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商業區是北京最具文化底蘊的歷史商業街區,也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老字號商業聚集區。面對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以及消費結構的調整與消費需求的改變,北京前門商業街正在適時調整和轉型,以提升其商業、旅游、文化價值品質。
調整與升級
據了解,自2008年前門大街重新修繕開街以來,街區的不少品牌都進行了調整更換。
前門大街管委會副主任趙兵告訴記者,自前門地區“十二五”期間被定位為“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以來,這一總體定位一直沒有改變過。自2008年開街以來,前門大街一直處于商業培育期和工程建設期,這幾年前門大街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知名度和產業聚集度,但仍存在與其他商業區差異化不明顯和自身特色產業聚集度不夠的問題,加上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變化以及具體業態、營銷推廣主題不斷調整的緣故,一定程度上給外界造成了特色不明、業態不穩的印象,但前門大街的定位始終沒有變過,街區的業態一直以民族品牌為主,著力于展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據趙兵介紹,2013年8月,為應對互聯網對傳統商業的劇烈沖擊,優化業態結構和調整商業布局,街區主管部門出臺了《前門商業區商業轉型升級方案》,確定了前門商業區在“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的總體定位之下,現階段的商業轉型升級目標為“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發展方向為“文化型旅游、體驗式消費、定制化服務、多維度發展”,結合街區各區域特點和實際發展情況,將前門商業區由北到南依次劃分為“文化旅游主題區”“文化創意主題區”以及“城市生活主題區”,輻射全客層消費群,突出“文化體驗、旅游體驗、創意體驗、生活體驗”。
自街區轉型升級以來,陸續引進了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紅星二鍋頭博物館、廣譽遠國醫館、標致品牌體驗店、杜莎夫人蠟像館、非遺體驗中心、姚慧芬蘇繡藝術館、中國篆刻藝術館、輯萃苑(非遺精品展售)、朱炳仁銅、亮相傳媒(主要傳播京劇文化)、京城記(微縮北京展示)等文化體驗項目,升級改造原有商戶20余家,疏解低端旅游工藝品、旅游食品商戶共計10多家,提升了街區品質,促進了街區持續繁榮發展,“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悉,“十三五”期間,前門地區將繼續堅持“歷史文化展示區”的總體定位,以“首都文化金名片”的目標和“文化整體保護”的原則,按照“有京味、有特色、有活力”的要求,打造前門西區(即前門商業區)“老北京、新體驗”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前門東區“老胡同、新生活”國際一流宜居社區,呈現出東西一體、協調發展的總體格局。同時,前門商業區將重點加大民族傳統文化聚集發展、創新發展,引進原汁原味的老字號和非遺精品,扶持老字號和非遺傳承人設立工作室、藝術館、博物館,鼓勵創新產品和經營模式,促進街區文化與商業、旅游、科技、金融等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前門商業區“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的目標。
對此,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認為,隨著消費者對購物環境、氛圍、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單純的銷售商品他們現在并不感興趣。前門商業街在展示和傳播文化的同時,應該營造一種滿足消費者時尚與新型生活方式和情趣的商業氛圍,可以嘗試將北京皇城文化底蘊與現代的時尚消費體驗融為一體,以北京都市人群為主力消費群體,打造一種吃喝玩樂各種業態有機融合與互動的群落,吸引更多的本地消費人群到前門大街,才能不斷提升消費品質與消費體驗。
讓老字號煥發生機
時值暑假旅游高峰期,記者近日在前門商業街走訪時看到,前門大街上的老字號店是游客們的必游之處,他們或仔細聆聽導游講解,或認真閱讀介紹老字號品牌文化和歷史的資料,還不時拍照留念。“這家布鞋店裝修古色古香,店里的營業員全是年輕人,而且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京腔兒。我原本以為老字號賣的都是傳統的老式的東西,沒想到還有很多增加了時尚創新元素,女鞋既有高跟的還有坡跟的,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布鞋的認知,也讓我對老字號有了重新的認識。”一位在內聯升鞋店選購鞋子的游客這樣告訴記者。
開發與運營前門商業區的北京天街集團總經理李軍告訴國際商報記者,近幾年,傳統老字號的發展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前門商業區已聚集大約35家老字號,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老字號是前門商業區的特色,也是街區商業的中流砥柱,但少數老字號仍然步履維艱。為了減輕老字號企業的壓力,增強老字號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天街集團對前門商業區部分老字號給予了租金和物業費上的優惠。“老字號要想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關鍵還是得練好內功,順應市場發展的要求,挖掘自身潛力,既有科技創新又有品質提升,才能在新形勢下生存發展。”李軍如是說。對于老字號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對接有難度,缺乏具體量化標準和嚴格規范,創新不足,傳播手段落后等問題,老字號應該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適應新時期的市場需求;以“互聯網+”的開放姿態與時代進行接軌,打造網絡銷售平臺,多種經營模式并行;重視挖掘自身文化價值,利用多種方式和渠道進行傳播和宣傳;引進和培養一批從事老字號發展工作的專業人才,以精神和物質并重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