。
主導產業的選擇應以立足當地實際為出發點,切不可一味的追求新興產業。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生搬硬套的“特色小鎮”不僅會失去特色,導致千鎮一面,而且還會脫離實際,導致產業發展需求與要素供給不足的尷尬處境。
對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而言,由于具備較好的經濟基礎,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比較豐裕,因此在選擇主導產業時,可借鑒浙江經驗。在結合當地實際、考量本土經典歷史產業的前提下,優先發展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等附加值較高的新興產業。
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囿于經濟經濟基礎薄弱、人才技術匱乏等條件,在主導產業選擇時,要避免好高騖遠,重點立足當地主導產業,優先考慮歷史經典產業。通過后期突出打造“產業特色”,進而吸引優質資源集聚,以此為基礎,完成產業鏈的升級優化。
(二)關鍵要素之“城”
這里的“城”指的是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建設、小鎮運營及政務管理服務等方面。基礎設施的完善及配套服務的提供是產業發展集聚的基礎,小鎮的成功運營是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政府創新的管理服務理念是小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便捷服務。
在以保護當地生態系統為原則、不以犧牲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前提下,特色小鎮要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的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提供必要的設施保障。包括:自來水符合衛生標準,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并達標排放,垃圾無害化處理,道路交通停車設施完善便捷,綠化覆蓋率較高,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服務質量較高,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服務全覆蓋等。
2、重視小鎮管理運營,避免出現“空城”。
特色小鎮從無到有是一個集建設與運營于一體的過程。小鎮產業是否能實現集聚發展,小鎮經濟是否能保持持續提高,關鍵就在于小鎮運營。為了避免“房地產式開發”、“跑馬圈地”等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監管,嚴格審查,正確引導特色小鎮的開發。另一方面,政府還應充分撬動社會資本,引入具有豐富運營經驗的開發商,以企業為主體,進行市場化建設運營,進而避免“重建設輕運營”的情況發生。
3、創新政務服務機制,強化社會資本合作。
從建設到運營,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融資難度,特色小鎮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由于各地區在開發特色小鎮過程中所面臨的約束條件及城市發展背景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政府在管理及提供服務時就需要創新管理機制。小鎮的建設從前期的規劃到后期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過程將牽涉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地方政府應充分調動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創新小鎮管理機制,在扮演好監督者、管理者角色的前提下,政府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服務者參與小鎮的建設,避免“大包大攬”。
此外,融資問題也是特色小鎮在建設運營中面臨的困難之一。在平臺公司剝離代政府融資職能后,政府融資的途徑變得越來越窄。而通過PPP模式引入資金、技術、運營經驗豐富的社會資本方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特色小鎮除去部分公益性建設外,將有大部分屬于經營性項目,后期產業發展帶來的穩定收入也將成為社會資本參與到小鎮建設運營的重要保證。
(三)關鍵要素之“人”
這里的人指的是特色小鎮的參與者以及與之相關的社區建設。特色小鎮應以參與者的滿意程度作為小鎮建設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這里的參與者包括小鎮居民、產業發展的生產者、消費者,小鎮創新主體,管理服務者等一系列利益相關者。無論是產業集聚還是小鎮發展,歸根結底都是參與者的集聚與發展。因此,特色小鎮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建設運營,以參與者的滿意程度作為批判小鎮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1、完善社區服務,營造宜居環境。
小鎮建設的空間布局要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整體格局和風貌具有典型特征,路網合理,建設高度和密度適宜。小鎮的教育、醫療、交通、商業、旅游等基礎設施齊備,為小鎮參與者提供一個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2、以人為本,實現“三生融合”。
無論是產業集聚發展,還是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最終都離不開小鎮的參與者。完善社區服務,營造宜居環境只是對小鎮的最基本的要求。小鎮產業的集聚發展離不開勞動力的集聚,而吸引勞動力集聚的重要因素是小鎮有足夠的吸引力。這不僅包括產業本身為勞動者帶來的收益,還包括小鎮本身為勞動者帶來的歸屬感。這就要求小鎮的建設運營需以人為本,在滿足參與者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生產、生態、生活”的有機結合。
(四)關鍵要素之“文”
這里的“文”指小鎮的文化。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區別還在于文化方面。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求當地的傳統文化能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記錄,歷史文化遺存能得到良好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活態傳承,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與產業融合發展。
特色小鎮重在“特色”,凸顯特色是為了防止“千鎮一面”,這里的特色既包含產業特色,亦包含文化特色。文化是一個小鎮的標簽,是特色小鎮對外宣傳的名片。特色小鎮從前期規劃到后期的建設、運營均需充分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將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特色小鎮在前期的策劃中應以當地的特色文化為出發點,將特色文化融匯于小鎮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真正實現產城融合。
此外,小鎮在聚力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積極深挖特色文化,形成文化產業鏈,以特色文化為載體,在發展文化旅游的同時,盡可能的實現特色文化價值的最大化。
三、結語。
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中,住建部等三部委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全國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這一目標對各地方政府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地方政府可以此為契機,實現就地城鎮化。在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存量資源的整合利用。然而,特色小鎮的建設絕非簡單的復制粘貼,并非各項功能的簡單疊加。如何在實現小鎮“生產”發展的同時,將“生活”與“生態”與之融為一體,這對地方政府而言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地方政府不僅需要創新管理機制,為特色小鎮的建設運營疏通道路。還需要充分撬動社會資本,將企業先進的管理運營經驗引入小鎮的后期運營。中央及地方政府大力提倡的PPP模式將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特色小鎮這一匯聚“技術、人才、環境、文化、管理、運營”的空間發展平臺,追求的是“產、城、人、文”等要素的有機結合,追求的是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活而新”。如果將特色小鎮比作一個人,那么政府將是大腦,企業將是四肢,基建將是骨骼,產業將是心臟,小鎮參與者將是血液,歷史文化將是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