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面臨新一波沖擊!
來源:明源不動產研究院 作者:明源不動產研究院 時間:2023-08-10
這幾年來許多地方都在強調產業強市,一些產業資源組織能力強的地方政府,一直在探索“直供”模式,即地方政府團隊自主遴選意向企業,將招商引資完全前置到土地出讓之前,完全不需要園區平臺公司的介入。
然而早些年,這種直供模式大多只針對龍頭企業、大型上市公司。達不到這個標準的企業,通常不具備跟政府直接要土地的能力。所以長期以來,這種超低成本的政府直供土地模式,是將一般中小企業排除在外的。它們只能進駐市面上已經在運營的園區或商務區,接受運營方給出的價格。面對政府直供的超低成本土地,只能表示羨慕。但這兩年形勢已經變了,多家企業聯合拿地、聯合上樓的新型供地模式,在各地頻現,中小企業終于也有機會享受政府直供的紅利。具體是怎么做的?對園區行業有什么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7月下旬,深圳的一個典型“聯合上樓”模式項目——南山區科技聯合大廈,突破了100米的關鍵工程節點。早在2018年時,深圳市南山區就已經將“聯合建樓”作為重點改革課題。通過政府集中供地、企業聯合拿地的形式,允許企業通過簽訂競買協議組成建樓“聯合體”,并統一招標代建方進行建設,實現一棟樓內產業鏈關聯企業的聚集。據深圳媒體介紹,南山區科技聯合大廈在2019年2月,由南山區的14家重點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以人民幣9.86億元,成功競得。這塊占地約1.1萬方的產業用地,一舉解決了一批企業的空間需求。這十幾家家聯建企業與萬科公司簽訂了代建合同,最終科技聯合大廈由中建二局負責施工,建成后將作為聯建企業的總部大樓,其中包括創夢天地、東鵬飲料等知名企業。在具體的物業空間分配上,這個項目采取的是抽簽分配的形式。2019年4月,南山區政府舉行了“南山區聯合科技大廈”樓層抽簽分配儀式。在區發改局、科創局、重點辦、規土南山管理局等10多個區直部門的見證下,通過二輪抽簽最終決出了聯建公司在大廈中的研發用房分配結果。有聯建企業代表表示,在聯合共建模式下,其拿地建設成本粗略算下來,比在市面上拿地、買樓要便宜近6成。無獨有偶,這種聯合拿地建樓模式,在深圳的羅湖區、寶安區也均有落地。深圳羅湖區的周和莊大廈,是區內首個“聯合上樓”的總部大廈,于2018年1月由周大生珠寶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聯合摘牌。2021年7月,又有4家深圳企業聯合競得一宗寶安區的工業用地,占地面積約1萬方,建面約5.2萬方,綜合樓面單價約為1660余元/方。據了解,寶安區這宗地獲得了重點產業項目用地底價出讓、聯合申請用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導向等多重修正系數的疊加優惠,成交價相當于市價3折,企業合計節省拿地資金超2億元。寶安未來要打造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城,成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主陣地。在此規劃中,中小企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但相對于大企業而言,它們的用房用地成本很高。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用房用地問題,關系到寶安區未來發展規劃的兌現。這種聯合用地模式,就是一個值得踐行推廣的解決辦法,大幅提升了土地集約化利用的水平。據稱,寶安區未來還會針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出讓更多聯合總部土地。不僅是深圳,還有如南京等發達城市,都在聯合拿地建樓模式上有過探索和實踐,且在具體模式運作上逐漸成熟。這種看似更為復雜、需要更多內外部協同的聯建模式,何以能受到企業青睞,從而成功推行?小明認為,還是因為這種模式切實解決了太多企業的痛點。在發達城市中總部企業扎堆,中小企業更是成千上萬。有擴大經營、空間拓展需求的企業,絕對不只是總部企業。諸多小巨人、隱形冠軍型企業,對于擴大經營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但許多中小企業一方面單獨拿地資金不夠;另一方面,擴大經營、拓展生產空間的需求不斷上漲,在公開市場購買或租賃,成本極其高昂。這就讓許多企業陷入兩難,不舍得離開深圳這個營商環境,但經營的成本壓力很大。圍繞這一類中間型的需求,一些城市通過創新供地機制、集約利用土地,為更廣泛的企業提供更好的拿地建樓條件,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利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企業需求摸排這方面,深圳市南山區是一個值得學習的范例。其中具體的方式包括直接聯系規土部門,掌握企業拿地的情況。然后針對企業購地時間、地塊位置、土地性質、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等信息,進行全面的統計歸檔。以及聯系不動產中心,調取企業購房數據,將企業的注冊地址、購房時間、用房位置和建筑面積等信息錄入統計。同時還會委托第三方機構,摸排掌握企業租用物業情況與空間需求情況。結合問卷調研,收集第一手企業數據,與前期調研結果比對核準。這些深入市場的調研工作,讓南山區對轄區內的企業需求情況了如指掌,更易推出有針對性的創新支持政策。在前面提及的幾個聯建案例中,不少企業代表都表達了對聯建模式的認可。有的企業認為,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建立一個總部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雖然外地用地成本低,但發源于本土的企業大多是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的,也舍不得發達城市的區位與政策優勢,所以會更加希望在本土找到合適的總部空間。也有的企業認為,和其他上下游的伙伴共同共建總部,這對于客戶資源、上下游資源的共享,會有很大幫助。這些都是企業最實在的念頭,像深圳、南京等地能夠正視這些現實制約,通過機制創新來解決更多企業的需求,那么自然就能夠留住更多優質企業。據一聯建企業代表透露,在聯建過程中,其實區政府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溝通協調作用,本著呵護企業的原則,辦事效率非常高。聯合總部的設計方案,也會有政府部門領導跟進,幫助企業去市里的部門協調,甚至為此時常開會到深夜,堪稱服務型政府的代表。所以,一套能夠回應企業訴求、具備落地性的創新機制,結合具備服務意識的地方政府,一定是能夠將新機制順利落地,獲取企業信任的。
明源不動產研究院專注不動產領域發展趨勢和創新模式的戰略研究。302篇原創內容公眾號 然而,聯合建樓模式畢竟比單個企業拿地,情況要復雜得多。過程中會涉及到多個企業需求、要求的對接協調,這會讓供方的遴選評估工作、方案制定與建設過程中的實時監督工作的難度,成倍增加。面對這些困難,地方要如何協調解決呢?這方面深圳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方案,圍繞聯建項目的建設過程,設計了5大保障機制。聯建項目過程有諸多不確定性,一旦聯建企業因為一些原因想要退出投資,就可能出現大麻煩,甚至導致項目停工。為此,南山區設計了聯建退出機制:在遴選階段如有企業退出,則重新遴選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遞補;在土地使用權公告和掛牌階段,若有聯合體成員單位不超過2家(含2家)退出,其相應建筑面積由區政府承接;聯建大樓竣工驗收前,如有企業因自身原因終止該項目投資建設,政府保留處置權利。針對十余家企業如何分配用地產權的問題,南山區是這樣解決的。一是規定聯合體成員持有的研發用房部分,建筑面積可按協議分配比例分證持有,但不得轉讓;二是規定公共部分如配套商業、食堂、物業服務用房,按份共有、不得分證;三是允許聯合體成員之間,按區政府租金指導價進行轉租調劑。這樣一來在產權分證上可以劃分得更加清晰,且在交易上能夠靈活處理。不同企業對于空間的設計,有著不同的訴求。為了進行調和,并確保公平解決所有企業的訴求,南山區制定了完善的設計建設機制。在建筑設計上,會征求大多數企業同意,才確定方案。一是確定樓層分配方案為高低搭配、抽簽劃分,商業分配模式為15家按份持有;二是由政府統一招標代建方來承建,減少各方協調溝通成本;三是最大程度保留公共空間的“可塑性”,如設置多層架空層及立體連廊,方便企業入駐后進行靈活設計調整,留足改動空間。南山區牽頭搭建了聯建項目的統一溝通協調平臺,通過組織訴求協調會等形式,對聯建工作遇到的問題,做到即發現、即研究、即解決。比如對于企業在樓層分配、建筑設計等方面的多樣化訴求,就可以通過訴求協調會,引導企業充分溝通、友好合作。經過建設期間密切的協作交流,目前十余家聯建企業之間,已經形成了暢通的工作機制。大領導、中層領導或是工作職責相近的員工,都會建群保持溝通。在入駐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聯結。南山區一方面,將聯建工作納入區改革創新容錯糾錯機制,由區紀監部門全程監督;另一方面,還引入了專業法律團隊,全程參與“聯建”相關機制與協議文書制定,確保工作合法合規開展。同時,區相關職能部門還會聯合辦公,“一把手”親自跟進,全力協助企業辦理招拍掛手續,并提前協調后期建設經費融資等問題,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戳這里,破解項目管理痛點就在科技聯合大廈突破100米工程節點時,項目還組織了業主開放日活動,邀請南山區各政府部門和所有聯建業主方代表,到現場參觀監督。以上保障機制可以說是相當完善,而且因為是由區政府牽頭監督協調,許多手續、規劃上的問題,都比企業自建走起來要順暢得多。所以這套模式落地后,立刻引起了許多其他企業的關注。深圳南山區工信局負責人前幾年就曾表示,聯建項目的社會反響很好,剛開建沒多久就已經有百余家企業,提交了下一批“聯建”意向申請書。從深圳這么多的聯合建樓的推行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產業用地、工業用地的政府直供模式,已經越來越成熟。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的發達城市,或是產業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城市,開始推廣這種模式。這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好消息。政府直供的低價用地紅利,終于也能輪到自己了。然而,對于當前許多園區平臺型企業來說,政府直供模式的成熟和推行,將會帶來一股更大的壓力。畢竟這種供地模式,本質上就是要跳過中間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用地建樓成本的。園區平臺企業作為這個“中間商”,未來可能在許多發達城市中,都會面臨被“跳過”的命運。因此,在政府直供模式不斷發展的趨勢下,園區平臺型企業必須深入思考幾個問題:二是如何強化自身的專業化園區運營與服務能力,構建不可替代性優勢,讓企業仍有選擇你的動力?三是自己是否具備某項專精的服務能力,為自己創造介入直供模式、成為聯建服務商的機會?如果未來政府直供模式得到更廣泛的推行,園區平臺的生存空間,尤其是民營型園區的生存空間,一定會被進一步壓縮。到那個時候再來思考以上問題,那么形勢將會變得非常嚴峻。所幸,在聯建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大量服務型企業的介入機會。包括面向政府產業咨詢服務,面向聯建企業的設計咨詢、代建、代運營服務等等。面對政府直供、聯合建樓這種創新用地模式,小明認為這對企業經營、對經濟發展來說,肯定都是好事。而且隨著各地對于產業類用地的不斷探索,聯合建樓模式的出現其實是一種必然趨勢。只是在此趨勢下,園區企業又要面對一波不小的壓力。如果與這種新型模式共存,甚至在這種模式中創造自身發展的機會,這遲早會成為每一家園區企業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