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問題,既是中國制造業企業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制智庫近期重點調研和咨詢的內容。
為什么要打造中國版“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有哪些 “隱形冠軍”政策要點及含金量 隱形冠軍企業的區域、行業分布 隱形冠軍培育正在取得積極效果
首先,制造業企業不再追求無序擴張,大而不倒。從“大”到“專”成為新趨勢。周小川去年著文明確表示反對“流量為王”“贏者通吃”,否認“大而不倒”。只求短期的“全”“大”,而不求長期的“精”和“強”,對產業長遠發展無益。“隱形冠軍”深耕細分行業,能夠做到“小而美”“小而精”,能夠打造產業鏈上長期穩定的一環,有利于中國制造業的安全自主和全球競爭力提升。
其次,制造業從“集成制造”向“基礎制造”轉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制造業的發展都是以裝配、集成為主,產業規模大,大多數產品能夠生產,但產品的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容易被“卡脖子”。雖然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但產業基礎牢靠不牢靠的問題沒有解決。裝配虛胖,基礎零部件沒油水、沒韌性。“隱形冠軍”在細分行業,立足基礎制造,能逐漸實現產業鏈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技術的國產化、高端化,補短板、疏堵點,可以解決“卡脖子”之痛。
其三,從“跟隨戰略”向“自主戰略”轉變。對先進制造化和高端制造,美對我“精準脫鉤”“定點脫鉤”,而且制造業一旦到了“無人區”,便無以模仿。以往的跟隨模仿策略可以說已經走到頭,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隱形冠軍”企業專注細分領域,依靠技術原創和極端制造,將推動中國制造業從跟隨模仿邁向創新驅動。
第二,專精特新“小巨人”
具有企業魅力的公司,需要抵制規模增長的誘惑,潛心追求卓越品質。美國學者伯林翰《小巨人》一書中,闡釋了不擴張也能成功的企業經營新境界,最早提出“小巨人企業”的概念。工信部從2018年起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這類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專注于細分市場,是創新能力強、市占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評選由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主導,是國內廣泛被認知的“隱形冠軍”企業。
第三,單項冠軍
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首次提出培育“單項冠軍”,并提出了“單項冠軍”的標準:
長期專注于瞄準一兩個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特定細分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全部業務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從事相關業務領域的時間達到10年或以上(或從事新產品生產經營的時間達到3年或以上);
生產技術、工藝要國際領先,產品質量精良,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很高的市場份額,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
企業經營業績優秀,利潤率超過同期同行業企業的總體水平,一般要求年銷售收入4億元以上。
目前,單項冠軍的認定,分為示范企業和示范產品兩類。
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由省級層面組織申報推薦,工信部組織評審認定。“單項冠軍”的評選由產業政策法規司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導,從定義到經營特征上,都可以看做是典型的“隱形冠軍”。
第四,新興產業領航企業
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發布過《培育制造業領航企業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工作方案》,領航企業的概念也隨之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指主業突出、綜合實力強的大型優質企業。這一概念近期在國家工信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被特別強調。
《意見》指出,在構建優質企業梯度格局的過程中,要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領航企業在制造業“強鏈補鏈”過程中功能重要,對“隱形冠軍”的培育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江西省目前是較早推進“領航企業”培育工作的省份,進入省內制造業領航企業培育庫的標準包括年營業收入20億元以上,產品競爭力高,企業成長性強,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等。工信部正在依照《意見》的精神,規劃部署全國“領航企業”培育的相關政策。
第五,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
獨角獸企業與瞪羚企業,尤其是其中的制造業企業,是地區版的高成長性“隱形冠軍”。這類企業定義較為寬泛,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評選一般由省市以及各地高新開發區組織,屬于發展潛力大,擁有一定創新技術優勢的企業,是“隱形冠軍”培育最具活力的初級梯隊。
獨角獸概念最初是由種子輪基金創始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指具有發展速度快、相對稀少,是投資者追求的目標等屬性的企業。各地政府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獨角獸”企業的評選,市場也自發形成了一些“獨角獸”的榜單。據長城戰略咨詢《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統計,截至2020年底,中國獨角獸企業已達251家。
瞪羚企業的概念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戴維·伯奇首次提出,是指跨越創業死亡谷,進入高速成長期的創新創業企業,也被稱為“高成長企業”,其主要特征有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發展潛力大四方面。
部分省市、高新區目前已多次組織評選瞪羚企業,各地的入選條件有一定差異,主要的入選條件有成立時間相對晚,成長性指標領先,創新能力、生產技術優異,營業收入、利潤達到一定指標等。
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外部企業成立了“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研究”課題組,每年對國家高新區企業統計數據庫中的累積數據進行跟蹤分析。據“瞪羚云”統計,目前中國瞪羚企業數量已有24089家。
這些政策一般在選拔過程中要求企業處于重點支持行業,擁有發展潛力。入選的企業能夠享受政策上的大力扶持與融資上的一系列配套支持,各地方政府也會對入選企業進行直接的現金獎勵。政策的主要支持方式有機制上各部門聯動協作,支持效率提升;成本上注重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融資上講究精準滴灌,并鼓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制造產業、研發基礎較好的發達地區,還出臺了高端裝備制造的產業政策。這些政策支持智能制造、互聯網數字提升,鼓勵技術攻關與研發成果快速轉化應用。創新、品牌、國際化是這些政策共通的遠期目標。
其中,東部地區占比超過70%。浙江、山東、江蘇占據單項冠軍總數最多,浙江擁有單項冠軍134項,山東擁有132項,江蘇104項,三省加總超過了總數的50%。
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全部屬于制造業,主要分布在23個制造業大類。其中,機械、電子信息和石化行業的單項冠軍企業較多,在精密光學、精密軸承等先進制造和新興領域的單項冠軍也在不斷涌現。
第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分布情況。
據工信部發布名單統計,三批“小巨人”企業分布在全國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其中浙江、廣東、山東是“小巨人”聚集的三大省份。
其中,浙江省入選企業數量領跑全國,共有475家;廣東省入選企業數量緊隨其后,為434家,之后是山東省367家。4-10名分別是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湖南省、安徽省、福建省、遼寧省,這些排名前十省/直轄市擁有的“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國的六成以上。從地區上看,東部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最多,中部地區其次,西部地區最少。
在行業分布方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領域的企業數量最多,其次是通用設備制造業、研究和實驗發展、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批發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總體來看,制造業企業是專精特新“小巨人”分布最多的板塊。
專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國家重點推進的“補短板、補鏈”領域,比如中國制造2025中規劃的十大重點領域,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設備、航空航天裝備、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等;
《工業“四基”發展目錄》重點項目,如核心基礎零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再有則是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中的芯片、觸覺傳感器等。
“小巨人”企業中共有311家企業在A股上市,創業板、科創板和主板企業占比分別為42.12%、29.90%、27.98%。
整體來看,311家A股“小巨人”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超九成企業為制造業,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生物、電氣、電器設備等18個行業;二是整體市值較小,超七成企業市值在百億元以下;三是業績增速態勢良好、盈利能力較強、研發支出占比大。
從行業分布來看,311家上市企業主要分布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建筑業這五大類行業。其中,281家企業屬于制造業,占比高達90.35%。
截至2021年9月10日,新三板已有66家精選層掛牌企業。其中,北京市、江蘇省兩地注冊的企業數量最多,各有10家精選層掛牌企業,占比達到30.3%。從行業來看,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信息技術、材料、醫療保健四個行業,部分企業處于細分龍頭的“隱形冠軍”地位。
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的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2010年,由于四萬億政策的后續效應,基建、地產的上游傳統領域企業快速增加。而2011年宏觀經濟環境轉頭向下,中小企業生存環境變差,很多企業難以存活。在這個背景下提出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本質上是引導中小企業向創新領域發展。
此后,“專精特新”一詞也常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中出現。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支持,不斷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數量和比重,成為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目標。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專精特新”的基礎上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及創新水平更高,是做強梯度培育優質企業的關鍵環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是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在技術獨創性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已經具備一定優勢。隨著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配套產業政策的出臺,這些企業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未來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第二,完善了制造業企業的梯級發展布局。
當前,中國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已經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培育企業—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的中小企業培育梯次,工信部2021年12月17日曾在國務院一次例行政策吹風會上也表示要把“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
當前,中國約有4000萬家中小企業,11.3萬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4萬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32家單項冠軍企業。
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透露,2021年9月8日下午,在“培育新型實體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內部研討會”上,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羅俊章介紹,工信部計劃在3年-5年內培育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中小企業“雙創”帶動孵化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通過“百十萬千”梯度培育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近年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不斷出臺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2019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不懈支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專門就支持中小企業對外合作與交流提出一系列舉措;
2019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中小企業應走“專精特新”國際化道路。各地的單項冠軍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辦法中,也都提到了要推進這類“隱形冠軍”企業的國際化,并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中小企業深耕細分行業,在市場形成領先地位后,將在全球產業鏈中取得難以輕易替代的位置,“專精特新”的國際化道路將越走越寬。產業鏈中相對穩定地位有利于中小企業提高抵御風險能力,減少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突發情況對企業造成的影響,有利于中小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提高企業效益,還有利于中小企業走差異化成長道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贏得長期市場競爭優勢。通過中央與地方的合力扶持,中小企業“出海揚帆”正在加速,未來有望形成“百舸爭流”的新局面。
第四,解出金融扶持中小企業世界性難題的“中國答案”。
近期北交所的設立也被認為是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方面的關鍵扶持措施。市場分析指出,隨著北交所設立并試點注冊制,未來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小巨人”們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將助推其快速發展,資本市場圍繞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投資熱潮也正在展開。
據新浪財經統計,A股市場進行IPO審核的“小巨人”企業共有38家,符合新近成立北交所上市標準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新三板掛牌企業合計有86家。
這些企業立足制造業,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擁有獨有技術和穩定的行業地位,對于投資者來說是理想的投資對象。市場上逐漸出現了對“專精特新”概念的研究,相關的指數與概念股也漸成氣候。選擇登陸資本市場,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有利于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通過公開募集的資金,也有利于中小制造企業投資未來,加速產業發展。
第五,服務于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問題。
專精特新“小巨人”優先聚焦制造業短板弱項,入選須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所列重點領域,符合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域,或屬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產品,圍繞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攻關,或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
同時,2021年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也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補鏈強鏈、“卡脖子”聯系到一起。可見,當前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升至制造業強鏈補鏈的國家戰略高度。
“卡脖子”形成的產業空白區,對中小民企亦是機遇。如果抓住國家大力培育“隱形冠軍”的政策機遇,在這些產業取得技術突破,便有望在市場上取得領先,通過補全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保證長期的行業地位。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形成合力,中國當前的“卡脖子”問題有望在各個細分制造領域逐漸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