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作為中國產業園區發展的集大成者,其建設和運營由政府主導,可視作最為重要的產業園區類型,而各類以發展產業為主要導向的社會資本運營的中小型產業園區也往往集中于開發區中。開發區是“增長極”理論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實踐,即一定規模的不斷擴大的產業綜合體在一定地理空間中的聚集,從而形成領先于周邊發展程度的極化地區,同樣這一極化的區域也具有極大的溢出效應,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
1984年1月,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在沿海城市成立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特殊的經濟政策,中國最早的一批開發區由此誕生。三十多年來,開發區由東到西、由大到小、由少到多不斷發展,截止2020年全國共有4147家開發區,包含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工業園區等多種模式和形態。在各個城市中,開發區均表現為通過一定的區域形成組團,大小從幾平方公里到幾百平方公里不等,往往以管委會的形式作為管理主體,對這一區域內的經濟活動、城市化進程、招商引資等活動進行管理,推動這一特定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城市化進程以及各類經濟活動更具活力地展開。可以說,開發區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帶動各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任。
對經濟發展貢獻巨大 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看,開發區對全國經濟發展意義巨大,尤其是對重要的工業城市來說,開發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更為明顯。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218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547.6億美元,用全國0.1%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0%的經濟收入,近四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資,其稅收收入占所在地級市比重為15.7%。[1] 以上僅僅統計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對經濟的貢獻,如果將統計范圍擴大到各類經過政府批準設立的開發區則貢獻更為巨大。 本文以位于長三角的三座城市——上海市、蘇州市和合肥市為例,進一步探討開發區對城市經濟的貢獻。滬、蘇、合三城代表著中國經濟發達城市的三種不同的發展階段,即卓越的全球城市、經濟活力強勁的制造業大市和正在崛起中的重要城市。從吸引外資上看,三地開發區都是吸引外資的主導力量,貢獻重大。從開發區入區企業的營業收入看,由于上海市服務業發達,開發區內的企業又多以工業為主,故其入區企業營業總收入與上海市GDP相比并不高;蘇州市的開發區由于集中了眾多的工業企業,其營業總收入十分可觀,開發區對蘇州這一工業強市支撐巨大,對當地經濟起到了絕對的支撐作用;合肥市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階段,開發區入區企業的營業總收入對其經濟的支撐作用正在不斷顯現。從財政上看,蘇州和合肥兩地的開發區都對當地財政貢獻極大,可以成為地方政府的財政“奶牛”。 表1 滬蘇合三城開發區與城市發展主要指標比較 *以上數據除上海市開發區市級利用外資數據外,其余均來源于當地2020年統計年鑒。 **上海市各開發區一般不具有一級財政管理權限,故此不統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于數據原因,本表中以合肥市各開發區的稅收收入代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滬、蘇、合三市的開發區數據極具代表性,反映了位于先進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開發區的重要作用。開發區從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和財政貢獻上支撐著城市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可以將我國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理解為“開發區模式”。 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 正如實證數據所反映的,開發區主要從吸引外資、企業集聚和城市功能建設等方面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吸引外資看,開發區建立之初就定位為吸引外資的主陣地。從1984年中國第一個開發區誕生伊始,開發區就成為了一個“飛地”——既是市場經濟在計劃經濟中的“飛地”,也是外資在國內的“飛地”。中央和地方逐漸賦予了開發區審批外資項目、管理服務外資的職能,使得開發區成為了外資進入中國最為便捷的通道。通過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的建設,開發區將吸引外資的功能不斷做強,努力為外資企業提供“境內關外”的服務。通過一系列的功能建設,開發區逐漸了解外商外資的主要發展需求,掌握了服務外資的能力,由管理外資走向了服務外商,使得自身成為吸引外資的主力軍。 從企業集聚看,由于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導向,工業用地和產業用地傾向于集中分布,這使得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中,只有開發區內才規劃有工業用地。通過規劃的整理,進一步促成了企業向開發區的集中。同時企業的不斷聚集,使得開發區成為了各類企業的“居委會”,能夠為企業提供上接政府、下接市場的全方位服務。無論是物業管理或是金融服務,開發區總能比其他城市區域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故而,無論是工業型的企業,還是商辦類的企業都傾向于走進開發區,其一是為了開發區能夠提供的實實在在的政策優惠,其二是為了享受開發區貼心的企業服務。 從城市建設看,開發區的設立往往伴隨著土地集中連片開發過的程,標志著土地由生地變成熟地,由集體用地變為國有建設用地。開發區在開發的過程中通過“七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把農田或者荒地變為了具有城市功能、極具城市美觀的城市化區域。可以說,開發區在很多城市成為了城市化的重要推手和工具。無論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還是蘇州工業園區,一系列的開發區建設引領了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美學的風潮。如果翻開我國第一個新區——浦東新區當時所獲得的批文,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行使的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權限”。這些都證明了開發區作為中國城市化的先驅,為各地的新區和新城建設鋪設了重要的實踐路徑,同時眾多城市的新城區和新城也正是依托于原有的開發區再次升級而起的。 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開發區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工具,已經推動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走過了37個春秋。當前隨著自由貿易區的設立,隨著各地新城和新區的拔地而起,開發區未來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以下簡要談談同建筑設計緊密相關的幾大重要趨勢。 堅持“聚焦于產業發展、服務于產業發展”的根本導向 無論是上海市推出的特色園區還是浙江省推出的產業鏈“鏈長制”,都再一次將產業發展置于了開發區發展的首要位置。開發區的建設要服務于產業發展,開發區的形態設計、廠房設計都是為產業企業服務。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為配合園區產業發展,各開發區采用了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規劃設計理念。以南橋科技城為例,作為上海26個特色園區之一,園區重點發展智能駕駛和人工智能產業。在這一產業導向下,南橋科技城打通地下空間,形成了由城市道路、園區道路、地下停車場道路組成的多維度測試場景。 愈加重視標準廠房建設及設計 當前的開發區發展已經走過了粗放式的一級土地開發模式,轉向了一二級聯動開發方式,開發區正愈加深入地涉入建筑樓宇的開發中。與此同時,隨著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的發展,標準廠房成為了開發區發展中滿足企業“拎包入住”的必選項。在這兩大趨勢下,開發區對于標準廠房的建設和設計需求愈加強烈,而標準廠房的建筑標準也愈加嚴格。政府部門紛紛出臺文件,提高了標準廠房的硬性建筑要求,如上海市有關部門就要求標準廠房建設的容積率不得低于2.0。而各類企業同樣對于標準廠房的外觀和內部裝修要求也越加明顯。在政府與市場雙方的要求下,各個開發區紛紛推出了具有自身園區特色的標準系列廠房,以此來吸引高品質的項目入駐園區,推動產業進一步升級。 產業升級助推園區建設新需求 開發區逐漸從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轉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并重的產業形態,帶來了愈加明顯的城市化形態要求。在走過了近40年的發展歷程之后,隨著土地二次開發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眾多開發區已經處于“退二進三”的新階段,園區業態由原先的以制造業為主走向以服務業為主,由此帶來的不僅僅是建筑形態的變化,還有開發區就業人口的變化。產業形態的升級助推了開發區對于城市形態的建設新需求:一是更加會重視開發區的服務功能需求,園區內餐飲、娛樂、醫療等員工生活配套服務明顯增多。二是在產城融合的趨勢下,開發區的二次開發由區塊開發走向片區開發。由于開發區已融入城市發展的進程,單個地塊的二次開發和利用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功能的需要,開發區傾向使用片區開發的形式,整體重構園區美學,打破開發區與周邊區域界線,融入城市景觀。三是開發區各類建筑形態需求多樣化。當前由于科技類企業和商務型企業的興起,對開發區的建筑形態也產生了多樣型的需求,無論是獨棟式別墅樓宇還是超高層地標型樓宇,這些特殊的建筑需求正在轉化為開發區推進招商引資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智慧化進程不斷加快 隨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的升級,開發區智慧化進程不斷加快。當前存在著不同的技術路徑,一同推動著開發區的智慧化進程,其中較為典型的有三類:由BIM技術引出的類似CIM系統的園區整體智慧化系統;由綜合管廊和安全管理引出的園區綜合治理智慧化系統;由財務和資產管理系統引出的綜合樓宇和資產運營智慧化系統。各類智慧化系統推動著開發區走向高效管理,成為了未來開發區發展的增長點。 結語 放眼世界,開發區雖然不是中國首創,但是卻是屬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獨門秘籍”,全球開發區的發展無不是跟隨著中國的實踐和經驗。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為全人類實現工業化和脫貧做出的重要貢獻。開發區作為一種政策工具也已經嵌入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在長久的未來必將繼續保持中國經濟發展發動機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